米凯兰杰利《不知名的录音》
12

米凯兰杰利《不知名的录音》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1939-1942年间在日内瓦、米兰的演奏录音。曲目包括: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格里格、肖邦、德彪西的钢琴独奏作品、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等。这是一张多年来不为人知的录音,展现了年轻时代的米凯兰杰利精彩的演奏,他的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节目(1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12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3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杜卡斯《仙女、C大调交响曲、魔法师的弟子
杜卡斯《仙女、C大调交响曲、魔法师的弟子
这张专辑是法国指挥巨匠让·富尔奈与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保罗·杜卡斯芭蕾舞剧(管弦乐组曲)《仙女》、《C大调交响曲》、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 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1865年10月1日-1935年5月17日)法国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以大胆的革新精神和对新的音乐美学原则、技法的不倦的探索著称。冼星海、梅西安与罗德里戈都曾经师从于杜卡斯。 交响谐谑曲《魔法师的弟子》作于1897年。这是一部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的管弦乐曲,音乐的描绘与标题很贴切,结构严整、配器复杂,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古典传统规范中,完美地结合进幽默奇特的节奏、光彩夺目的配器和狂热紧张的动力,成为配器法的楷模之一,至今仍是各国管弦乐团喜爱演奏的节目,对后来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德彪西产生了影响。 《C大调交响曲》作于1896年,是杜卡斯离开音乐院后之作,三乐章虽是遵循古典形式,但其管弦乐法却让这位作曲家展现出耀眼光芒,首演时即受到巴黎人至高的评价。 《仙女》作于1911年,是根据波斯神话而来。年轻的伊斯肯德在偷得不朽的莲花时,却爱上了看管莲花的仙女,最后仙女幻化成夕阳的金色光芒消失;青年不仅失去心爱的女孩、莲花,也认识到自己的末日不远。
--
6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霍洛维兹《1930年-1951年的录音》
这套专辑是为纪念钢琴巨匠霍洛维兹逝世25周年而发行。特别收录了世界首度发行的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霍洛维兹1904年出生于乌克兰基辅,早年跟随母亲与塔尔诺夫斯基学习钢琴,在基辅音乐院师事传承自安东·鲁宾斯坦一系的布鲁门菲尔德。1925年以前,霍洛维兹都在苏联各地巡回,1926年首度赴国外(柏林)演出,1928年第一次在纽约与毕勤合作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前,他还只是个没没无名的小子。这天以后,霍洛维兹成了轰动乐坛的青年钢琴家。他在1939年定居美国,1942年成为美国公民。霍洛维兹无疑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他惊人的钢琴演奏技巧以及令人深深为之着迷的魅力与气质是其他钢琴家所无法相比的。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霍洛维兹的唱片,但是录音时间多半集中在他定居美国之后,以及上世纪八零年代霍洛维兹晚年的顶尖杰作。为了纪念霍洛维兹逝世二十五周年,发行了这一套三张,录制时间横跨1930年到1951年间,包括第一次发行,1936年录制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送葬进行曲》。青年时期的霍洛维兹以精准、速度敏捷快速闻名。而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八度音与轻松自如弹奏和弦的技巧被当时的人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从这套唱片的早年录音可以听出,狂热而且技巧精确的演出效果不只显示出这位年轻人已经站在艺术成熟的门坎上,他对自己的诠释手法也是信心十足。
26
34
谢霖、海布勒《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2》
谢霖、海布勒《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2》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谢霖和钢琴家海布勒合作,演奏莫扎特最伟大的几部《小提琴奏鸣曲》。 小提琴奏鸣曲是莫扎特音乐作品中的精华,谢霖和海布勒都是演绎莫扎特的翘楚,谢霖的小提琴声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琴声纤细、质感很强、柔美动情。而海布勒的钢琴弹得纯真端庄,如习习之风扑面而来,又如潺潺流泉随势而走。所谓“维也纳古典风格”,大约就是指的这种情形了。说她的演奏具有使人折服的力量,无非在于那种自然散发的馨香,是任何人学不来的。两位艺术家的清纯演奏风格,使得这个1969、1972年的录音具有了一种难言的魅力。 谢霖Henryk Szeryng(1918-1988),墨西哥藉波兰小提琴家。曾先后从黑斯、弗莱什与蒂博学琴,1933年举行首次独奏会,之后开始全球性的巡回演奏。二战期间,谢霖共为盟军演奏300多场,1946年他第一次到墨西哥演出,就迷上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入墨西哥籍,而且在墨西哥大学音乐系任教。谢霖是最出色的少数几个能真正让小提琴优雅地歌唱的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优雅富有诗意,又兼具对深度的表达。他演奏的布拉姆斯协奏曲与巴赫的协奏曲、《6首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都足以窥见这种极浓厚的艺术底蕴。他演奏的莫扎特的奏鸣曲,也能摸到莫扎特深层那种神秘而又迷人的神髓。 海布勒Ingrid Haebler (1929- ),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是玛格丽特·隆班上的学生。1952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54年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舒伯特钢琴比赛,均获一等奖。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
2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这张专辑收录了拉度·鲁普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格里格的钢琴作品。 鲁普1971年录制的舒伯特奏鸣曲D.784把我们带到他所开创的一个新领域。在这部奏鸣曲录音里,除呈现作品本身外,我们可以察觉出一种正在消失中的特有俄罗斯学派作风。这种风格明显地表现在第一乐章的响亮极强奏,及最后一个乐章的处理当中。尤其最后一个乐章说明了鲁普是何以能赢得范·克莱本大赛首奖。不只是在高速弹奏时能保有像水晶般明晰的触键,而且在最后的可畏八度音中,显得特别大胆而光采,即便当今知名钢琴家在此都刻意略去部分音符,以免弹奏时会影响速度。1971年鲁普就充分显示他在弹奏八度时的超技,事实上,这个特点也表现在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幽默曲》和巴托克《钢琴奏鸣曲》。虽然如此,他又不是那种急于演奏某些曲子,如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以自我炫耀的那种钢琴家。 在前述奏鸣曲录制十年后录制的《乐兴之时》D.780,可引领人们到鲁普诠释舒伯特作品的中心概念.你可以发现他表现这六首作品时所深深沉浸的忧郁、晦暗气氛,可以听到人类心灵的孤寂(如第二号的第二主题)、徒劳的挣扎(第一号中段)、高度的歌唱性,又常常语带哀愁与压抑,这些使得这部作品可被称为钢琴作品中的《冬之旅》。
28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