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凯兰杰利《演奏录音精选辑(2)》
38

米凯兰杰利《演奏录音精选辑(2)》

这套10CD合辑是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的演奏录音精选辑(第二辑),收录了他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格里格、加卢皮、莫扎特、舒曼、雷斯庇基、斯卡拉蒂、德彪西、勃拉姆斯、李斯特、巴赫、舒伯特、拉威尔的钢琴作品。录音涵盖的时间很长,从1949年至1988年近40年。 米凯兰杰利一生虽然留下了近40年的录音,但因为选择曲目挑剔,对演奏的要求又近乎苛刻地高,所以演奏曲目并不广泛,录音数量相对其他同时代的演奏家来也少的可怜。正因为这样,虽然他的唱片很少,但只要有的都是极品。米凯兰杰利也正是因为对自己的演奏质量要求甚高,决不轻易举办独奏会。他演绎的贝多芬作品,摆脱了任何一种巴洛克风味的弹奏方式,将自己的音乐个性隐藏在乐曲自身的内涵下,完美地表达出作品的深情和精髓。他演绎的德彪西作品,以全然柔软圆滑的线条歌唱,丝毫不带钢铁的森冷,已达”无槌之音”的佳境,因而获得“音乐哲学家”的美誉。此外,他还是一位卓有贡献的钢琴教育家,指导和培养出了一批钢琴家,其中不少已名扬世界,如意大利钢琴家波利尼、阿根廷钢琴家阿格丽奇以及捷克钢琴家伊万·莫拉维茨。 同时,和神奇的演奏一样著名的,就是米凯兰杰利那古怪的脾气和性格。他对钢琴的音色出奇地挑剔,挑剔到了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经常不顾观众的感受临时取消音乐会,任意改变甚至中断演出的日程安排,中途停止录音等。因此在音乐评论界和广大乐迷中留下了“古怪孤僻,反常乖戾”的名声,甚至他的高徒波利尼、阿格丽奇都与他格格不入。“对我们这些被消费时尚宠坏了的听众来说,米凯兰杰利的存在显得像是一个冒犯。”实际上,米凯兰杰利一切的反常举止都来源于他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和对艺术极端负责的态度:每一次演出结束,即使观众为之迷醉倾倒,好评如潮,他仍要自己和自己较劲一般地挑出自己演奏中一大堆的毛病。尽管这些毛病在别人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他却固执己见,闭门思过、苦思冥想。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他才出现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反常”的举动。
节目(92)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
28
这张专辑收录了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两个录音:1、与钢琴家乔治·博列特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985年11月录制;2、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1982年9月录制。
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
24
这张专辑是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指挥苏联文化部交响乐团,携手钢琴家佩特洛夫,1991年1月3日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的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的现场演奏录音。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普罗科菲耶夫音乐遗产的致敬,也是对20世纪俄罗斯音乐发展的重要回顾。
布雷哈驰《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钢琴作品》
17
这张专辑是波兰钢琴家拉法尔·布雷哈驰演奏德彪西、齐玛诺夫斯基的钢琴作品。这一次,布雷哈驰演奏了20世纪早期的法国和波兰音乐,将德彪西的印象派作品与布雷哈驰的同胞齐玛诺夫斯基的表现主义作品相结合。布雷哈驰对正在进行的关于德彪西作品是否印象派的音乐学讨论并不真正感兴趣。他更倾向于寻找德彪西这样的印象派作曲家,鉴于莫扎特、贝多芬和肖邦所取得的成就,他从古典主义中借鉴了结构上的优点,并将其发扬光大,他能够把所有这些转化成一种音乐现代主义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布雷哈驰把德彪西称为“颜色之王”。布雷哈驰非常喜爱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他演奏了1905年的《c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以及1904年的《奏鸣曲》,这是为了纪念齐玛诺夫斯基,同时也向肖邦、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以及斯克里亚宾的遗产致敬。 