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凯兰杰利《精选集(第二辑)》

米凯兰杰利《精选集(第二辑)》

这套合辑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精选集(第二辑),收录了他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格里格、加卢皮、莫扎特、舒曼、雷斯庇基、斯卡拉蒂、德彪西、勃拉姆斯、李斯特、巴赫、舒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录音涵盖的时间很长,从1949年至1988年近40年。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节目(9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1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米凯兰杰利《演奏录音精选辑(2)》
米凯兰杰利《演奏录音精选辑(2)》
这套10CD合辑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辑(第二辑),收录了他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格里格、加卢皮、莫扎特、舒曼、雷斯庇基、斯卡拉蒂、德彪西、勃拉姆斯、李斯特、巴赫、舒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录音涵盖的时间很长,从1949年至1988年近40年。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65
92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米凯兰杰利1939-1975年的演奏录音,从中可以领略到这位杰出音乐家的高超演奏技巧和强烈艺术魅力。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年1月5日-1995年6月12日)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15
161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集》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集》
这套6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米凯兰杰利1941-1975年间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蒂、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格里格、德彪西、莫扎特、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海顿、舒曼的作品。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1920-1995)意大利钢琴大师。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技术无懈可击,善于恰到好处地把握音色和多声部层次的控制,有条理地处理整体与细节的关系,追求音色清澄、干净的演奏灵魂。他的演奏既保持了古典乐派的内在与平衡,又注入了浪漫乐派的热情与感染力,极具强烈的艺术魅力。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里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20
71
柯尔托的艺术(第一辑)肖邦钢琴作品
柯尔托的艺术(第一辑)肖邦钢琴作品
这套5CD合辑收录了柯尔托演奏的肖邦钢琴作品。最让人满意的是选择曲目都是最佳版本,很多录音都是首次出现,直到现在很多录音仍然都是其独占录音。不论在选曲上、音效上还是制作上都属世界顶级水平,至今都难以超越,是柯尔托演奏录音收藏的首选。这套录音的转制、制作极为精细,不但选曲尽善尽美、音效也极为完美。 阿尔弗雷德·柯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 法国钢琴家、指挥家。他演奏的肖邦作品享有盛誉,虽是以性格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准确见长。他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的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丰富的表情。 ​ 许多乐迷喜欢柯尔托的重要原因是他弹琴相当“有趣”。虽然经常有人诟病他的技术,把他当作技术精准的波利尼、布伦德尔的“对立面”来谈论,在柯尔托晚年演奏肖邦《练习曲》的录音中,弹错、碰错的琴键不在少数。而弹错音或者技术退化并不影响他是个“有趣”的人,也不影响他是个有想法的钢琴家。钢琴是乐器、音乐是内心的声音,就像没有遗憾的生命是不通人情并且非常可怕的。 很多钢琴家都录制过肖邦《练习曲》,但柯尔托的演奏还是让人惊叹,虽然他的唱片没有立体声录音给人带来的那种感官满足,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简直可以用丰盛来形容,每听一次,几乎都有新的发现,很多小细节就像遗落在草地里的露珠,轻轻拨开草叶,才能看到它闪闪发光,但即使你不去费心思索,它们也默默发光,为一片草地增添青翠。 因为他的音乐太与众不同,很多旋律线的勾勒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柯尔托的演奏严格尊重乐谱,只不过他有一双透视的眼睛,能看到乐谱中隐藏着的音乐;他有一双灵敏的耳朵,能够捕捉众多音符中,有关联的其中几个,将他们穿成一串闪闪发光;他有冷静而充满想象力的大脑,让他不知疲惫地寻找音乐中的各种趣味,并想尽一切办法呈现出来。 柯尔托演奏中所营造的诗意和舒适的氛围,有时也带着一些忧郁的色调。他是有史以来最善于沟通的音乐家之一,从把听众深深地带入他的音乐世界这方面来讲,他从未失败过。他的音乐打动听者,总能给人一种期许中的美好境界。
