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读《孟子》的原则与路径

00:00
09:41
主播信息
燕京同道书院

燕京同道书院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走进《中庸》| “走进经典”系列
17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中庸》,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9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于先秦春秋时期之末,历来被看作儒家典籍里面最为高妙而难读的经典之一。 可是这么重要的经典,长期以来被错误解读,因为读不通而被当作支离破碎的文献,还被扭曲成“折衷和稀泥”的市侩哲学。太可惜了! 我提出这个观点:《中庸》所要阐述的内容,一篇《中庸》的宗旨,叫做“圣贤之学”。这应当是我们研究《中庸》的一个出发点。 本课程循着文本的脉络展开,完整呈现了“中庸”这个用语的原初涵义:中庸者,君子以天命为本,以礼为用;无为而天下平。无为即“中”;天下平治,在日用平常之间,即“庸”。 天命存于礼,率性现于礼,修身在于礼,教化成于礼。 《中庸》一书不是绝妙玄远的天书(一般所谓“极高明”),不是讲遥不可及藐不可见的天理或哲学(一般所谓“超越”),而是讲述我们生命的本源依据(天命天道)如何体现于日用平常之中、如何从这个日用平常中学习修炼而得以把握、圣道的延续和复制又如何以日用平常的方式影响到社稷的根本福祉。这也就是圣人之道、中庸之道了。 希望这门课程开启您对生命意义的醒觉追求之路。 欢迎您关注我们的《论语》《孟子》《大学》《阳明学》《庄子》系列课程。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166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走进《大学》| “走进经典”系列
--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本专辑《走进大学.格物致知之道》,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16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精神脉络,亲见古人的用心和境界,揭示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和实践应用。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宋代大儒朱熹注释的《大学章句集注》,是八百年来影响最广泛的《大学》文本和注解。 朱子认为,如果用最简要的一句话概括“大学”,就只有四个字:“格物致知”。离开“格物致知”这个核心要点,讲修身和大人君子之道都是空中楼阁。 可见,要懂得朱子讲的“格物”工夫,才算是懂得朱子的学问。而这也是历来学术上的纠缠困惑之域。古今争辩“一草一木都有理”,几百年来,有谁真听懂了朱子说话:“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我们解读《大学》,特别安排这一门课程,讨论朱子对“格物致知”的解说。重点是介绍朱子“格物致知补注” 指示的功夫和见地,廓清误读,还原古人,传续大人君子之道。 中华圣人之学,从三代传承到孔孟,下启程朱陆王。“格物致知”像武功秘籍一样,传到后来变成了大家都认得字的模样、却不懂其意的秘密法门。 听我们揭开这个秘密: (1)格物的用力处,在打除人欲,穷究天理。 (2)天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在天地间生存”的真理。 (3)格物,是复制古圣人学习的“状态”,而不是一个概念。 (4)致知,是亲见古人心地,惟精惟一,感而遂通。 (5)格物致知,不离日用平常,就是生活的内容。 我们这门课程,围绕朱子的“格物致知补注”,讨论四个部分:疏通朱子注的文意、历来关于“格物”的争议、朱子格物的方法和功夫、白话现代人格物致知的原理。 欢迎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大学》这部经典和“格物致知”的体验天地。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鲁智深白话易经:一听就懂的智慧指南
鲁智深白话易经:一听就懂的智慧指南
《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的每一卦每一爻都充满着无穷智慧,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 《易经》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深入探究学习,而其中包含的宇宙万物、神秘莫测的大智慧却让人们望而生畏,苦涩难懂的古文更成为研究路上的绊脚石。 其实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不需要参透里面的所有玄机智慧,只要掌握其中的几点,就足够对我们的人生起到警示深省作用。 社会关系 事业遭遇瓶颈期,一蹶不振怎么办?易经告诉你自强不息终遇贵人相助摆脱困境 遭遇友情、爱情的两难抉择怎么办,卜卦告诫我们不可急于求成,等待中迎转机 管理层苦恼队伍不好带?白话易经教你提高管理能力,树立团队威严 不需要你花费大量时间去精通易经,鲁哥会将易经五行、常见卦象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你在了解人体五行场动态平衡的同时更能解决实际日常问题。 人文风俗 祭祀先祖的背后其实蕴藏大学问 墓地选址朝向的考量多有讲究 人们常说的“黄道吉日”到底有何依据 祭祀先祖是是中华文化的延续,普通人选择“黄道吉日”这一理念也融入在日常思想中。而这些风俗习惯都有哪些深刻含义。鲁哥白话易经,让你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知晓深刻内涵。 住宅堪舆 厨房的摆设位置有何讲究? 为什么照片不能挂床头? 卧室里摆放凶恶饰器到底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这些攸关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鲁哥都会为你一一解答清楚。看似毫无关联、不重要的小细节其实会影响家庭和睦。情况严重甚至还会影响到事业运和财运,懂一些易经五行知识,让生活远离潜在麻烦。 卦象的含义也许不是人人都懂,卜卦也是因事因人而异 但基本的五行方位以及人体五行的气场知识是每个人都可以掌握的一门传统知识。
198
10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