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赫特《舒伯特、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

李赫特《舒伯特、巴托克、普罗科菲耶夫》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李赫特,演奏舒伯特、巴托克、席曼诺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独奏作品。这是1970年12月7日在伦敦皇家节日音乐厅的现场演奏录音。这是一场让钢琴爱好者垂涎欲滴的传奇音乐会,因为李赫特这位才华横溢的伟大艺术家,他的独奏会从头到尾都能抓住听众的心。录音虽然杂音不少,但能很好地捕捉到现场的气氛。 开场气势逼人的舒伯特《c小调钢琴奏鸣曲》将座无虚席的音乐厅中,每一位观众的注意力都牢牢吸引,让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一个难忘的夜晚。李赫特的演奏充满无法抑制的情感,终曲的塔兰泰拉以比快板更快的速度演奏,激动人心。 接着是巴托克15首小品,被编织成一个无缝的整体,结尾充斥着一种原始的野性,仿佛李赫特挖掘出埋藏已久的原始音乐喷涌的能量。之后,李赫特在席曼诺夫斯基的两首小品中,同样表现出了非凡的侵略性、毁灭性,虽然音乐本身并不容易听懂。最后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七钢琴奏鸣曲》,是1943年由李赫特本人首演的。普罗科菲耶夫所有的愤怒和绝望都体现在一种不受抑制的、原始的情感上,这种情感很少能在唱片上如此生动地表现出来。
节目(1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13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巴托克《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与迪图瓦指挥的蒙特利尔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一、第三钢琴协奏曲》、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 阿格丽奇这位当世最特立独行的杰出钢琴家,不常灌录唱片,许多录音都是她的现场演出。这是少数特地进录音室灌录的专辑之一。录音中她弹奏自崛起乐坛以来就引人称道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并加录了《第一钢琴协奏曲》。阿格丽奇性格中叛逆和独特的部份,有许多地方和普罗科菲耶夫这些协奏曲相当接近,而她也从马加洛夫和罗斯特洛波维奇那里听到许多关于普罗科菲耶夫的轶事,加深了她在诠释这些乐曲时独特的风格。阿格丽奇在还是学生时,就是听着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起床的,她的室友总在她睡觉时就练习这首协奏曲,让她在潜意识里吸收这首协奏曲的各种风貌。日后更因为与马加洛夫这类俄国钢琴家相熟,学得了俄国人的诠释手法。 阿格丽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熟稔程度,己到了随时要她从睡梦中起来弹奏,她都可以如履平地般的轻易,这首协奏曲已经深入她的潜意识和脑海中,如今她在事隔30年后再度灌录此曲,意义自是非比寻常,显示她已有自信走出她年轻狂傲的阴影,树立成熟钢琴名家的风范。她与前夫迪图瓦合作,另外灌录了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巴托克晚年后采取中庸、抒情路线后的作品,音乐题献给他的爱妻,经常流露出温暖的一面。阿格丽奇在探索了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协奏曲后,再探索这首近代最伟大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自有她不凡的诠释典范。
28
9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巴托克、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钢琴家米哈里·利菲茨合作,演奏巴托克、格里格、理查·施特劳斯的小提琴奏鸣曲。在这张专辑中,薇尔德·弗朗选了最难的曲目是巴托尔《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此曲当初是献给曼纽因,他灌录后,却很少有重量级的小提琴家敢尝试,原因是太艰难且吃力不讨好。即使巴托克的两部《小提琴协奏曲》都很受到小提琴家欢迎,这部《无伴奏奏鸣曲》因为音乐语言独特、再加上容易暴露出演奏家的弓法缺点,所以大家往往敬谢不敏,弗朗将此曲排在格里格非常浪漫、甜美的奏鸣曲之后,突显了两曲的时代语言强烈差异,但也更显示她对自己能让后者跟前者一样受到喜爱的信心。 而她的信心果然其来有自,不像梅纽因、甘乃迪等人,以较重的手法,在运弓时刻意保留了一种粗犷的冲击性音色,强调此曲的现代感,弗朗却是以像在处理巴赫无伴奏一样,每一个运弓都讲究优美的歌唱性,距离此曲问世半世纪后,第一次有演奏家大胆尝试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诠释此曲,让人印象深刻,也改变了对此曲的既有印象。 专辑中的格里格《小提琴奏鸣曲》,近年来几乎已被遗忘,让我们更忘了早在一九二八年时,这部作品曾是拉赫玛尼诺夫和克莱斯勒经常在舞台上合奏、甚至录了经典唱片的曲子,弗朗以挪威人的身份诠释此曲,也留下了让人难忘的旋律美。
--
10
巴伯、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奏鸣曲
巴伯、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丹麦大提琴家本特森与钢琴家卡夫塔拉泽合作,演奏巴伯、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的大提琴奏鸣曲,以及德彪西为大提琴、钢琴所作的谐谑曲、间奏曲。 巴伯《c小调大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932年,这是他去欧洲的时候写的,当时刚从柯蒂斯毕业,这部作品献给了自己的作曲老师。这部作品的开头与勃拉姆斯的《F大调奏鸣曲》有着惊人的相似,明显地表现出巴伯对勃拉姆斯的敬幕,说明了巴伯的创造深受传统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展示出作品浪漫主义的特性。 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部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大提琴奏鸣曲》作品119,作于1946年。此曲在沉静而忧郁大提琴声中展开,在极具张力而辉煌的第三乐章结束,已明显地呈示了其晚年极度单纯和形式的古典风格,依附着丰富旋律构造乐曲为其特征。
--
11
