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最近节目(10)
作品列表(200)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马泽尔《西贝柳斯·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
这张专辑是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早熟的、大胆的马泽尔把西贝柳斯的个性彻底的、而且是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展现出西贝柳斯《第一交响乐》天才的创造性。 这个录音由传奇制作人John Culshaw和录音师Gordon Parry在维也纳Sofiensaal录音厅录制,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的音色,既真实又极具美感,音乐自由而顺滑的,无论是光辉的声部还是阴郁的乐章“进入”与“切换”都显得非常地流畅,就像太阳穿过云彩和时间一般的毫无阻滞。整个乐团仿佛在你面前,可以轻松领略整个乐团所呈现的宽广音域,一个声场浩荡的如在眼前的有肌理效果的乐团,独奏乐器呈现出室内光的色泽。钟声与皮锤所带来的斑斓的音效在后方有效的烘托出整个乐队,他们的金属色调非常丰富但又没有尖锐的刺激感,他们舒适悦耳的上升着。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进入弹性演奏,每个拨弦都能获得有“深度”的共振感以及与腔体最贴切的木质色调。不可思议的是长号、大号,铜管的表现,充满活力的金黄的“铜”色调,明亮灿烂而不刺激。这些听感都显示出这版录音的优异和完美音质。 《e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39,作于1899年。此曲是西贝柳斯早期音乐风格的代表,既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等大师浪漫曲风的影响,又洋溢着深刻的芬兰民族精神,具有史诗般的气氛;作品采用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其中既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结束在胜利的音调中,弥漫着青春的活力。 《卡雷利亚组曲》作品11,是西贝柳斯应卡雷利亚中心都市威波利学生协会的委托,为纪念卡雷利亚从13至19世纪的辉煌历史所作的爱国舞台剧配乐。该配乐由序曲与八首乐曲组成,后西贝柳斯又从这八首乐曲中,选出了自己最中意的三首组成现在这套组曲。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三部贝多芬作品:1、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卢塞恩音乐节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8月28-29日在瑞士卢塞恩的昆斯大厅的演奏录音;2、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两首《浪漫曲》,1953年4月9日在伦敦金士威厅的演奏录音。 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录音。这一个录音不太多见,但还可以买到。梅纽因的演奏气势宽广、进展自如(特别是在Larghetto)。其中也有激情,但显得十分端庄,有深刻表现力。专辑末尾附带的两首《浪漫曲》,梅纽因和富特文格勒两人配合非常默契,这是富特文格勒发行记录中唯一的录音。
李赫特《莫扎特·三部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1989年3月29日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演奏的现场录音。李赫特演奏的莫扎特奏鸣曲别出心裁,有一种淡淡的天真在里面,那股欢快和清澈同样不缺少,反而是李赫特忧郁和宽广的一面却忽然不见了一样。李赫特曾说:所有的莫扎特都很难。这个难不是技巧方面的,而是要做到莫扎特那种纯真趣味、淡然脱俗是很难的。 李赫特录制的莫扎特作品并不多,但听过那么多人的莫扎特后再听李赫特,还是被他的演奏折服。说不上哪里特别好,就是觉得比别人多出那么一些,让人想耐心地听下去,这就是对“大师”最感性的理解吧。 