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12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2)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四部钢琴奏鸣曲。 《C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作于1781-1783年。此曲因在巴黎期间创作,有法国风味。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第一主题后,接着是属调的第二主题,呈示部最后以4小节尾奏收束。发展部类似插句形式,转调频繁,再现部照原型再现。第二乐章,如歌似的行板,F大调,二段体。优美的主题呈示,又反复后进入下一部分,这一部分也加以反复,接着第二部分变为F小调,有对照性的优美情调。这一段也作2次反复,然后再现F大调的主题。第三乐章,小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在轻快的第一主题后,经过经过句,以属调表现第二主题,以小尾奏结束呈示部。然后夹着像第一乐章一样自由的发展部,进行至再现部,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出现后,以尾奏作终结。 《C大调第十六钢琴奏鸣曲》K545,作于1788年。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极单纯,音阶性的经过句后,以属调表现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与《D大调长笛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第二主题儿乎相同。在左手与右手交互奏出分散和弦音型后,为呈示部尾声。发展部承接呈示部尾声音型,a小调两手交互发展。再现部以F大调再现第一主题,C大调再现第二主题。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三段体。在阿尔贝提低音下奏出主题,变奏后以D大调像是主题衍生出的旋律。再经过主要主题的变奏后,以g小调经降B大调至c小调、g小调转调,引导七题再现后,进入尾奏而结尾。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回旋曲,C大调。回旋主题呈示后,第一插句为G大调,来自主题的8分音符音型,第二插句为a小调。主题作第三次呈示后,以8分音符的音群构成的尾奏结束。 《C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K309,作于1777年。此曲是莫扎特在前往曼海姆和巴黎的旅程途中写作。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K279,作于1774年。1772年春,莫扎特第三次自意大利旅行回来,又去维也纳。此曲当时是为大键琴而作。
节目(1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科瓦切维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小品
34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史蒂芬·科瓦切维奇1991-2003年录制的,被公认为是迄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最具权威的演绎版本之一。一位评论家在评论他所演奏的《锤子键》时指出:“史蒂芬·科瓦切维奇用一种不屈不挠、有时甚至是好斗的精神来诠释这一巨作,他的演奏甚至可与布伦德尔、吉列尔斯和波利尼相提并论……他在按下琴键的那一刻,便宣告了音乐的超凡力量。” 史蒂芬·科瓦切维奇(Stephen Kovacevich),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圣培卓市,是阿格丽奇的第三任丈夫。史蒂芬·科瓦切维奇是一位极具洞察力的钢琴演奏者。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对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的演绎令人大为折服。史蒂芬·科瓦切维奇不但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钢琴演奏家,他还曾多年担任指挥,与世界各地的管弦乐队共同演奏了众多18世纪至19世纪的作品,备受称赞。 在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对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崇高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同时,这些作品的曲体结构也是最精致和最优雅的。后辈从贝多芬的作品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那刚劲的气质、理性的深思和质朴的精神。贝多芬就像一位哲人,为世人献上了一曲又一曲讴歌人类灵魂的“圣歌”。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分三个时期完成的。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13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他罹患耳疾时痛苦的内心独白。第二个时期是1801—1814年,这一时期他又创作了14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进入创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在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中,贝多芬用平凡的素材和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那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第三个时期是1816—1822年,在此期间,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这是他晚期的重要作品。这些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不再象中早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斗志昂扬,相反变得沉静、柔缓了。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伯特、舒曼、德彪西》
28
这张专辑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与布里顿合作,演奏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舒曼《五首民谣》、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这是最具经典色彩、最超值的唱片之一。专辑中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被誉为此曲的最佳版本。舒伯特这首独特作品原是为六根弦的阿佩乔尼琴所作,罗斯特洛波维奇改以四根弦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却丝毫不见滞涩,功力深厚。布里顿虽以作曲家名世,但其钢琴演奏同样出色,体现了互为衬托的效果。此外,这张唱片还收录了舒曼《五首民谣》Op.102、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两位大师的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旺德《布鲁克纳·第八、第九交响曲》
34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八、第九交响曲》,1979年5月28日-6月2日、1978年6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其中《第八交响曲》采用第二版,1890年创作;《第九交响曲》采用初版。 旺德指挥的《第八交响曲》录音版本广受好评,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获得了留声机大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布鲁克纳演绎之一”。旺德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录音版本同样备受赞誉。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创作版本”的演绎之一。 旺德的指挥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注重保持作品原有的韵味,同时通过精准的律动性构建和情感表达,将布鲁克纳音乐的厚重感与精神内涵完美呈现。他的这个录音版本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还成为了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阿卡多《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
阿卡多《皮亚佐拉·再会诺尼诺》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阿卡多与意大利室乐团合作,演奏皮亚佐拉的几部作品。 阿斯托尔·潘塔莱昂·皮亚佐拉(Astor Pantaleon Piazzolla,1921年3月11日-1992年7月4日)阿根廷作曲家以及班多纽手风琴独奏家。以全方位系统的古典音乐训练为基础,创造性地融合传统古典音乐与爵士乐的作曲风格,将探戈音乐从通俗流行的舞蹈伴奏音乐提升为可以单独在舞台上展示的具有高度艺术性,并能表达深刻哲理的纯音乐形式,并由此创立了“新探戈音乐”乐派,成为阿根廷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及南美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在阿根廷,皮亚佐拉被尊称为“探戈之父”及“阿根廷国宝”。 《再会诺尼诺》作于1959年。此曲是皮亚佐拉为其父所作之挽歌,也是他最著名以及最具风格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原曲以五重奏编制呈现,乐器包含班多钮手风琴、钢琴、小提琴、电吉他以及低音大提琴,现在则被广泛改编为各种不同编制演奏。 皮亚佐拉曾在1980年回忆他在创作这个作品时说道:“当时,我好像被天使包围着,使我写出如此绝妙的音符,我甚至对这一切深感怀疑。”皮亚佐拉至少采用了二十种不同的配器来演奏这首作品,可以说这个作品一直伴随了他的整个一生的演奏生涯。也有人将Adios Nonino直接译作“再见,爸爸”。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