--
9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米凯兰杰利(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米凯兰杰利(2)》
这张专辑收录了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肖邦、蒙波的钢琴独奏作品。 在年轻的米凯兰杰利曲目单上,贝多芬的作品只出现第三号、第十四号 《月光》与《三十二钢琴奏鸣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三重协奏曲与《帕伊谢洛歌剧主题与变奏》WoO69、变奏曲、三重协奏曲。《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在1950年代就从曲目中删除,米凯兰杰利把精神集中在其它三首作品,特别《第三钢琴奏鸣曲》与《第五钢琴协奏曲》。这两首作品在1950、1960年代成为米凯兰杰利最常弹奏的曲目。或许是为即将到来的贝多芬挺生二百周年纪念预做准备,米凯兰杰利在1960年代开始练习新的奏鸣曲与其它协奏曲。 米凯兰杰利是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他在公众面前弹奏类似这样的新曲子前,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等待与练习,最后,他并没有冒险一试弹完全部五首协奏曲。不过,米凯兰杰利还是把《第一、三协奏曲》加入自己的曲目上,虽然他并不常演奏这两首协奏曲,最常弹奏的还是第五号。除此之外,米凯兰杰利也把第四号、第十一号、第十二号、第二十八号(虽然他于1970年5月6日在德国波昂宣布要弹奏这首曲子,最后却以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取代,而且第二十八号再也没有出现在演奏曲目上)钢琴奏鸣曲纳入曲目。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擅长把《皇帝》钢琴协奏曲演奏得如此华丽出色的人,却不肯让自己挑战《华德斯坦》、《热情》、《告别》奏鸣曲,或是《汉马克拉维》,反而挑选第四、十一号这两首不是那么难、从历史角度看来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奏鸣曲。不过,米凯兰杰利的艺术发展过程一直充满这样的问号,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解读非音乐家本人所言,或是由学生、友人所透露音乐家所说的话语一定会产生误解。比较四十年来所有《第五钢琴协奏曲》与《第三钢琴奏鸣曲》诠释版本间的不同时,可以验证米凯兰杰利在“诗情”这个课题上的发展。 录制于1941年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让人惊讶于米凯兰杰利纯熟的演奏技巧(灵活的手指与音色),他的分句语法采用卡塞拉(Alfredo Casella)在1918年出版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修订版。此一修订版注意到贝多芬原稿中一些被人忽略的细微注记,并且有系统地把节奏重拍逐小节的转移到弱拍上。由于风格不合时宜,米凯兰杰利在几年后有一阵子没有使用卡塞拉修订版,他重新回到贝多芬作品的本土版本,以更严谨、苦行僧般的方式来诠释。
--
69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米凯兰杰利《钢琴演奏录音辑》
这套合辑是米凯兰杰利的钢琴演奏录音全集,非常珍贵的音频资料,对我们爱乐者了解这位伟大的钢琴家有很大帮助。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鹰钩鼻的老头时,立即被他的琴声所吸引,那样的干净,音色优美,宛如天籁般的声音让我整整一个上午就沉浸在他的琴声里。说起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可能还有很多人都不熟悉,但说起现代著名钢琴大师波利尼来,大家还是很耳熟的,而他正是米凯兰杰利的得意弟子,这与老头的个性古怪有关,钢琴界叫他惟艺独尊的钢琴怪杰,因为他十分苛求音色,经常闭门思过、冥思苦想。这种严于律己的自我反与检讨,让他的大大缩短了公开演奏和录音的活动及曲目选择的范围,而且还经常临时取消音乐会演出,中断演出安排,停止录音等等。不过,还是有些资料留了下来,让我们有幸能够聆听这位杰出的钢琴的琴声。 米凯兰杰利10岁进米兰音乐学院师从安福西学钢琴,1933年毕业,1939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波洛尼亚的马蒂尼音乐学院聘他当钢琴教授。二次大战中参军任意大利飞行员,曾成为德军的俘虏,后又戏剧性地逃脱。二次大战结束后,米凯兰杰利开始巡回演出,在各地引起轰动,1952年因患病不得不中断巡回演出,在意大利几个城市举办钢琴高级班。