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风万岁》

《麦克风万岁》

这张专辑入选刘汉盛榜单“测试项目:综合测试片之一” 入选原因:这张CD里的主角并不是作曲家或演奏家,而是麦克风,特别是电容式麦克风。从1927年起,电容式麦克风就一直被用到现在。从这张CD里的录音来听,电容式麦克风无疑完全捕捉了自然的乐器声音,而且一点细节都不遗漏。为了证明电容式麦克风的优点,选录了这张精选集,它让我们尝到了音乐之国奥地利的高录音水平。在说明书中,制作人告诉您每一首曲子是用什么麦克风录的,还附有照片,真是珍贵的资料。听了这张CD的真实自然录音,心中真是充满感动之情。 难关:请注意,这张CD里的每一曲都要有很饱满的声音与闻得出甜味的音色,乐器的形体如果瘦成细线那就太对不起录音师了。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听得到大钢琴长弦的振动吗?踏瓣的延长音您听到多少?您感受到低音键的坚实震撼感吗?如果都没有,那您所听到的离“真实”还很远。
节目(1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李赫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李赫特与马泽尔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附带他独奏的舒曼《蝴蝶》。李赫特的演奏抛开了勃拉拇斯的德奥系钢琴传统,将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做了富有诗意和狂想、温文而狂傲的新观点诠释,他那无所不能、震古烁今的技巧更令人大开眼见。这个李赫特与马泽尔合作的版本,不但乐句更流畅洗炼,和乐团间的配合也最完美协调,是李赫特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最精妙的诠释。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开始构思这部作品。1881年三月,勃拉姆斯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勃拉姆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舒曼《蝴蝶》作品2,作于1829-1831年间,是一首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作。此曲旋律奔放诡异,感情浓郁激烈。写于舒曼20岁时,这部短小美丽的作品,揭示了他的作品基调:结合音乐与文字、诗与音乐的情感。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皮蕾兹《Oh! That Cello》
皮蕾兹《Oh! That Cello》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特丽莎·皮蕾兹与蒂姆·詹尼斯合奏团合作的演奏录音,从选曲、选演奏家、录音口味及制作,都是由马濬亲自监制。 这是一张由清一色美国音乐家演奏的抒情爵士乐,需知爵士乐当中有不少华人口味的,但由老马操刀,果然首首亦然过瘾,特别要指出此碟第三首《夜来香》,由大提琴主奏,箫为辅,配合钢琴及弦乐组伴奏,当然还有一套鼓与喳喳,低音大提琴等助阵。 这张专辑依旧由马濬的老拍档兼著名录音师Paul Stubblebine亲自泡制。然后再把母带交到日本的JVC总部,以XRCD2重新处理,结果大提琴的音色与结像靓到无懈可击,就连伴奏的乐器如笛子、双簧管、钢琴、小提琴及敲击乐器也有真实无论的音色和质感,同类录音达如此音效的百中无一。 先谈乐曲演绎,从来《夜来香》都以活泼轻快节奏进行,但这里几位爵士乐家却以较缓慢写意形式发展,坦白说初听几句的确有点不习惯,奇怪的是,在听完一半这个感觉就渐不存在了,取而代之是另一种新的意味,一时间颇难言喻,只觉得怡神、愉快及抒情,原来这些气氛与效果正是几位外国音乐家技术修为之精诚所致,使原本从文化角度上与他们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乐曲;变成有神采、感性的东西,营造出一种艺术形式而又不偏离主题,使身为中国人血统的我们更容易接受,很多时还以为是中国音乐家在演奏。但奇妙的东西是,只要稍微留心一下演奏者一些琐碎技巧,你不难察觉到这不是炎黄文化源流的“性格”,那种独特的转弯抹角、抑扬顿挫,控制情绪的表达方式等,皆非从小就有的。一言蔽之,此夜来香甚妙。
--
11
麦景图《试音天碟》
麦景图《试音天碟》
著名音响厂牌麦景图为记念建厂50周年,推出最具纪念性金装版C2200 Gold Tube前级及MC2000后级,并同时推出试音天碟。内容以管弦乐及合唱音乐为主,尽皆雅俗共赏的古典名曲之作,可称为近年最高素质可供入门古典及发烧测试的CD唱片,虽然价钱昂贵,但对于发烧友来讲,这张唱片确是必备之碟。 有许多朋友问我,怎样才能较快地激发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我觉得,如果你无法经常光临音乐厅的现场,那么,有一套较好的音响系统,或一张合适的唱片,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要知道,如果用失真严重的音响来完成和古典音乐的初恋,其结果,可能让你觉得恐惧或索然无味,因为你的耳朵会受不了那一大堆的乐器发出的庞大声音。你会失望于自己听到的不是美妙和丰富,而是繁杂和刺耳。同样的,在开始时,就尝试聆听那些艰深得让你觉得枯燥和不知所云的音乐,不管作曲家多么伟大,你也可能就此止步于古典大门之外。而和你“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若是那些迷人优美、引人入胜的作品,情况则可能相反。因为,感官总是比认识先行,轻松而好听的声音,会将你的神经牢牢牵住,然后让你头也不回地踏上爱乐之路。 这张试音碟的选曲悉数来自美国发烧录音厂家的录音母带;内容则完全以古典音乐中精华乐段为主,分别来自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德沃夏克《新世界交响曲》、比才《卡门组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科普兰的《牛仔比利》、维瓦尔弟的《四季》等热门的作品,想必专门编辑一份古典音乐入门的教科书,也不过是选取这些乐段做示范。音乐之好听,我不敢说百分之百的人都无法抗拒,但至少我的一个从来不听古典的朋友听到之后,就抢去听了好久都不肯归还。
395
15
塞戈维亚《肖像》
塞戈维亚《肖像》
塞戈维亚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吉他大师。此前,吉他被认为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乐器,充其量只能用作沙龙伴奏。塞戈维亚通过不懈努力,大大提升了吉他的地位,成为古典音乐大家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塞戈维亚生于安达鲁西亚的哈因州,自幼被吉他美妙的音色所动,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开始自学吉他。一开始他就显现出极高的艺术天分,以至于西班牙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力劝他改学小提琴,并保证他能一举成名。但是塞戈维亚说,小提琴在历史上也曾经为人漠视,正是通过一些小提琴大师的不懈努力小提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我也要努力使吉他获得应有的地位。 这套录音共4张,既有小巧精致的舞曲、练习曲、小品,也有大部头的协奏曲,可以说覆盖了塞戈维亚演奏的大部分作品风格,正如专辑的标题《肖像》,听过这套专辑,你可以大体看到塞戈维亚的艺术面貌。1935-1958年的单声道录音,采用High-End级的混音,音质非常出色,琴箱的共鸣、手指擦弦的细微声音都纤毫毕现。演奏的位置离得不远不近,很合适;三频很均衡,声音柔美耐听。其实许多晚期的单声道录音,音质非常好,特别是对钢琴、吉他这些独奏乐器,对音场要求不高,而对于音质的细节,单声道录音反而能表现得更好。
129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