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Symphony No.13 Op.113 - 2. Allegretto- Humor

00:00
08:12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1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希拉里·哈恩《巴伯、梅耶·小提琴协奏曲》
希拉里·哈恩《巴伯、梅耶·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休·沃尔夫指挥的圣保罗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赛谬尔·巴伯、埃德加·梅耶的《小提琴协奏曲》。专辑中这两部现代的、非热门曲目,尤其是梅耶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专门题献给哈恩的,所以更显珍贵。 巴伯《小提琴协奏曲》相对来说很多人都很熟悉了。整首作品包含着浓郁的思情、浪漫、留恋与不舍,以及末乐章的狂放。在哈恩纯净的琴声中,所有的情感都在不息的流淌中一一呈现。哈恩的演奏时常会有“拙力”的情况出现,而在此,却似乎“拙”得很贴切。末乐章的精彩演绎经常被人拿来做为“哈恩拥有惊人技巧”的有力佐证,在那么快的速度下,她居然能面面俱到的将其中的音乐色彩清晰的呈现出来实在不简单。这绝不是说她的技术就不突出!相反,在这样的高速运转下还能保持声音的颗粒在一整个乐章中都不出现纰漏,哈恩的技术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良了。 梅耶《小提琴协奏曲》更是专辑的主打曲目。作曲家大概是按照当时的哈恩来创作的吧。双乐章的作品内容气象万千,绝不是传统观念的“短小精悍”;而演奏家的模样也真的就跃然而至琴声乐曲之中。作曲家埃德加·梅耶在哈恩完成其作品的世界首演后说:“她用自己的方式演奏……我不能说我妒忌。她抓住了音乐的精髓。我无法想象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她的节奏棒极了。”梅耶甚至认为这部世界首演的作品让人感觉哈恩已经演奏过20遍。
--
5
田部京子《门德尔松·无词歌集》
田部京子《门德尔松·无词歌集》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田部京子演奏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24首作品。她的演奏纯朴自然,抒情歌唱,具有东方女性演奏家的细腻与含蓄。天龙的数码录音非常出色,动态强大、音色真实,听感接近黑胶唱片。 《无词歌》,又称无言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它象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它既是器乐小品,其音域自然较之声乐曲更觉广一些。无言歌的结构形式除少见的奏鸣曲式外,由于音乐形象比较单一,通常采用二段体、三段体的歌曲形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是《无词歌》的首创者,自1830年至1845年间,共创作四十八首《无词歌》,均系钢琴小品。 贝多芬之后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音乐颇为兴盛,舒伯特、舒曼、肖邦、李斯特等名家都写过不少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正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他的《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均有六首曲子。 第一集(作品19)1832年在英国出版。第一集中的第三首A大调,副题为《猎歌》,旋律幽然可爱;第二集(作品30)中的第六首题为升f小调《威尼斯船歌》,旋律优美如歌;第四集(作品53)中的第二首《浮云》、第五首《民谣》较有影响;第五集(作品62)中的第五首a小调《威尼斯船歌》和第六首《春之歌》,具有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第六集(作品67)中的第四首C大调《纺歌》,用了回旋性结构,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均为名曲。第七集(作品85)、第八集(作品102),不常在音乐会演奏。 《无词歌》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有人给这些无词歌一一加上了标题,如《猎歌》、《春风》、《纺车》、《丧葬进行曲》、《春之歌》等等。采用这些标题虽然大多不是门德尔松本人的意思,但对演奏者和听众理解音乐形象是有帮助的。
29
25
桑多尔·韦格《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
桑多尔·韦格《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
这张专辑是匈牙利著名小提琴家桑多尔·韦格指挥萨尔兹堡室内乐团,演奏莫扎特《小夜曲、嬉游曲》。 这是一张深受世人欢迎的发烧盘,收录了莫扎特最著名的小夜曲与嬉游曲,再加上韦格优秀的演绎,而且录音堪称典范级,高中低各个频段都清晰扎实,整体效果平衡而充满色彩感。著名的《企鹅唱片指南》给予三星评价,让这张唱片无懈可击。现在采用24位XRCD技术重新制作,无论音乐感、解析力、音色和空间感都比旧版胜出许多,令原本的天碟级录音更添色彩。 优越的录音再现了杰出演奏的所有细节,平衡度极佳,听过这个录音后,你得承认它有极大的可能将作为这些曲目的最完美的一个版本。萨尔兹堡室内乐团是演绎莫扎特作品的专业音乐团队,乐手们的配合整齐精炼,表达效果极为明快,乐曲的速度进行得恰到好处,声部突出得开敛有当,显示了作为演奏莫扎特的特殊乐团在传统做法上的无比卓越。陈煐光评价:Sandor Vegh指挥Camerata Salzburg演出《Eine Kleine Nachtmusik》不独演奏好,连录音也可以列入示范级,弦乐音色可圈可点,松香味十足,残响也属适量,用屏风喇叭播放,除了高频最尽头有少许数码味之外,其余部分属天碟级。 《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此曲是十八世纪中叶器乐小夜曲的典范,莫扎特于1787年8月24日在维也纳完成,并以当时最时髦的德文用语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它是莫扎特所作十多首组曲型小夜曲中最受欢迎的一首。 《降B大调嬉游曲》K.136、《降B大调嬉游曲》K.137,这两首嬉游曲是莫扎特十六岁时的杰出作品,尤其是前者更透出一种清新、流畅、洒脱、愉悦的阳光气质。韦格和萨尔兹堡室内乐团赋予了曲目极为优秀的表现力。
--
13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