怎样弹出莫扎特的感觉?弹奏莫扎特奏鸣曲一定要掌握莫扎特的语气。这个语气一定要借鉴一下莫扎特的歌剧,如果你能把仅仅一首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都印在脑子里,耳朵里,其实就够了。方法就是多听。这样在去弹奏莫扎特奏鸣曲,你会发现每一首都有似曾相识的地方。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你已经背下了莫扎特中那些生动的琐碎的动机,就是说莫扎特就像一个建筑师,他用他那些固定的材料(音乐动机)可以拼凑歌剧,也可以拼凑交响乐,当然也有钢琴奏鸣曲,而这时候弹奏莫扎特,虽然不知道弹得是什么内容,但是感觉对了,能弹出来一些概念性的内容了。 譬如说随便拿来一首奏鸣曲,第一句就可以明显的从谱面感觉出一些段落的旋律基调,或是优美的歌唱、或是跳动活泼的动机、更有激动不安的呐喊。这就抓住了莫扎特的影子了。但是还不够,还没有抓住灵魂。为什么要多听莫扎特的歌剧,而不是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交响曲?是因为莫扎特的歌剧有歌词,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这时候如果你再仔细分析某首奏鸣曲,会发现你可以自己根据歌剧的内容把奏鸣曲的主部、副部、连接部加入剧情。歌唱性旋律段落之间有些地方很像乐队的感觉,或是木管组、或是弦乐组,要去用弹奏技术模仿。不同音乐形象的段落可以通过人物角色变换来进行对比,做出戏剧性感觉,这样音乐才更生动形象。当然这个剧情要符合莫扎特歌剧的剧情逻辑。
奥曼迪《瓦格纳·管弦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瓦格纳的管弦乐作品,包括歌剧《纽伦堡名歌手》、《唐豪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选段。自斯托科夫斯基以来,费城管弦乐团就以演奏瓦格纳作品的传统自居,黑胶唱片时代就留下了大量的演奏录音。这张专辑是指挥大师奥曼迪演绎的著名录音,与棱角分明、突出的德国风格演奏方式迥异,其诠释方式反而比较珍惜作品中的和谐之美。
阿格丽奇、麦斯基《圣-桑·动物狂欢节》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克莱默、麦斯基与其他几位演奏家合作,演奏圣-桑《动物狂欢节》等曲目。专辑的录音极其出色,入选《刘汉盛榜单》。 入选原因:光是看那些演出名单,就可以知道这是很不容易出现的梦幻组合。当然,秀出来的名字只是其中牌子好,其它中牌小牌的名字您就自己看封底吧。老实说,这是很斯文的《动物狂欢节》;而且与管弦乐版大异其趣。然而,就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诠释,所以我才特别喜欢。当然,我不会忘了告诉您,这张Philips的录音简直就是典范中的典范,无论是乐器的质感、音质音色都正确极了,也美极了。在此我要说:“Philips录音万岁!” 难关:我要综合的说,如果您听不到小提琴既细又甜还有清楚的质感,那么请不要怪录音,要先检讨自己的系统。如果您听不到钢琴与低音提琴美得让您打颤的质感,也请不要怪别人。还有,第八轨请听听看,那琴声的美以及擦弦质感的清楚、箱板振动的细微质感都出来了,您有听到吗?简单的说,听这张CD不被它的录音之美感动就是一路错到底。 《动物狂欢节》:圣-桑曾于1886年,先后到布拉格与维也纳进行旅行演奏,途中在奥地利休息了几天。就在这些日子里,他应巴黎好友的请求,写作了一部别出心裁、谐趣横生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在《动物狂欢节》中,作者以生动的手法,描写动物们在热闹的节日行列中,各种滑稽有趣的情形。 第十三曲《天鹅》。此曲是本组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甚至成为作者圣-桑的代表作品。本曲是整部组曲中唯一一首优雅、温柔的小曲,与其他各曲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般认为《天鹅》是全组曲中最精美、最著名的音乐,曲中竖琴的琶音伴奏表示清澄的湖水上荡漾的微波,大提琴优美迷人的曲调,则描写出天鹅高贵优雅的神姿,以及安详自在地浮游时的情景。全曲由伴奏竖琴水波荡漾般的前奏开始,接着大提琴唱出6/4拍子圆滑奏的高雅旋律,时而上行,时而下行,情调极为优美。竖琴伴奏的节奏与音型均与前奏相同,与大提琴的曲调融和无间。结尾乐句也很美,全曲在最弱奏中逐渐消失。
