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在意大利
21

亨德尔在意大利

这套14CD合辑收录了亨德尔在意大利时期创作的康塔塔、咏叹调、小夜曲等作品。 亨德尔的音乐清澈、透明,简洁又不失之于浑厚,具有清晰的主题和节奏,主调织体中时而插入明了的复调段落。他的一些作品是为娱乐助兴而作的,连其代表性作品也处处洋溢着欢乐的基调,这也是他的作品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品较为不同的地方。此外,亨德尔善于采用简洁的手法得到宏伟的效果。他的音乐如同演说,又像是雄辩,具有某种鼓动的性质。在这一点上,它与巴洛克音乐的精神相吻合。 虽然出生在德国的土地上,但年轻的亨德尔特别向往意大利音乐。他的很多作品都从意大利音乐中汲取灵感,风格不似巴赫的德国路德教徒般质朴思辨,却更有意大利音乐华美婉转的特点,尤其是他的室内乐和声乐作品,旋律优美、朗朗上口。
节目(31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30
这张专辑是西诺波利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的两部交响诗。 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品30,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是描写无神论者从唯心走向唯物的一个富于哲理的过程。 全曲共分9段。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作者理查·施特劳斯自己加上的——虽然只有短短的1分30秒的音乐,却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的情景刻画的极为深刻,由于这段音乐强大的气势和艺术表现力,常常被喜爱音响的朋友作为试机用的片段。其余8段的名称均来自尼采的原著,它们分别是“来世之人”、“渴望”、“欢乐与激情”、“挽歌”、“学术”、“康复”、“舞曲”和“梦游者之歌”。
肯普夫《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17
这张专辑是德国著名钢琴家威尔海姆·肯普夫1965年录制的,他的演奏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作为德国钢琴乐派的代表人物,肯普夫是公认演奏贝多芬作品的大师,他的音乐中包涵着深刻的思想,他演奏的奏鸣曲声音端庄、音色如歌、自然流畅,分句、速度自然合理,哲理性强,深沉严谨而又含蓄细腻,丝毫没有矫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人人都能理解领会。《企鹅唱片指南》评价三星带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作品是一个相当完整而系统的世界。同时他在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留下了风格不同,技术表现方法不断变化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晚期奏鸣曲中大规模地引进复调音乐的处理方法的同时,频繁使用了多主题的变奏形式。这又是一个钢琴奏鸣曲的崭新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在晚期钢琴奏鸣曲复杂的技法的铺垫下的乐曲精神面上的含义孕育深刻,犹如哲学家深思后的人生哲理一般,让人感到内心深处的共鸣。
阿格丽奇《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协奏曲》
14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卡拉扬《舒曼交响曲全集》
这张专辑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舒曼的四部交响曲。卡拉扬的指挥充满着精致而细腻的手法,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客观的诠释著称。 《降B大调第一交响曲“春天”》作品38,作于1840-1841年间。此曲被称为“春之交响曲”,据说这是得自贝托嘉的《春之诗》的感触,而最初各乐章也分别冠有“初春”、“黄昏”、“欢乐的游伴”、“暮春”等标题。 《C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61,从1845年岁末开始起稿,但由于他的忧郁症和欠佳的身体状况,使得这部作品于1846年10月方完成。此曲表现了苦恼与斗争的人生及命运。舒曼提笔写作此曲时,正被深重的神经系统疾病缠身而极度痛苦,他的这种悲痛情绪,在这部规模最庞大的作品中充分显露出来。虽然有些评论家赞誉此曲是舒曼的最高杰作,而且器乐法也强有力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从音乐内容与主题的运用上看,则有“优劣参半”之嫌,因此在音乐会上较少听到此曲的演奏。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莱茵”》作品97,完成于1850年,是舒曼旅居莱茵河畔的杜塞尔多夫时所作,所以得名《莱茵》。这部作品是舒曼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思想的总结。这是一部描述性很强的作品,歌颂生活、歌颂莱茵河畔的美景:屹立于河岸的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神话般的罗列莱城堡…… 《d小调第四交响曲》作品120,完成于1841年,在妻子克拉拉·舒曼22生日的时候他将这部作品当做生日礼物献给了她,这部作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克拉拉的影响,而且在首演时这部作品得到的回应并不好,于是舒曼把这部作品收了回去,再在差不多10年后的1850年至1852年两年间重现修改了配器,并对作品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对于一些分句的延长与缩短,这主要体现在首末乐章之中,他将首末乐章中音符的长度一分为二,从而将每一小节的长度延长为原来的两倍,这样使得演出时乐曲的节奏加快了不少。用作者自己的话说:“比修订前音响更好,更有效果”。
23
17
库贝利克《马替努、柴科夫斯基交响乐作品》
库贝利克《马替努、柴科夫斯基交响乐作品》
这张专辑是指挥家库贝利克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1956年8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现场录音。曲目包括马替努《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的壁画》、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除了莫扎特、贝多芬、布鲁克纳和马勒的作品外,库贝利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演出的曲目,也总是包括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不仅包括斯美塔纳和德沃夏克,还有20世纪的作品,比如扬纳切克的交响乐曲和当时首次获得国际认可的交响诗《塔拉斯布尔巴》。 库贝利克还特别推荐他的同胞马替努的作品,虽然他在1941年移民到美国,但从未断绝与欧洲以及他的祖国布拉格的联系。(马替努曾在巴黎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在1956年音乐节的最后一场管弦乐演奏会(这张专辑的录音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中,库贝利克演奏了一段纯粹斯拉夫风格的曲目: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和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加上马替努三乐章交响诗的演奏。 这幅壁画出自15世纪的绘画大师彼埃罗·德拉·弗朗西斯卡之手,非常精美,色彩异常鲜艳。这部交响诗旋律悠扬,除了精巧的结构,并没有脱离斯拉夫人的基本特征。这部作品是献给拉斐尔·库贝利克的,他以一种精确而富有音乐色彩的方式呈现了这部作品,从而确保了它的成功。
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