1964-1969年创办一所钢琴天才学校,专收世界各国最有才能的学生。1968年,他移居瑞士。米凯兰杰利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对音色十分在意,没有人能奏出比他更完美的圆滑音阶、更响亮、有力的和弦或以更精致的触键与音调呈现更平衡的结构。他追求的是“管风琴和小提琴相结合”的那种音色,他又是公认的“音乐哲学家”,每一首曲子的演绎都有独到的曲速安排与分句设计。正因为米凯兰杰利对演奏的效果的苛求,留下的唱片并不多,他的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是一生所有精髓的极至;他的德彪西展现出了顶尖绝妙的音色与层次。应该说,他录制的每一首作品,都呈现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精致。
--
71
朗帕尔《长笛演奏录音(第一辑)》
朗帕尔《长笛演奏录音(第一辑)》
这套10CD合辑收录了长笛演奏家让-皮埃尔·朗帕尔1954-1963年间的全部录音。 让-皮埃尔·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1922-2000)法国长笛演奏家,是蜚声四海的大师级人物。他在二战结束后就开始在世界各地巡演,也是法国管乐五重奏团和巴黎巴罗克合奏团的创始者。1947年朗帕尔在日内瓦国际比赛获大奖,被聘为威西歌剧院乐团的首席长笛。后前往美国,与美国许多知名的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博得一致赞赏。1956-1962年任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首席长笛。在著名的长笛大师中,朗帕尔具有几个最大的亮点,一是他为全面发展长笛演奏艺术作出了杰出贡献。除古典曲目外,他也涉足爵士乐、英国民歌、日本和印度音乐等。 2000年5月20日,朗帕尔在巴黎去世。小提琴家斯特恩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使得全世界重新以独奏乐器的角度来重视长笛。”朗帕尔是历史上第一位使长笛获得国际地位和广大听众的长笛演奏家。他和著名的钢琴家和弦乐演奏家一样,赢得了无数乐迷的追捧。他在全球有许多忠实的乐迷,人们津津乐道于他那种独特的微妙音色。1989年,朗帕尔在自传《我钟爱的音乐》(Music,MyLove)中写道,在1940年代,一位长笛演奏家如果不是某个乐团的成员,几乎不可能与乐队合奏协奏曲。从演奏生涯的开始,他就特别注重复兴长笛的地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让这种做法成为现实。除了过人的天赋,朗帕尔还有着充沛的精力,他为推广长笛音乐做出了许多努力,使得这件乐器重新获得18世纪那样的辉煌地位。到今天,长笛独奏家能够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朗帕尔的演奏优美高贵、温馨而洗练,音色质朴醇厚。在长笛演奏上,只要一提起“美声”,人们的脑际里就会立即浮现出郎帕尔那光辉、高贵又美丽悦耳的笛声。再加上他那惊人的吹奏技巧,温馨而洗炼的表情,使人们聆听后,无不有绕梁三日之感。他对巴洛克音乐的掌握尤见功力,除古典曲目外,他也涉及爵士乐、英国民歌、日本和印度音乐等。许多当代作曲家为他创作过作品,如普朗克、让·弗朗赛、让·马蒂农以及皮埃尔·布烈兹等。他是一位知名的巴洛克音乐大师,对此有深入的研究,著有《古代音乐中的长笛》一书。他发掘出不少失传的作品,编订了许多长笛曲,包括海顿、维瓦尔第和勒克莱尔等人的作品。此外他还将一些小提琴曲改编为长笛曲,丰富了长笛曲目。
68
209
波利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波利尼《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波利尼演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大师艺术生涯与技艺成长的见证——32首作品,耗时40年才最终录制完成。波利尼并不喜爱“赶进度”和“赶量”,他的录音历经持续的练习和思考,听者在聆赏时,往往被他浩如烟海的乐思所包围,从而脱离外界,深切地感知到作品的内涵与魅力。 1975年6月,波利尼录下他生涯的第一张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30、31号,皆是贝多芬晚年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贝多芬音乐,哲思与荒谬并存,安详与隐晦交织,被世人公认为“超越了从前所有曲目,向人类想象力所能触及的最高领域翱翔”。而波利尼在此套曲目的演绎上,以非凡的技巧与对曲式结构的惊人把握,有力证明了自己不只是徒有技术的炫技家,也从此奠定了他在贝多芬诠释上的权威地位。 以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为始,再到其音乐性更纯粹的早期奏鸣曲,这样的录音顺序和40年的缓慢进度也足见波利尼返璞归真的心路。 唯一不变的是其“无菌室”式的纯净发音,他在钢琴技术上的完美会让你联想到法拉利、玛莎拉蒂等知名跑车或者米兰的高级定制成衣;在艺术上的造诣会让你想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等巨匠。 演奏有“圣经”之称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需要高难度的技巧和结构把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构建贝多芬深邃的音乐理念, 而波利尼做到了。