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专辑收录了C.P.E.巴赫的四部长笛协奏曲、两部双簧管协奏曲、一部双簧管与数字低音奏鸣曲、一部竖琴奏鸣曲。
C.P.E.巴赫(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的次子,他的音乐作品在巴洛克晚期至古典主义早期具有重要地位。他的长笛协奏曲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键盘乐器和长笛演奏方面的卓越才能。C.P.E.巴赫的长笛协奏曲创作于他担任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宫廷羽管键琴师的时期(1738-1778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多部重要的室内乐作品,包括四首长笛协奏曲(Wq 166-169)。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C.P.E.巴赫对巴洛克音乐的继承,还融入了洛可可风格的优雅与精致。
《a小调长笛协奏曲》Wq 166,作于1750年;《降B大调长笛协奏曲》Wq 167,作于1751年;《A大调长笛协奏曲》Wq 168,作于1753年;《G大调长笛协奏曲》Wq 169,作于1755年。
C.P.E.巴赫留存下来的双簧管协奏曲仅Wq 164和Wq 165两首。
《降E大调双簧管协奏曲》Wq 165,作于柏林时代末期的1765年。为菲德烈大帝官廷双簧管演奏家玛蒂斯(C.L.Matthes)而作。乐曲留有巴洛克协奏“急-缓-急”的遗风。各乐章构成由单一主题支配,反映出追求合理明快的新时代风潮。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3/4拍子,由四次总奏与三次主奏交替进行;第二乐章,2/4拍子,c小调,不太慢的柔板,是一个悲哀动人的乐章;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3/8拍子,明亮优雅的小步舞风格。
C.P.E.巴赫的竖琴奏鸣曲创作于1762年至1764年间,这一时期正值他在柏林的音乐生涯高峰期。这些作品是他在柏林结束时期的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G大调竖琴奏鸣曲》Wq 139,展现了竖琴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技巧。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旋律优美、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