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与指挥家莱因斯多夫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与指挥家奥曼迪率领的费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专辑演奏、录音水平一流。 录制这张专辑时鲁宾斯坦已是暮年,没有了年轻时疾如闪电的速度,但横扫千军的气势有增无减,并不是每一位年迈的钢琴家都可以用宝刀未老来形容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此时的鲁宾斯坦才是登峰造极。 指挥家莱因斯多夫率领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具有稳健的特点、端庄的风格。奥曼迪率领的费城管弦乐团细腻和宽广的力度处理,在当今世界一流乐团中绝无仅有,鲁宾斯坦的阳刚之气、王者风范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俄罗斯魂魄,激情中不失理性。 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作品中略含俄国味的主题,以及充满斯拉夫式粗线条和色彩的管弦乐法,正是这首乐曲的魅力所在,这首钢琴协奏曲是第一流的钢琴家们竞相演奏的曲目。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18,完成于1901年。这部作品明朗、真挚、完整而深刻,音乐中洋溢的热情和力量,显示了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确立了他当时的影响和地位。
11
6
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
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收录两部室内乐作品:1、鲁宾斯坦与小提琴家海菲兹、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合作,演奏门德尔松《第一钢琴三重奏》,1950年录音;2、鲁宾斯坦与小提琴家海菲兹、大提琴家费尔曼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一钢琴三重奏》,1941年录音。 第一个所谓的“百万美元三重奏组”成立于1941年,其成员包括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小提琴家亚沙·海菲兹以及大提琴家艾曼纽·费尔曼;之后又有了一个有着同样昵称的三重奏组,除鲁宾斯坦和海菲兹以外,还有大提琴家格雷戈尔·皮亚蒂戈尔斯基。这一三重奏组的三位演奏家(不管是哪一种组合)都是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独奏演员。 门德尔松《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作于1839年,是在他创作巅峰时期写作的,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善感的意境。醇熟流畅的技法及独特得门式风格的展现,被好友舒曼称赞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以及在快板与慢板乐章运用自如,作品乐体设计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达到了钢琴三重奏曲中理想的境界。 勃拉姆斯《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8,大约诞生于1854年,是作曲家发表的第一首室内乐作品。此曲糅合了贝多芬和舒曼的特点,旋律非常朴实优美,三件乐器之间的对话悠闲动人,每次聆听都会被深深的感动。
--
8
郑京和《斯特拉文斯基、巴赫、巴托克》
郑京和《斯特拉文斯基、巴赫、巴托克》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郑京和与钢琴家伊塔马尔·戈兰合作,1998年4月28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举行演奏会的现场录音。这场音乐盛会中,郑京和演奏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第二小提琴组曲》、斯特拉文斯基《二重协奏曲》、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拉威尔《茨冈狂想曲》、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德彪西《美丽的黄昏》、克莱斯勒《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小提琴作品,涵盖了巴洛克、浪漫主义和现代的各种风格。郑京和以深厚的艺术内涵,轻松地将作品完美表现。她展现出惊人的演奏技巧,同时以美妙、多变的音乐折服现场的观众。戈兰的钢琴也配合得默契无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采用先进的录音,将东京三得利音乐厅丰满、润泽的声学效果完美收录,使这个现场录音成为一张演录俱佳的天碟级作品。 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BWV1068-2,此曲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是巴赫代表作品之一。此曲在巴赫死后100年后才大为流行。 巴赫《d小调第二小提琴组曲》BWV1004,巴赫依循了传统组曲架构,却又在最后放了一个《夏康舞曲》(Ciaccona),一首宏伟、有着完美比例的杰作。夏康舞曲本源自于拉丁美洲,于十六世纪流传至西班牙及义大利,特色是根据主题的和弦进行作为基础(顽固低音)不断的变奏,为一重音在第二拍上的三拍子舞曲,和我们所知同为顽固低音形式的帕萨卡利亚舞(Passacaglia)及佛利亚舞(Folia)最大不同在于《夏康舞曲》的顽固低音是可以被变形的,而且低音的进行是由主音走向属音。 《美丽的罗丝玛琳》是克莱斯勒青年时代创作的三首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之一。罗丝玛琳是克莱斯勒认识的一位年轻姑娘。这首小曲以轻快的笔法,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她那美丽动人的神态和婀娜的舞姿。
74
18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弗朗克、德彪西《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维克多·朱里安-拉斐里耶与钢琴家亚当·拉罗姆合作,演奏勃拉姆斯、法朗克、德彪西的《大提琴奏鸣曲》。 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法朗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完成于1886年,是作曲家献给小提琴名家依萨伊的结婚礼物。作品曲式结构丰富,旋律甜美阴柔;音调色彩多端,半音穿梭密集;情绪亢奋缠绵,内心喜悦冷静,带很强的内省挚诚与神秘气氛。法国巴黎歌剧院首席大提琴家尤莱斯将此曲移植到大提琴上演奏,反响良好。此曲的诸多特性,非常适合于大提琴演奏,由此,不同大提琴家编订出版的乐谱与唱片相继问世。 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首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