古尔达《莫扎特·第23、26钢琴协奏曲》
古尔达的诠释不是激情、浪漫的,而是清澄、透明、幻想的。他所弹出的音符,没有浑厚的立体感,而是具有一种透明感;没有微妙的、明暗变化的色彩,而是一种纯净的光辉;没有细腻的抒情,而是偏于富于空灵的幻想。
王羽佳《拉威尔·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的音乐,简单来说,是独特的——钢琴家王羽佳洞悉个中缘由:“我认为,它不但有着瑞士手表般的精准性,但升华到了更高层次,它在讲述快乐,简单与纯粹。” 融合爵士韵律,具有感性美与强烈的生命力,拉威尔这两部钢琴协奏曲很好地展现出羽佳所理解的“完美”, 在她10月发行的新专辑中可以听到,专辑同时收录福雷的一首原始版钢琴独奏作品《升F调叙事曲,Op.19》。羽佳于今年春天录制完成全部三首曲目——协奏曲是与苏黎世市政厅管弦合作演奏的,早在2000年,羽佳15岁的时候,正是与这支乐团一起完成了她在欧洲的首场演出,而在刚刚过去的乐季中,羽佳也是这支乐团的驻团艺术家。此次执棒的是指挥界新星,年轻的法国指挥家莱昂内尔•布林古伊尔。他在2005年第49届贝桑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中一举夺魁并拿下“最佳人气奖”。2012年,时年26岁的布林古伊尔成为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兼音乐总监。目前他与乐团着手录制拉威尔的全部管弦乐作品。 自2008年起,羽佳与布林古伊尔便合作不断,当年羽佳与瑞典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时,担任指挥的正是布林古伊尔。在拉威尔计划后——羽佳首次以唱片形式探索法国作品——两人将于11月前往美国洛杉矶与洛杉矶爱乐乐团共同演绎《莫扎特:第九钢琴协奏曲“茱侬”》。 拉威尔这部著名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以及大众相对陌生的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都深受爵士乐的影响——作曲家于1928年在北美地区展开了一场为期四个月的爵士乐巡演,这期间他加入哈莱姆(由乔治•格什温陪同)以及新奥尔良的爵士俱乐部。这之后的1929至1931年间,拉威尔同时谱写两部作品,他原本打算亲自在首演时弹奏G大调协奏曲,结果却是由玛格丽特•朗代劳,拉威尔担任指挥,一部分是因为他当时正在加紧为左手钢琴协奏曲收尾,这是受奥地利钢琴家保罗•维特根斯坦委托而作的作品,维特根斯坦在一战期间失去了右手。两部协奏曲在风格上极为不同,D大调协奏曲黑暗而深沉,G大调协奏曲则顽皮得多,有一种莫扎特式的清晰,并且吸收了圣桑音乐风格上的莹润剔透——无独有偶,福雷的叙事曲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G大调协奏曲亦是羽佳本人的最爱的作品,这是她与管弦乐团合作演出的第一部作品。
辛诺波里《舒伯特、门德尔松·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辛诺波里指挥爱乐管弦乐团,演奏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辛诺波里以细致的手法表现出极为纯净优美的舒伯特《第八交响曲》,他的浪漫结构掌握得相当好,表情非常迷人,辛诺波里的细致表情几乎洞悉了舒伯特的内心世界。由于节奏非常丰富,且富弹性;充满活力的演出,浪漫心灵无限流露。 舒伯特《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D.759,作于1822年。此曲唯有第一、第二两乐章拥有完整的曲谱,第三乐章只有九小节改编为管弦乐曲,其它部分仍停留在钢琴曲谱的形态,第四乐章则连草稿都没有。但第一、第二两个乐章无论在形式上或感情处理上,都能搭配得天衣无缝,整个内容至此已表达得十分完整,再加任何诙谐曲乐章或终乐章,均有画蛇添足的感觉。所以,此曲在形式上虽然未完成,但实际上是完整无缺的,并因此而显得结构新颖,这恐怕是作者始料不及的。此曲不仅是舒伯特交响曲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音乐的一部绝世佳作。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 门德尔松《A大调第四交响曲“意大利”》作品90,作于1831-1833年。此曲是在意大利期间创作的,其中采用了一些意大利民间素材,所以门德尔松自己称它为“意大利交响曲”。