其力量与激情柔韧对峙,简赅隽永而又倾情尽吐,音色始终明丽,大片光线刺穿了贝多芬自我包裹的层层雾霭。特别是近年来的几张新片,大师恰如一位出色的雕塑家, 精雕细琢又无痕可寻。他并没有企图在作品中“挖掘”什么,没有左顾右盼的扭捏,精确而又简洁。无论快板乐章中激情的能量感,还是慢板乐章缓慢流淌的乐思都令人动容。他的无敌指法和精神能量,只有在细细欣赏时才会有所领悟。 40年的完成期,没有虎头蛇尾,没有戛然而止,亦没有突然跳脱,有的只是波利尼愈发精湛的技术和愈发纯熟的乐念。他默默锻造,从不声张,鲜少顾虑窗外的声音。正如他在巅峰期突然隐退,于唏嘘与不解中沉淀多年的举动那般。 波利尼从来都不是一个“演奏家”,他是真正的音乐大师。他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便是切实写照。
13
102
布赫宾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赫宾德《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9CD全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贝多芬的32部钢琴奏鸣曲,这是他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没有做作、没有失控,没有刻意而为的斧凿之痕,这是最具亲和力的贝多芬演奏。音乐超越了音响条件的局限。“发自内心、抵达内心。” 从头至尾,最让人感动的是大师在技术的高度熟稔和音乐表达的清新自然这二者间达到的堪称完美的平衡。早期奏鸣曲的清新感以及贝多芬的即兴和幻想色彩,在布赫宾德的维也纳式音色中体现为最本真的表达,有时让人自然地想到以伟大的即兴大师著称于当时的贝多芬本人——事实上,在很多时刻心甘情愿地闭上眼睛,完全放任自己的思绪和情感穿越时空,到二百多年前的维也纳,相信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大师本人的演奏。有些为贝多芬早期钢琴创作所独具的效果,如《田园》末乐章尾声的风笛式低音,十六分音符的颗粒感与分量感是以高度考究的精湛手法弹奏的。 在《热情》中,布赫宾德敏锐的风格感使他极为得体地加强音色的分量和表情饱和度,但即使在技术上最棘手的段落,包括那些低音区的深沉咆哮,音乐的内在流动感也丝毫未受影响。听这样的音乐,你不能不慨叹像凯泽这样的评论大家的独到眼光。他慨叹:布赫宾德最大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演奏彻底远离浮华,而这是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后期作品常难以彻底避免的现象。 济慈在他的《希腊古瓮颂》结尾有这样的诗句:“美即真,真即美。”而这是极难达到的境界。太美的东西常是需要牺牲真实方能得到的。而在布赫宾德的演奏中,这二者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达到了统一。
87
102
米凯兰杰利《1973年东京演出现场录音》
米凯兰杰利《1973年东京演出现场录音》
这张专辑是米凯兰杰利1973年10月29日在日本东京文化会馆的演出现场录音。音乐会上米凯兰杰利演奏了舒曼《维也纳狂欢节》、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夜之幽灵》。 舒曼钢琴套曲《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舒曼最后将此曲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另一个场合,他使用了“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这样的措词。题目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此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这首乐曲记录了一八三八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报》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35,作于1837年。舒曼称之为“神秘莫测的,好像脸带嘲弄的笑容的狮身人面像”。这自然不是像海顿或莫扎特奏鸣曲那样“从前好世道”的音乐,这是肖邦独具一格、真正革新的作品。 拉威尔《高贵而伤感的圆舞曲》,1911年5月由路易·奥贝尔隐去作者姓名的情况下作为钢琴曲首次上演,它的公演引起了听众对作曲者的猜测,从萨蒂一直猜到科达伊,但没人猜到是拉威尔。此曲由八首小圆舞曲组成,性格各异。和声上有许多创新,使用未解决的不协和和弦,大量增五度和弦,七、九、十一和弦以及倚音。此曲极富特色,八首乐曲的结构都较为方正,可见其古典美;有着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又有明显的法国传统音乐特征:典雅古朴、简洁精炼。乐曲本身几乎没有什么技巧上的负担,音符很少。 拉威尔《夜之幽灵》,完成于1908年,是一部包含了三首钢琴音诗的组曲,包括《水妖》、《绞刑架》、《幻影》。这三首作品是拉威尔根据法国十九世纪诗人布朗特的诗歌改编的。同名原著诗歌中的原文来自古老波斯语的“魔鬼”或者“幽灵”,根据诗人布朗特所说,他这套诗歌集里的 神话都是夜深人静时“幽灵”现身向他叙述的。而拉威尔这套音乐同名作品开辟了钢琴演奏技巧的新天地,成为他最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