除了肖邦,齐玛诺夫斯基是波兰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甚至被誉为“现代波兰音乐之父”。十九世纪末开始,波兰文艺界出现了以浪漫主义和民族解放为理念,力求创新的“青年波兰派”,其中,齐玛诺夫斯基就是作曲界的代表人物。一般音乐学者把齐玛诺夫斯基的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受到肖邦、斯克里亚宾的影响;第二时期则因为常在国外旅行,大量接触德彪西与拉威尔,也成为齐玛诺夫斯基这段时期的主要风格。第三时期则是表现波兰的民族性,齐玛诺夫斯基直接从波兰民间音乐汲取精华,创作出新的生命力,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 波兰钢琴家布雷哈驰录制过两张肖邦作品专辑后,很自然把目标转向齐玛诺夫斯基,以及影响齐马诺夫斯基甚多的德彪西。这是布雷哈驰第一次录制齐玛诺夫斯基的作品,《第一钢琴奏鸣曲》是齐玛诺夫斯基早期的创作,乐曲风格结合了从贝多芬古典乐派到斯克里亚宾的表现手法。 在布雷哈驰心目中,德彪西可说是钢琴音乐的“色彩之王”。谱写于1903年的《版画》共有三首小曲,但是创作构思分别表现中国、西班牙以及法国三个完全不同国家的特色;组曲《为钢琴而做》则是以二十世纪的手法,表现巴洛克时期器乐曲里,最常出现的前奏曲萨拉邦德舞曲与托卡塔。《快乐岛》的灵感来自罗浮宫的名画《航向希提拉岛》,传说中爱神维纳斯居住的地方。 布雷哈驰的演奏具有现代年轻一代音乐家中少见的个性,而且带有优雅、细腻与诗意,并且兼具有庄严气质以及适度的华美,传达出音乐中纯粹的魔力。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这张专辑收录了爱丽希亚·德·拉罗查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第、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在这一套回顾拉罗查独奏踪迹的选辑中,我们收录了莫扎特四首优秀的奏鸣曲:K310、330、331和485。此时正值莫扎特在巴黎尝试脱离“神重”身份,建立自已成为一个有未来、有发展性而且独立的音乐家的时候,他深爱着的母亲却突然重病过世。换句话说,这些曲子的共通点在于它们完成于莫扎特生命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之际。 以K.330来说,第一、三乐章乍看之下似乎充溢着满足之情,而行板的第二乐章却让我们看见莫扎特心中晦暗的一面,而它是令人心痛的。或以K.31O为例,拉罗查呈现的伤感是存于记忆中的,呈现咖啡色调的感伤。而非一个当下发生的创痛经验。更具体的来说,拉罗查的诠释所择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陈述,而非贝多芬式外放、直接、咄咄逼人。至于《D大调回旋曲》K.485,我们看到最“洛可可”的莫扎特,其中洋溢着一种福克纳式的优雅。每一个分解和弦都是如此清断却不逾矩地,伴随风情万种的主旋律,亦步亦趋、恰如其份。 在海顿的行板与变奏中,拉罗查对触键和速度的敏锐再次得到证明。本曲初始动机的附点音符在拉罗查绝妙的弹性速度运用下,即使在开头的几小节中便己具备了令人慑服的必然性,拉罗查超卓的指上功力却在大调的段落大放异彩!
--
42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20世纪伟大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
这张专辑是波兰指挥家保罗·克莱茨基的录音精选辑。参与演奏的乐团: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法国国家广播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捷克爱乐乐团。保罗·克莱茨基(Paul Kletzki,1900年生于罗兹;1973年卒于英国利物浦)波兰出生的指挥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后入瑞士国籍)。克莱茨基明显不是那种以业余作曲为乐的大指挥家,而是一位选择以指挥营生的严肃作曲家。 这是一套精心策划的专辑,它所展示的这位指挥家的造诣今日似乎已被低估。这套唱片既体现了这位指挥家的优点,又体现了其缺点。2张CD每一张的主打曲目均是一部现场录制的著名交响曲:第一张是由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张则是捷克爱乐乐团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这两部作品的录音无疑是最能吸引购买者的。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1967年5月录于慕尼黑。其第一和第二乐章属于顶极演绎,毫无瑕疵。乐曲开始时单簧管上的“命运动机”阴郁且充满恶兆,为整首作品恰如其分地奠定了一种昏暗的色调。其后随着音乐戏剧性的发展,克列茨基极具敏感性地控制着音乐的起伏,他不仅极好地把握了作品的整体结构,还同时注重音乐上的细节,这显然说明他对该作品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也许有人会说这快板并非如同总谱所标明的“有活力的快板”,但克列茨基采用这种比标准略慢的速度是为了营造出一种累积的张力。
