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扬《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34

卡拉扬《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87年1月1日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属于卡拉扬,这是指挥皇帝辉煌一生中唯一一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年近80的卡拉扬以他对斯特劳斯舞曲无比优雅、华丽的诠释,以他君临天下的气度与独特幽默感,赋予了这场音乐会太多值得人们留恋的地方。后人更评价这是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经典演出! 卡拉扬在这场音乐会上指挥的约翰·施特劳斯著名序曲《蝙蝠序曲》堪称典范之作,而与当时著名的青年女高音演唱家凯瑟琳·芭特尔合作的《春之声圆舞曲》更是这场盛会所有曲目经典中的经典!《蓝色多瑙河》同样是风情万种、惹人留恋,其他诸多波尔卡小品与进行曲也各具风韵,气势逼人。
节目(1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11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最受欢迎的小夜曲
最受欢迎的小夜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八首最受乐迷喜爱的小夜曲,包括柴科夫斯基、德沃夏克、莫扎特、海顿、布鲁赫、沃尔夫、理查·施特劳斯、罗德里戈的著名管弦乐作品。 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48,作于1880年冬天,1881年完成。题献给莫斯科音乐学院总管兼大提琴演奏家康斯坦丁·阿尔布列希特。此曲最初起草时,柴科夫斯基想作成介乎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间的形式。最终才定稿成为弦乐的组曲形式。但在作曲形式上仍保持着交响曲的结构,每个乐章在调性上也保持在一致的连贯性。这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旋律最优美,只用弦乐合奏,产生出清澈、柔美的效果。 德沃夏克《E大调弦乐小夜曲》作品22,作于1875年。这部作品是德沃夏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展现了他将捷克民间音乐元素与古典音乐传统相结合的独特风格。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德沃夏克对捷克民族音乐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在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独特风格,成为经典之作。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1787年8月24日作于维也纳。此曲最能表现明快、优雅及富有魅力的莫扎特作品特点,不仅在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世界各地人们心中的经典。 布鲁赫《小提琴与乐队“小夜曲”》作品75,作于1899年夏天,位于贝吉斯-格拉德巴赫附近的伊格尔农庄——一个作曲家终生依恋的地方,他经常逃到那里休息和放松。 沃尔夫《G大调弦乐四重奏“意大利小夜曲”》完成于1887年,是胡他最具代表性的室内乐作品之一。最初这首作品只是简单地被命名为“G大调小夜曲”,但到了1890年4月,沃尔夫又在他的信中提到将作品名改为“意大利小夜曲”。 理查·施特劳斯《降E大调小夜曲》作品7,是为13件管乐器而作,作于1882年,同年11月27日首演。乐曲为行板的单乐章作品,采用奏鸣曲式写成。 罗德里戈的《竖琴协奏曲“小夜曲”》作于1954年。此曲是根据西班牙竖琴大师Nicanor Zabaleta的要求而改编的作品。这部协奏曲以其深情和雅致著称,被广泛认为是罗德里戈最迷人的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部充满情感和艺术性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罗德里戈作为作曲家的才华,也体现了他对竖琴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102
2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叶甫格尼·基辛》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叶甫格尼·基辛》
这张专辑收录了叶甫格尼·基辛的演奏录音,包括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 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或是《西班牙狂想曲》中,基辛展现出骇人的演奏技巧。他会从整体来考虑一首作品。以《西班牙狂想曲》为例,他利用节奏赋予作品该有的张力以及灿烂明亮的气氛,并顾及乐曲该有的深度与自发性。《匈牙利狂想曲》也是一样。这是一首规模有如交响乐的作品,融合了抒情与感官刺激的成份,而基辛同样出自本能的传达出乐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曲,如:《鳟鱼》、《水上吟》与《纺车旁的葛丽卿》经常出现在基辛1990年代初期的音乐会曲目上。在这些作品中,基辛偏向李斯特以钢琴重新塑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方式来诠释,因此听者不会有任何“失去歌声”感觉。基辛的分句清晰到如同在说话,如歌的旋律线条有如想象中的歌手般会呼吸、吟唱。基辛成功的掌握住这些作品的精髓,如:《鳟鱼》中灵敏活跃的鳟鱼,或是《纺车旁的葛丽卿》中孤独忧愁的葛丽卿。 由于基辛的演奏技巧足以应付任何的高难度的要求,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是他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出的曲目(特别是二、三号),而他也能在激昂的乐团声中,表现出所谓的“革命”精神。基辛经常从“焦躁不安的兴奋”这个角度来诠释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乐曲中充斥着狂野、粗暴的节奏与和弦,和以前习惯上的钢琴协奏曲完全不同。这种特色也经常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出现。阿巴多与柏林爱乐乐团是基辛非常理想的搭档,在他们于1993年录制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基辛以冷静的态度来掌握整部作品。他的发音清晰而且有逻辑,有说服力的分句语法让音乐避免流于模糊不明。
159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