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五重奏全集(第二辑)

莫扎特·五重奏全集(第二辑)

莫扎特一共写过六部《弦乐五重奏》,在这套专辑中,除了这六部弦乐五重奏外,还收录了另外几部为弦乐器和别的乐器写的重奏曲。 一提起“弦乐四重奏”,知道的人一定很多,但提到“弦乐五重奏”,知道的人就不一定很多了,其实,“弦乐五重奏”就是在原来“弦乐四重奏”的四件乐器的基础上再加了一件乐器,这件乐器就是中提琴或大提琴,具体是加中提琴或是大提琴则是由作曲家在创作乐曲时根据乐曲的需要而定的,因此,“弦乐五重奏”的乐器编制就有以下两种: 1、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一中提琴,第二中提琴,大提琴。 2、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第一大提琴,第二大提琴。 格鲁米欧是公认的诠释莫扎特小提琴作品的权威,由他领导的弦乐四重奏团演绎的这些曲目,音色靓丽、配合默契、技巧娴熟、表现细腻、耐人寻味,是听到过的最好的演绎之一。
节目(2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16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Klavier示范碟
27
这张专辑是美国发烧独立名厂Klavier Records(发烧友通称老K、大K)的录音精选辑,由世界首席录音大师Bruce Leek制作,它的音乐及音色被音响界评为极品之作。专辑收录了肖邦、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马斯奈、比才等多首经典名曲。 Klavier Records当年凭借着《马斯奈:领袖》(KCD 11007)、《圣桑:动物狂欢节》(KCD 11011)、《圣桑:管风琴交响曲》(KCD 11010)、《比才:C大调交响曲》(KCD11012)这四张专辑,横扫发烧音响唱片市场,也为自己打下一片江山,除获得TAS发烧榜单上的肯定外,只要是Louis Fremaux指挥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伯明翰市立交响乐团),肯定是发烧的保证,另外大家都知道Keith.O.Johnson,他为美国Reference Recordings唱片公司录下三十几张发烧片,也替美国Hi-End音响Spectral设计数字线路,后来也转至Klavier公司,录下许多顶级珍贵的录音,况且Klavier公司还有当家录音工程师Bruce Leek(老K的老板,帮Wilson Audio录制Center Stage 舞台正中的那一位),Bruce Leek向来对于录音总是抱持着一个坚持,也就是只使用两支高感度麦克风来收录所要的声音,然后以直刻方式灌录CD。因为 Bruce Leek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真实的还原声音真正的面貌,也才可以十足的彰显出音乐家的个人风格。
塞尔金《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
30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塞尔金与施耐德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14、21钢琴协奏曲》、《六首德国舞曲》等。 《降E大调第十四钢琴协奏曲》K449,作于1784,为其钢琴学生芭芭拉·冯·普莱亚而作,1784年3月17日,在多拉特纳霍福举行的“我的第一次私人演奏会”上首演。 《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协奏曲》K467,作于1785年3月9日,1785年3月10日于克鲁克剧场首演,莫扎特主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马舒尔《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马舒尔《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马舒尔指挥莱比锡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第二、三交响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1877年夏天。此曲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作于1883年。此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勃拉姆斯的这部交响曲以意志坚强、富有毅力、梦想孤独、寂寞追求等形象描写,充分展现了勃拉姆斯自己,并且他的创作特点也随之展露出来:粗犷旋津;强有力节奏;柔和的乐队色彩;管乐器在较低音区与弦乐混用等等。这部作品还有另一称谓,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称之为“森林的牧歌”。
31
8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切尔卡斯基《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切尔卡斯基,演奏亨德尔、勃拉姆斯、贝尔格、普罗科菲耶夫、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亨德尔《快乐的铁匠》是一首古钢琴曲,是亨德尔所作《古钢琴组曲》第一集第五组曲中的第四乐章,后人改名为《快乐的铁匠》。乐曲由主题及五个变奏组成,被称为“咏叹调”的主题简练纯朴,跳跃却又略显单调的旋律和丁丁当当的节奏,使人联想起铁匠作坊中那种特有的愉悦气氛。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作品24,作于1861年。此曲在他所创作的变奏曲中最为著名,也是最出色的一首,与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狄里贝亚变奏曲》并称为三大变奏曲。这部作品共有20段变奏曲与赋格,其主题采自亨德尔的古钢琴用的《3首组曲》(作于1733年)中第一首的第二乐章,亨德尔将此记为“歌调”而加上5段变奏。这部变奏曲的20段变奏曲中,第六变奏使用了赋格,第八变奏使用二声部,第十一变奏突出8分音符和16分音符的对立,第十三变奏有葬礼进行曲味道,第十六变奏使用赋格,第十九变奏为西西里舞曲牧歌的感觉,第二十二变奏为弥塞特(MUSETTO)型,第二十五变奏后是结尾赋格曲。前12段变奏都有较强的快板性格,第十三至二十变奏属慢板性质,第二十一变奏以后加强张力,有谐谑性质。另一方面看,第五、第六是小调,艾尔曼认为有森林气息,第七是舞曲性格,第九是间奏曲性格,第十七至第十九为牧歌性质。 贝尔格《钢琴奏鸣曲》作品1,作于1908年。此曲为单乐章,虽然黯淡色调和浪漫主义晚期的忧郁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受瓦格纳和马勒的影响,但作品的丰富素材和无比自信无疑是大师手笔。 斯卡尔科塔斯《15首小变奏曲》作于1927年。 普罗科菲耶夫《d小调托卡塔》作品11,作于1912年。此曲以其尖锐的和声、钢铁般的节奏、狂野的音响效果以及标志性的敲击性弹奏成为作曲家早期风格的一首重要代表作品。 肖邦《b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8,作于1844年夏天,此曲仍是肖邦与乔治·桑一起在诺安时创作的,献给波尔德伯爵。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