王羽佳《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王羽佳与杜达梅尔指挥的西蒙·玻利瓦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两位俄罗斯古典大师的杰出作品。这是2013年初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市举办的现场音乐会实况录音,不同于以往的版本,这个全部由年轻音乐家合作打造的录音,更具活力与彼此间亲密合作的化学效应。而王羽佳潇洒完美的琴技与她本人对作品的深刻剖析,不仅令现场的观众为之折服,也将使聆听录音的乐迷感到振奋。
莱纳《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张专辑是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张天碟,录音太出色了,音场宽度惊人,弦乐质感真实,配合管风琴的雄厚低频,实在让人惊叹。而且莱纳的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奏也让人无话可说。总之,说到演录俱佳的专辑,很少有与之匹敌的。
王羽佳《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这是王羽佳与阿巴多指挥的马勒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现场录音。王羽佳说,她专辑中的曲目都由她自己决定,唯独这一张的曲目是由阿巴多决定的。王羽佳本来想录制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但在阿巴多的坚持下录制了现在专辑中的两部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具有声部层次繁复杂多、旋律容易被淹没的特点,而王羽佳的演奏却使我们觉得作品是透明的,旋律与和声都毫不含糊地送到了听者的耳朵里。拉赫玛尼诺夫曾亲手演奏录制了包括他全部钢琴协奏曲在内的许多作品,他在录音中呈现出来的对自己钢琴协奏曲的诠释,一反大众对浪漫主义音乐外向而热情的印象,弹得情感节制而古典。王羽佳就是从拉氏的演绎中汲取了灵感,因此这个版本与我们听惯了的很多浓墨重彩、情感炽烈的版本的煽情味道很不一样,而是像《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那样:“王羽佳与阿巴多完美的配合为这首20世纪最令人熟知的作品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沙汉姆、王健、郑明勋《梅西安·时间结束》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1941年写的《时间结束》,一部由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和单簧管合成的四重奏。
古尔德遇见梅纽因
这张专辑收录了正值盛年的古尔德和梅纽因合作的小提琴与钢琴的作品,包括巴赫《第四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及勋伯格的一首《幻想曲》。企鹅评价三星,评语称:“不管你是不是古尔德的崇拜者,万勿错过它的独辟蹊径但尘封已久的唱片录音。他的处理方法虽然怪,却另有一种阳刚之气,令人心驰神往。” 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是为小提琴与harpsichord(大键琴)创作的,但录制的时候,古尔德破天荒的没用大键琴来还原那种清脆的效果,而使用斯坦威大三角琴与梅纽因的小提琴合作。古尔德钢琴演奏的部分,仍然采用“非连音”的演奏法,声部很简约,但能听出来他对左手的重视程度,甚至比右手要高的多。除去他特殊的音色偏好,他的大脑想象力确实无法临摹。 巴赫《c小调第四小提琴奏鸣曲》BMV1017。1.西西里慢板,西西里舞曲感伤而如泣如诉的风格。二段体,各段分别反复。第一段旋律即巴赫《马太受难曲》中女低音咏叹调《神啊,请怜悯我们》。2.快板,雄壮而有力,三段体。3.慢板,如夏夜般温暧、宁静和柔美,主旋律充满强弱变比,给人以应答的感觉。4.快板,富有生气,二段体,各段都有反复。 贝多芬《G大调第十小提琴奏鸣曲》作品96,作于1811—1812年。此曲洋溢着丰盈的幻想与晚年的达观心境,充满了自由浪漫气息。 勋伯格《小提琴与钢琴幻想曲》作品47,作于1949年3月。是他最后完成的乐器作品,对演奏者的技巧要求极高。此曲中某些相似于慢速华尔兹、谐谑曲、艺术歌曲也被12音体系奇怪地变形了。勋伯格不知怎的,用完全不合理的方法综合了完全合理的技术要求。
