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门蒂《双钢琴奏鸣曲》
11

克莱门蒂《双钢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吉诺瓦与迪米特洛夫双钢琴组演奏克莱门蒂的七部《双钢琴奏鸣曲》。吉诺瓦与迪米特洛夫双钢琴组由阿洁丽卡·吉诺瓦(Aglika Genova)、柳本·迪米特洛夫(Liuben Dimitrov)两位钢琴家组成,他们的演奏有让人难以置信的默契,仿如一体。 克莱门蒂作有约110多首钢琴奏鸣曲,此外还有四手联弹、双钢琴曲、变奏曲、随想曲及其它短小键盘乐曲,他的音乐风格令人愉悦快乐,旋律大多自由不受拘束,可爱天真,活泼流畅,优美而充满活力与朝气。克莱门蒂音乐的特点与当时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一样更加注重具体音符的色彩和装饰细节,柔和顺畅,并且更加趋向沉溺于和谐音,响度,及轻松优雅的节奏速度之中。
节目(17)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1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埃德温·菲舍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埃德温·菲舍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
这张3CD专辑是钢琴家埃德温·菲舍尔1933-1947年间的录音室录音全集,他与多支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五部《钢琴协奏曲》、《回旋曲》、《小步舞曲》、《幻想曲》、《浪漫曲》、《第10、11钢琴奏鸣曲》;海顿《D大调协奏曲》。埃德温·菲舍尔并不是一位手指技巧过硬、手指犹如机器般精确完美的钢琴家,也没有所罗门那种晶莹优美的音色。既不是技巧大师、也不是音色大师,那他的名望是建筑在什么之上的呢?我觉得是一种对音乐表情、气氛、情境的准确理解、表达,有一种类似人声叙说般的合理分句和生动“语气”——在富特文格勒的指挥艺术中,这也是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当我说到“类似人声”,并不是说类似人声歌唱的“优美歌唱性”(这也是一些演奏家的特长),而是指类似人声“宣叙”“朗诵”的语气。乐句的呼吸停顿、抑扬起伏,都有着合乎作品内容需要的语气,因此能借此塑造出作品的氛围、情境、艺术意境。所以聆听他的演奏(包括聆听施纳贝尔的演奏、富特文格勒的指挥等),要注意的是他如何塑造乐句。不要去特别关注那些技术细节,而要去注意大的乐句、大线条的语气和起伏。 埃德温·菲舍尔最好状态的录音,是1930年代。尽管他的硬技巧欠佳,但在某些情况下,他的发音之美几乎无人能及,展现了自由速度和音色变化的完美结合,演奏既表现出那种至深至高的探索,又完全不显得沉重。莫扎特的作品也是埃德温·菲舍尔所擅长的,他曾被描述为“为演奏莫扎特而生的钢琴家”,这3张CD中的精彩录音就证明了这一点。
--
29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阿劳(3)》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劳迪奥·阿劳演奏的录音,包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德彪西、莫扎特的作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阿劳诠释的莫扎特。无论阿劳录制《幻想曲》K.475时,是否比他在1930年代减少运用对比,但是我们耳朵听到的是阿劳的对比并没有特别比使用古钢琴夸张,虽然音色相当丰富,不过阿劳一直保持着如水晶般清澈透明的音色,这也是阿劳音乐最主要的特色。关于《幻想曲》最后的评语是:阿劳把这首曲子诠释为由两个部份所组成的作品,而不像奏鸣曲K.457般的分成序奏与本体。尽管莫扎特很明显的希望这两个部份合为一体,但我认为,阿劳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即使是与《c小调奏鸣曲》相比,《幻想曲》无论结构或戏剧性都过于庞大。 肖邦的前奏曲可以称之为“一组”吗?鲁宾斯坦与李希特在音乐会中只演奏作品28的这一组,而如同其它现代主流钢琴家,阿劳坚决认为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就是完整的一组。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调性问的关系等问题上,阿劳当然先入为主的偏好大型作品,于是他理所当然地把这二十四首前奏曲视为同一部作品。如果以大型作品的角度来看,要注意的就是如何让这些短曲有足够的份量。阿劳的风格与音色相当了不得,几乎只演奏一页的长度就能感受到与更长一点乐曲同样丰富的内容。或许最明显的例子就是《B小调第六号前奏曲》。双手几乎是同等突出,如悲伤钟声的右手部份为左手的旋律增添了能够引起怜悯的感伤力。真是非常特别的经验。阿劳在诠释肖邦“激动地”与“活泼地”这两种标记的作品也非常成功。第一首前奏曲“激动地”中,阿劳在二十秒内表现出两种不同对比,“活泼地”第三、十一与十九号的速度虽然不是依照原有的速度指示演奏,然而曲中依然洋溢着爽朗活泼的气氛。
