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罗查《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

拉罗查《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西班牙女钢琴家拉罗查与里卡多·夏伊指挥的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虽然拉罗查的手很小,但她倚靠灵巧的技术,将这两部宏大的钢琴协奏曲演奏得别具一格,拉罗查的诠释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陈述,而非贝多芬式外放、直接、咄咄逼人。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作品73,作于1808-1811年。此曲是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此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此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在此曲中,作曲技巧炉火纯青的贝多芬,又设计出众多崭新的思路,整部作品在工稳的结构中蕴含着壮阔的波澜、变化无穷的旋律,尤其以主奏钢琴的花奏开始的第一乐章,一开始便给听众以极端宏伟、华丽的印象。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作品58,作于1805年至1806年间。在这部作品中,贝多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钢琴协奏曲形式,开篇即由钢琴独奏出第一主题,并且这是一部异常柔美的协奏曲。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二交响曲》,1981年12月1-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的1877年版,是布鲁克纳1877年间在维也纳大幅度修订而成的。 旺德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的清晰呈现。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层次,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复杂情感和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弦乐与木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张力的氛围;在第三乐章中,他则通过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动态对比,展现出斯克罗尔舞曲的活力与激情。
旺德《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1981年11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的第二版,也称维也纳版,是布鲁克纳1890-1891年间在维也纳修订而成的。Carragan教授在1998年对第一版和第二版进行比较,这两个版本总谱的差别,在前三个乐章中差别不是很大,比方说增加或减少一个小节,但在第四乐章则在配器和音乐行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德国指挥大师君特·旺德(Gunter Wand)以其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而闻名。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是其代表性的录音之一,展现了他对这部作品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艺。 这个录音版本体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展现作品中复杂而多样的节奏变化,以及布鲁克纳特有的管弦乐色彩。在第一乐章中,旺德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清晰的音色层次,成功地表现了作品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同时,他也在柔板乐章中展现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抒情特质,使乐迷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深沉的情感。
旺德《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
60
这张专辑收录了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两个录音:1、与钢琴家乔治·博列特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985年11月录制;2、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1982年9月录制。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契达申科《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五交响曲》
契达申科《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五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契达申科指挥科隆古泽尼希管弦乐团与布拉格爱乐合唱团,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第二、五交响曲》。 《B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14,作于1927年。此曲是为了庆祝“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创作的,因此也附有标题,称作《献给十月》。 这是一部单乐章的作品,就其风格而言与《第一交响曲》有着明显的不同,并且在许多方面带有“实验”性质。交响曲的语言带有一定程度抽象性的特点。自然的歌曲有复杂的织体,主要是以各种旋律形和节奏形编织起来的,却有时有个别乐器奏出富有表现力,鲜明的“画面的”乐句穿插其间。交响曲结尾的合唱旋律是富于表现力的。此曲代表了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在一个时期的特点,同样是当时苏联艺术的某些倾向的主要特点,对革命题材的有点抽象的“超世界”态度。 《d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47,作于1937年。此曲是肖斯塔科维奇最常演奏的交响曲之一。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他说:“我的这部交响曲的主题是个性的稳定化,这部作品从头到尾的构思都是抒情性的,在乐曲的中心我看到一个饱经沧桑的人。末乐章解除了前几个乐章的悲剧性的紧张搏动,使之成为生的乐观和喜悦。”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烈的色彩与效果。
--
8
朱楣、博复生《寻梦他乡》钢琴四手联弹作品