爱娃·彭布罗卡《舒伯特·即兴曲》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爱娃·彭布罗卡演奏舒伯特的《即兴曲》。她的演奏给听者一种特别的印象,音乐节奏变化极富弹性,每一个音符都脱离了原本在乐谱上的位置,变化升腾为有生命力的乐声,展现了浪漫派音乐的本质:以演奏家心中全部的感受再现音乐。 舒伯特在1827年(即他辞世前一年)共创作出十一首《即兴曲》,他对钢琴音色、技巧的着迷和对自我情感的放任,却十分适合于《即兴曲》。这是舒伯特在音乐体裁上的创举,每一篇都像是一幅风俗画,小巧迷人;又像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白,精致随意。这些作品的随想性、自发性和意想不到的魅力都是浪漫主义的突出要素。这些作品在钢琴文献中的重要性相当于他的艺术歌曲之于声乐文献,成为此后写作亲切的钢琴小品的每一个浪漫派作曲家的楷模。
富特文格勒的魅力
这张专辑是2004年为纪念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逝世50周年发行的。CD1是1951-1954年的录音,CD2是1926-1937年录音。对大师有所了解的乐友,大多可以看出两张CD份量了。如果不考虑音质,CD2的历史价值是无庸置疑的。
肖斯塔科维奇《24首前奏曲与赋格》
前奏曲与赋格,是巴洛克时代键盘乐的代表性形式,巴赫据24调创作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被称之键盘乐的“旧约圣经”,肖斯塔科维奇这套作品,OP.87,作于1948年遭批判后的1950-1951年,有“新约圣经”之称。 1950年7月,肖斯塔科维奇赴莱比锡担任巴赫200年纪念音乐会的评审员,他因追忆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之伟大而开始创作,其中不仅模仿了巴赫时代的形式,也糅进了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摘自林逸聪编着《音乐圣经》)
斯科特·罗斯《斯卡拉蒂·奏鸣曲精选辑》
这张专辑是羽管键琴家斯科特·罗斯演奏的斯卡拉蒂《奏鸣曲》。这张专辑是Erato唱片公司在斯科特·罗斯离世后,从他的斯卡拉蒂奏鸣曲全集555首中选出19首最受欢迎、演奏最精彩的曲目结集而成。 斯科特·罗斯(Scott Ross,1951-1989),美国大键琴家,年轻时学习钢琴和管风琴,后前往法国学习大键琴,20岁时回到北美,在加拿大魁北克任教职,同时录制了拉莫键盘作品全集,1983年罗斯放弃教职开始专心录音,其中就包括库普兰键盘作品全集和巴赫平均律这样的巨著,1984年他再返法国,与Erato公司签订了5年合约,这次他完成的是前无古人的录音,斯卡拉蒂的555首奏鸣曲全集,期间罗斯已经得知自己身患绝症,1988在EMI的《歌德堡变奏曲》也成为他最后的著名录音之一。1989年,年仅38岁的罗斯在法国去世。
小号与管风琴《被遗忘的小号》
这张专辑是小号演奏家Jonathan Freeman-Attwood、John Wallace与管风琴家Colm Carey合作,演奏赖因贝格尔《双小号与管风琴组曲》、理查·施特劳斯《资产阶级绅士组曲》的三个乐章、埃尔加《第二奏鸣曲》。
李赫特《演奏巴赫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1991年演奏的巴赫键盘作品录音,包括在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的现场演出和录音室制作。封面为李赫特在瑞士洛桑郊外散步的情景。 李赫特的演奏风格一直是质朴的、厚重的、直指人心的,他的力量如同来自大地一般。听李赫特晚年演奏的巴赫,每个音都是沉稳而干净的、没有半点波动,伟大心灵的伟大演奏。对于那些喜欢巴赫作品的听者来说,这些录音充满了炽热的激情和不可思议的智慧,李赫特是其中的主角,而这些听起来很棒的录音只会增强他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