18
41
肯普夫《施坦威传奇》
肯普夫《施坦威传奇》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肯普夫的作品,包括:巴赫《众赞歌前奏曲》、莫扎特《幻想曲》、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录制于1936年,首度CD发行)、舒伯特《钢琴小品》、肖邦《夜曲》、《即兴曲》、舒曼《童年情景》、勃拉姆斯《谐谑曲》、《钢琴小品》、李斯特《两首传奇》。 威尔海姆·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年11月25日-1991年5月23日)德国钢琴家、作曲家。他是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特点在于含蓄而且高贵细腻、乐曲结构清晰、歌唱般的音色以及自然的节拍速度,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与追求外在感官刺激而忽略音乐的内涵,能够以其高雅、深刻与内敛的情感,塑造出令人难忘而又具有迷人魅力与幽默感的乐音。他对于音乐的气氛与观点也有不可思议的感受力,演奏有如脉膊跳动,音乐有坚硬的骨干,但是却也相当柔韧,即使在无声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它的生命力,从不压迫音乐或重击键盘。 肯普夫的弹奏以严谨含蓄、温暖由衷为特色,擅长演奏贝多芬钢琴作品。弹奏巴赫、舒伯特、舒曼等作家的作品也很出色。虽然肯普夫的演绎对象包括巴赫、李斯特、肖邦、勃拉姆斯、舒曼等人,但其最为乐迷所推崇的则是他对于贝多芬与舒伯特的诠释,舒伯特全部的奏鸣曲作品,肯普夫有至少一次的录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则留下了三套录音,后两套仍然是公认的权威演绎。
--
36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3)
法佐·赛依《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3)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法佐·赛依,演奏莫扎特的三部钢琴奏鸣曲。 《F大调第十二钢琴奏鸣曲》K332,作于1781-1783年。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主和弦分散和弦开始,经过句为d小调转至c小调的表情性乐段,在属调的第二主题后,以尾声作收束。发展部由转调音型开始,也使用第二主题后半部的音型。再现部除连接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经过句被加强外,均按原型。第二乐章,慢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省略了发展部。第一主题从后半段的降b小调转为f小调,没有经过句,直接由F大调的第二主题承接,经过发展部直接进入再现部。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类似一段下降的华丽的快速音群,经经过句而进入第二主题部并以C大调对比性的音型作呈示部的收束。发展部以第一主题开始,再现部省略了第一主题部的最后一小段,夹着g小调的一段音群,第二主题以f小调再现,连接于F大调的音型,尾奏以渐慢的速度收束。 《F大调第二钢琴奏鸣曲》K280,作于1775年。此曲在技巧的精湛和情感的优雅上相得益彰,每个乐章都采用不同类型的三拍子,并且展示了富于变化的独特节奏。莫扎特自小就以专业的钢琴演奏神童闻名于世,长期的实践早已经使他在钢琴作曲方面驾轻就熟。 《F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K533,作于1786年。此曲是莫扎特将《快板与行板》(K533)和《行板回旋曲》(K494)合并而成。第一乐章,快板,F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右手始,经过部使用第一主题的音型,第二主题在三连音符之后,由左手上行音开始,以三连音符构成小结尾。发展部由c小调始,两个主题一起出现,再现部呈示第一主题后,经经过部转调,以主调再现第二主题。第二乐章,行板,降B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互为映衬,第二主题用F大调,特征在右手下行分散和弦。发展部第二主题加上三连音符动态而导入再现部,再现部尾奏由第三主题动态始,以分散和弦收束。第三乐章,回旋曲-小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这个乐章就是K494,在主要主题后,以属调表现副主题。第一插句为D小调,降B大调的旋律承接后,回到主要主题小音阶部分,以f小调出现第二插句,再回F大调,主题、副主题再现后,以主要主题音型构成的尾奏结束。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