朱楣、博复生《寻梦他乡》钢琴四手联弹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朱楣、博复生合作的四手联弹演奏录音,曲目包括德彪西《苏格兰进行曲》、尼克德的六首《南方的意象》、舒曼《东方画卷》、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两位钢琴家虽然来自不同国家,成长于不同的文化,但他们的演奏极为默契,丝毫没有被一半的键盘限制住,相反,却各自具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事,彼此互动互促、彼此给予灵感、彼此激发才思,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两股泉流的美妙汇合,迸发出璀璨的音色之光。 朱楣,中国钢琴家、副教授、音乐艺术博士,浙江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国家教育部留学委员会评审专家。博复生,比利时钢琴家,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朱楣与博复生是从2015年开始合作的,她说:“博老师是一位非常有涵养、非常博学多才的人,他的演奏方式具有典型的欧洲式风格,充满着浓郁的欧洲味道,而我是美国留学回来的,因此我们在一起合作可以达到互补的作用,并且从中会迸发出许多灵感。” 德彪西《苏格兰进行曲》作于1891年,是他根据苏格兰流行小调而作的进行曲。此曲据说是德彪西首次接受委托而创作的四手联弹作品。 舒曼钢琴四手联弹作品《东方画卷》作品66,是舒曼重奏套曲中最为精致老练的一部作品。此曲音符的组合复杂多变,6首小乐曲风格多样,对演奏者的弹奏技巧和方法有不同要求,对演奏者的配合也有独特要求,同时这部作品蕴含了舒曼对神秘东方的浪漫想象,也充满了其音乐作品特有的诗意。 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作于1907年,是他用油画手法展现的一部杰作。许多听众认为这部作品是无与伦比的,它以如画般的手法描绘出浓郁的西班牙气氛和西班牙的精神。西班牙作曲大师法雅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最为中肯:“这首狂想曲让人吃惊的是通过运用我们西班牙‘流行'音乐的调式和装饰音型,它所表现出来的纯粹的西班牙特性丝毫没有被作曲家的自身风格所改变。”第一乐章《夜的前奏曲》、第二乐章《马拉加舞曲》、第三乐章《哈巴涅拉舞曲》、第四乐章《市集》。
--
15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奥曼迪《理查施特劳斯·英雄的生涯、变形》
这张专辑是奥曼迪指挥费城管弦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变形》。 交响诗《英雄的生涯》作品40,作于1898年,并被誉为预告施特劳斯交响诗创作巅峰期之作。此曲除了第一段结尾,“剧情”需要的戏剧停顿外,其余段落之间皆无停顿。全曲相当自由地应用了瓦格纳主导动机(leitmotif)的技巧,而结构上则是扩大版的奏鸣-回旋曲的交响乐曲式。 为23件弦乐器而作《变形》AV142,作于1945年,单乐章。旋律很优美,有时音乐的情绪,还有那种高度复调化的写法,会让人想到马勒“第九”。并且同后者一样,《变形》是一部彻底展现弦乐音响之美的杰作。所以后来的演绎者们探索音乐内容的同时,也往往有很深的音色美方面的考虑。此曲为极自由的三段体,主干为贝多芬《英雄交响曲》送葬进行曲开头,以不太慢的慢板,大提琴缓慢的导入主题开始,弥漫着悲哀气氛。两把中提琴奏新的中心主题,在开头的三个同音的动机引导下,其它两把中提琴出现另一新主题,以这种主题材料对位下发展。进入稍像流水似的部分,G大调,中声部又出现新的主题,又以对位发展,小提琴奏新的动态这个动机发展自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速度加快后,进入“激动地”,平静下来后,主题动机一一再现,发展后速度减慢至极广板,很清晰地出现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送葬进行曲动机结束。
--
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哈丝姬尔(2)》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拉拉·哈丝姬尔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第一首莫扎特《C大调钢琴变奏曲》以简单、纯真的曲风展开,紧接是一个带有舞曲性质的2/4拍节奏以及全音和声,这段简朴的八小节乐段正是这首变奏曲的主题。一般人或许认定这只是一首童谣,因为在英国系国家,《小星星》就是根据这首德国童谣《妈妈听我说》填词而成(但是作曲者的姓名已经无从考证)。莫扎特以这段简单的旋律为基础,创作出这首纲琴十二段主题变奏做为教材(时间约在1781年到1782年间,地点是维也纳)。这里收录的是哈丝姬尔在1960年5月的录音,她的演奏无疑弹出这首作品的价值,低音声部清澈透明的声音似乎也成为简单主题的一部分。在接下来的变奏里,主题仍然一再出现,但是是以各种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现。哈丝姬尔努力地让键盘唱歌以弥补钢琴天性的不足,重视手指圆滑弹奏的程度更甚于依赖踏板。 《九段主题与变奏》是莫扎特1789年4月29日在波茨坦完成的作品,主题选自迪波尔为大提琴所写的六首大提琴奏鸣曲中D大调小步舞曲。它对演奏者的要求比起《小星星变奏曲》更严苛。虽然每一段变奏都有不同的个性,哈丝姬尔却贴切地表达出这首乐曲的精髓,主题一直呈现优雅的美感。负责低音声部的左手(例如:第二段变奏的十六分音符、第三段变奏的琶音与第四段变奏的断奏)为主题的发展奠定基础,主题在小调的变奏乐段呈现出忧郁的色彩,抒情的慢板则有朴实率直的平静。最后一段变奏是以欢乐的2/4拍写成,哈丝姬尔的诠释恰如其份,忠实的呈现出乐曲的欢乐气氛,从中完全嗅不到她日常生活的悲哀。 接下来是两部钢琴奏鸣曲。《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是莫扎特十九岁的作品,《第十钢琴奏鸣曲》K.330约在1783年创作于萨尔兹堡。两部奏鸣曲中间的慢板乐章结构都比前后两个乐章紧密与精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甚快板”是根据低音主题进行转位发展,以3/8拍写成的终乐章滑稽且快速;在《第十钢琴奏鸣曲》稍快板乐章里,哈丝姬尔恰当而果断的弹奏出音乐里的活力。两部奏鸣曲的中乐章就像歌剧里的咏叹调场景。《第二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是以f小调写成,风格正好与《第十钢琴奏鸣曲》的行板乐章形成对比,但是哈丝姬尔都浪漫地“唱”出这两个乐章,并且强调这两个乐章沉思的风格。这两部奏鸣曲都以三段体或两段体写成,哈丝姬尔的演奏不失其透明度,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莫扎特诠释版本。
130
33
塞尔《舒曼·第二、四交响曲》
塞尔《舒曼·第二、四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乔治·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演奏舒曼《第二、四交响曲》、韦伯《“奥伯龙”序曲》。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演奏严谨、细腻,将这几部作品的织体层次勾划得异常清晰。 舒曼《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d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120,完成于1841年,在妻子克拉拉·舒曼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