--
16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斯塔克《舒曼、拉罗、圣-桑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演奏家斯塔克与斯克洛瓦切夫斯基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拉罗的《大提琴协奏曲》;与多拉蒂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大提琴协奏曲》。1962年和1964年在英国录制,采用独特的35mm电影胶片录音技术,比传统录音磁带拥有更凌厉的动态,更清晰的音质和更敏锐的瞬态反应,并几乎没有嘶嘶的底噪声。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于1877年秋天,拉罗将此曲题献给大提琴家阿道夫·费雪。采用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要素,乐曲既带有浓厚的西班牙乡土色彩,也呈现出精致、潇洒、优美的典型法国风格。宽广连绵的主题个性特征,贯穿于全曲的民族气息,独特的节奏处理,显示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意味。作曲家对大提琴这一很人容易被乐队淹没的乐器加以精心安排和巧妙处理,使乐曲整体十分融合平衡,独奏与乐队彼此衔接得非常贴切,获得了最佳效果,成为大提琴文库中珍贵得一曲。 圣-桑《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33,作于1872年,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因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而常被认为是一部单曲。曲子以一个突如其来的强音开始,随后第一主题便暴风骤雨般地汹涌而来。在接下来的两三分钟内,这个主题反复重现,并由大提琴扩展到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直到把整个乐队拖进来,以展现宏大的气势。第二部分,曲调优美而舒缓,极富歌唱性,大提琴的投入循序渐进,表达一次比一次充沛,如同一名舞者从青涩走向圆熟。第三部分又再现了第一主题,只是层次更加复杂,旋律比在第一部分中更加雄厚和沉稳。整部曲子绚丽多彩、形式严谨,表现出热情的自由幻想与纯法国式的典雅相结合的特色。
--
9
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霍洛维兹在莫斯科
1986年,82岁高龄的霍洛维兹在戈尔巴乔夫的邀请下,返回生养他的俄罗斯,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不过,他只演奏了一场。不知这是他个人的决定,还是当局的决定。 这是一场游子还乡的悲情演出,不论演奏者或听众,感受的不仅是钢琴演奏艺术,还共同演出了那场戏剧人生的最后一幕。多少场景、细节、伏笔、人物、矛盾、冲突……人生所有的不得已,都在那唯一一场演出中,在每一个音符的跳跃中一一交割。霍洛维兹的音乐,不可颠覆地从渺远的高处,悲悯地俯视着将他长久拒绝于国门之外的、生养他的俄罗斯,俯视着泪流满面、百感交集的听众。 霍洛维兹,他那特有的“左手低音”,总会不由分说地从听众的心坎上卷起热望和哀思。这场音乐会,他依然弹奏他最擅长的曲目。弹起斯卡拉第,一路掉落精致的珍珠;他手下的李斯特有种神秘的味道,前所未有地燃烧着天才的热情;他的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又华丽又悲凉,雄浑的意境里暗藏侠骨柔情。他有这么多让人疯魔的特质:大刀阔斧的阳刚气、浓厚而层次分明的色彩、卷舒自如的呼吸、几乎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意兴所至的神来之笔…… 尽管,同一级别的大师里,数霍洛维兹招致的非议最多:他技巧很好,但喜欢炫技,个人色彩太重,太随意——无论弹谁的作品,听上去都象他自己。这些评论有道理,可是,对霍洛维兹来说没什么意义——他知道自己的天赋和使命,知道该怎么去表达自己的激情——他是为这个才弹琴的。霍洛维兹的琴声里不乏直接来自人性的朴素、犷野的冲动,闻者胸中自有热血,哪经得起这般呼唤!其他演奏大师常在让我惊佩的同时,隐约听到他们倾诉成功背后的艰辛,而霍洛维兹早已用更大的劳苦抹去了劳苦的痕迹,以更辛勤的雕饰超越了表面的繁华,打磨出了一个赤子充满情爱的世界。他在恣肆的琴声里朗声宣告弹琴是最大的快乐,音乐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这场历史性的演出被记录了下来,直到今天一直都被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现场音乐录音。霍洛维兹的唱片可以有选择地慢慢听,但这张不容错过。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