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Concerto for Two Pianos No.10 K365 - 3. Rondeau

00:00
07:44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卡拉丝《二十世纪的传奇》
--
这张专辑收录了歌剧女王玛丽亚·卡拉丝演唱的15个经典唱段,从中可以感受到她声音的魔力、强烈的艺术魅力。 20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伟大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丝,以其绝伦的音乐表现力,绝世的美貌堪称一代传奇,且被代代传颂。她是世界乐坛走心跨界第一人:第一个用诗意和哲学诠释演绎角色的歌剧歌者。她投入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全部情感塑造角色,让歌剧成为感染大众的戏剧,成为魅力无穷、声入人心的表演艺术,为后代歌者打开了一道崭新的大门。 卡拉丝在舞台上非常耀眼,角色诠释分明,震撼力与戏剧性十足,虽然声音略有暇疵,但是声音热情而震慑人心,将万千奔腾的情感凝聚于浓烈的嗓音,直达天际,由内而外忠实表演自己的生命,这就是卡拉丝。卡拉丝对于她所演唱的角色诠释,是将自己完全的变成剧中的人物,这样的情感充满在歌曲中,尽管有些高音无法漂亮的转折到位,但在热泪盈眶的听者耳中已经不是挑剔的理由,反而是残缺中表现出来的完美。她对艺术及爱情投入毫无保留的爱,歌声就是她的传记,每一个音符对她而言,就是生命。 卡拉丝一生最重要的演出搭档之一、男高音斯苔芳诺曾说:“玛莉亚·卡拉丝是歌剧中的女王。”她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歌剧艺术而活,但是最后却又为了爱情而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甚至于生命。卡拉丝在生前最后几次接受访问时一再强调:“身为一位歌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全心全意为艺术服务、要做艺术最忠心的仆人。”这也是卡拉丝一生在歌唱事业上所奉行的原则。 玛丽亚·卡拉丝,代表着美丽与真实。她的歌声代表着爱情与祈祷、超越与回归。没有人象她一样演唱,也少有人象她一样生活。她就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传奇。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0
这张专辑是西诺波利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两部交响诗。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品30,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 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肯普夫《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17
这张专辑是德国著名钢琴家威尔海姆·肯普夫1965年录制的,他的演奏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作为德国钢琴乐派的代表人物,肯普夫是公认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大师,他的音乐中包涵着深刻的思想,他演奏的奏鸣曲声音端庄、音色如歌、自然流畅,分句、速度自然合理,哲理性强,深沉严谨而又含蓄细腻,丝毫没有矫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人人都能理解领会。《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是一个相当完整而系统的世界。同时他在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留下了风格不同,技术表现方法不断变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晚期奏鸣曲中大规模地引进复调音乐的处理方法的同时,频繁使用了多主题的变奏形式。这又是一个钢琴奏鸣曲的崭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在晚期钢琴奏鸣曲复杂的技法的铺垫下的乐曲精神面上的含义孕育深刻,犹如哲学家深思后的人生哲理一般,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27
29
哈丝姬尔《1951-1960演奏录音辑》
哈丝姬尔《1951-1960演奏录音辑》
这套专辑是钢琴大师哈丝姬尔1951-1960年的录音全集。 哈丝姬尔的演奏没有撼人心肺的力度,也没有一泻千里的激情,更没有火花四溅的技巧。她的魅力表现在俯首即拾的自然、一尘不染的纯净、婀娜多姿的妩媚。坎坷的命运没有使她沉沦,反让她的音乐充满了神秘的活力,使她在诠释莫扎特的音乐时将其中的童真表现得更透彻,彷如让听众触摸到莫扎特的灵魂。难怪李帕蒂也称她是"最似莫扎特的莫扎特演奏家”了。 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是哈丝姬尔晚年与年青的葛罗米欧合作最令人倾倒的录音。比利时学派的葛罗米欧以典雅绮丽的诠释与哈丝姬尔的质朴自然珠联璧合,平和的应答、默契的配合、相互的烘托,将莫扎特音乐中的和谐美表现到了极致,两人没有耀目的炫技、出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只有两颗心灵在遥相呼应的心语。 除莫扎特外,舒曼是哈丝姬尔留下录音较多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浪漫激情的作品,它虽不像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那样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但也可说是热力四射了。哈丝姬尔的演奏与她弹奏莫扎特时相比彷如判若两人,雄奇的气象、坚实的造型,与娇弱柔媚的女性风格简直大相径庭。    作为一个女性钢琴家、况且多病体弱,哈丝基尔深知自已绝无可能与力量型的男性钢琴家匹敌,因此她除了在曲目上尽量避免那些太过消耗体力的作品外,在审美取向上更偏重于细腻柔美的婉约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都是体现力度美的作品,哈丝姬尔选择的第17和18两首虽不属最讲力度的作品,但是一派阳刚味,在1955年的录音哈丝基尔却能将它们弹得清秀温婉而不失雄健。与巴克豪斯、李赫特等力量型钢琴家比较可谓相映成趣,是个十分另类的贝多芬。
32
8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