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特《1960年卡内基音乐厅现场演奏》

李赫特《1960年卡内基音乐厅现场演奏》

这套合辑收录了钢琴家李赫特1960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现场录音。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等待,唱片公司终于出版了李赫特于1960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全部六场独奏会录音。专辑的发行,无疑是众多乐迷了解李赫特早期演奏艺术的绝佳机会,如果想更深入了解那时的李赫特,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考虑寻找李赫特早期录音专辑。 坦白地说,称李赫特的访美音乐会为传奇的开端恐怕略有不妥,毕竟此时距离他的毕生首演已近二十年之久,而且李赫特的名声也已经传遍天下,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更是被奉若神明。然而,访美之行对于李赫特的演奏生涯而言是极大的转折点,正是凭借此行他成功被西方世界所接纳,不再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另一方面,从个人的演奏艺术来看,此时的李赫特尚未完全脱离其四五十年代的演奏风格,称其是开端也并不为过。故最终定下其题。
节目(12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20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伯特钢琴作品
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伯特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爱丽索·博尔科瓦茨与格鲁吉亚节日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比利斯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爱丽索·博尔科瓦茨演奏贝多芬、肖邦、门德尔松、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完成于1796年至1797年间。虽名为《第一钢琴协奏曲》,却比他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完成要晚三年,只是由于前者出版早而被定为第一号。从作品本身来看,第一号比第二号要成熟许多,在管弦乐法上,此曲已加入了单簧管、小号与定音鼓等乐器。这部作品是贝多芬年轻时代的代表作之一。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品27第二首,作于1801年。此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几乎没有一首名曲像这部奏鸣曲一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名满天下、家喻户晓。《月光》这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但最多的是源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雷尔施塔布(1799-1860)形容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如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这部作品,贝多芬自己称为“好像一首幻想曲一样的”(Quasi una Fantasia)。 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作于1831年。此曲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舒曼说此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1,作于1830年。此曲蕴涵着青年肖邦真挚的初恋情感,那种朝气、青春的感伤和动人的幻想都非常迷人。
--
11
五亿琴王
五亿琴王
在这张著名的试音天碟中,使用了十五把史上最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及“瓜奈利·德·杰苏”名琴,分别演奏十五首经典小品名曲。包括:勃拉姆斯《第五及第二匈牙利舞曲》、克莱斯勒《爱之忧伤》、《吉卜赛人》、巴赫《无伴奏组曲》等等,琴音高贵,旋律迷人。原一手母带,录音师再经过反复试听得出来最佳试听版本后,再以当今最好的数字科技进行重刻及制版,把这一张专辑的音乐性及音响性提升到极限,可说是弦乐录音的终级之作。 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利·德·杰苏,两个与小提琴历史及艺术息息相关的名字,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屈指可数,它们每一天都在提升自己的价值,它们永不可能再现,它们是真正的“奇迹制造者”。因为有了1985年成立于芝加哥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协会”,因为有杰夫里·富什和玛丽·嘉尔文这样热心艺术、关爱年轻艺术家成长的慈善家们,一把接一把价值连城的名琴从蒙尘的民间、私人保险柜和博物馆的玻璃罩内陆续集中到一个组织,该组织把它们出借给才华横溢的演奏家,使它们重新获得生命,将它们华丽骄人的声音传递给广大的音乐爱好者。 这张专辑并不是为普通乐迷录制的,它的对象是图书馆、小提琴家、收藏家、学者等等。由于这个制作实在太吸引,任何音响发烧友或音乐爱好者都会为之而心动,希望有机会见识一下。演奏这些曲目的是小提琴家奥利维拉,担任钢琴伴奏的是柏杰德,这两位都是活跃在当今乐坛的演奏家。 负责这个专辑录音的是音响界鼎鼎有名的Eric Wen。但是唱片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发烧友追求的那种要求堂音和空间感等发烧元素的做法,而是一种追求准确真实的录音手法,使每一把琴都反映出自身的声音特色,听起来给人一种非常实在的感觉。
27
1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柯尔托(2)》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尔弗雷德·柯尔托的演奏录音,包括法朗克、圣-桑、肖邦、拉威尔、德彪西的钢琴作品。这一套柯尔托专辑曲目有法朗克三部最重要的钢琴作品:前奏曲、《圣咏与赋格》(1929年录音)、《前奏曲、咏叹调与终曲》(1932年录音),以及为钢琴与管弦乐团所的《交响变奏曲》(1934年录音)。期待欣赏这些录音的心情促使我去翻阅柯尔托谈论法国钢琴音乐书中关于法朗克的章节。这本书里也提到德彪西、福雷、夏布里耶与杜卡(可惜啊,柯尔托完全没有录过夏布里耶与杜卡的作品)。柯尔托广泛而且以极佳的理解力,明确的评论法朗克的钢琴音乐。柯尔托演奏这三部重要且动人的作品自然是热烈而有说服力的完美典范。要演奏法朗克并不容易,除了具备基本演奏技巧,还要能找出作曲家隐藏在作品中不易被发现的内涵。法朗克和许多管风琴家一般,都是杰出的即兴演奏家。当然,即兴的魅力是管风琴家演奏时引以为乐的,只有键盘的魔术师才有办法在作品的原始构思中找到头绪脉络,而法朗克在他结束写作生涯前,把这些难以捉摸而且极具有个人风格的要素带入这两部以三段写成,仿如三部管风琴赞美诗的大型钢琴曲。全盛时期的柯尔托从直觉出发,经由思考、每锐的听力与分析开启法朗克在音乐中所透露的讯息,这是诠释法朗克音乐非常完美的典范。柯尔托所演奏的法郎克有完美的清晰度,除了赋格尾声难以驾驭的乐段,柯尔托对法朗克结构复杂的作品理解力,确实能让它更为具有完整明确的形式,具有纯感官的华丽声音以及令人惊奇的音色变换与诱惑力。在文章里,柯尔托提到这两部三连作都各有其拥护者。《前奏曲、圣咏与赋格》比较常被拿出来演奏,但柯尔托认为这两部作品都有其价值,而我得说,我从没有听过其它钢琴家以同样横扫千军的方式演奏这部作品。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