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中的智慧
87

《素书》中的智慧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节目(29)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卓玥文化

卓玥文化

有道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因此,养成阅读习惯将受用终生。
关注
《素书》中的智慧
87
《素书》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论道
论道
普天之下,莫非道也,率土之滨,亦莫非道也,甚而无论有相非相,尽皆道也。天下所有,人类所有,万事万物,人生人行,皆在道中,皆为道。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容,人生其间,为其自身可以生、可以存、可以行,并进而行得自由自在、快乐幸福故,不可不、不能不、不得不学问思辨之、格物致知之、择善笃行之,即此即有本篇《论道》合集,论天下所有可学、可问、可思、可辨之道,论天下所有可格、可知、可择、可行之道,即论天下所有可论之道。 道之本意,路也。有人之初,必有所行,有行必有路,其路即道。故人生在世,所行之路皆道也。推而广之,人生所行者皆道也,其行者,可以行路,可以做事,可以认识万物,可以与他人他物共生共处。如此,道从有形而入无形,从道路化为规律,揭示万事万物客观本质,成为人类行事准则。简言之,行路有道,做事有道,认识有道,万物有道,共生有道,共荣有道,自由有道,幸福有道。其道者,所以成其万事万物也;其道者,人所以认识、明辨而笃行也;其道者,万事万物共生共荣也;其道者,万事万物自由自在而幸福快乐也。以我为人故,其道者,皆是以人为中心的狭义乃至广义的人道。 本篇《论道》,从笔者十多年积累之包含数千条读书感悟之《道论》而来,是就特定专题对相应各条感悟的总结,是就特定方面的人道所作的相应的一篇篇具体的论述,所有总结,所有论述,皆笔者一家之言,成笔者一家之论,希望能给有缘诸君因缘悟道、得道、行道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方便,果真如此,道之幸也,人类之幸也,笔者之幸也!同时,欢迎大家批判,何以故?真理越批越明,越批越合乎道之本真也,更何况,本篇《论道》亦是从批判古今中外的经典而来,自然也在被批判中,若能抛砖引玉,在读者的批判中明辨人道,笔者幸甚。 本篇《论道》合集,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言,只是“行人道”三字而已。 天下有道,百家有道。百家争鸣,鸣之以道。略举三家,诗言其道。举一反三,尽得人道。 儒 入海方明洋水深,学涯满耳作舟音。七天格竹精思怠,一世致知仁义寻。 诚意原来求率性,修身只是得安心。豁然不惑知天命,笑看红云话古今。 释 独坐菩提草木深,高山流水是知音。凡缘未了随时至,佛祖如来哪处寻? 杂念渐平忽见性,邪思不起已明心。本来无物能牵挂,何染尘埃笑古今? 道 秋高气爽碧渊深,临涧草堂听水音。松菊清香堪可嗅,老庄意境似能寻。 有人有地有天道,无欲无为无圣心。海纳百川凭下聚,不争三尺不争今。
399
17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走进《孟子》| “走进经典”系列
一、【作者简介】 陈达隆,旅美学者,融会中西,深研中华传统文化数十年。其学以古圣贤为师,出入各家学术,贯通儒释道精髓。 长期讲学于国内外。在北京发起创立燕京同道书院和燕京读书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深耕社会有志青年,定期指导精读经典,组织国内外的学术交流,蜚声于京城国学界。 在长期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路径:对面亲聆,体贴古人。由此突破古今学术的局限,亲见中华古圣贤的境界传承,揭示中华传统的生命智慧之道。 二、【专辑简介】 《走进孟子》,是《走进经典》的系列课程之一。 27节精炼讲解,引领听众走进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视角,还原经典的内在脉络,亲见古人作经典的用心和境界。 每天10分钟,带给你耳目一新的学习体验。 孟子生活在先秦的战国时期,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后世被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明输入“启蒙”,“圣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孟子作为教条退出去,出现越来越多批评孟子的声音。 这是出现在历史大转折时代的历史现象。 孟子对我们当代人,这个意义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要讲孟子的原因。 孟子的特点,一是“敢说话”,诠释尧舜、孔子等古圣人的思想,譬喻生动淋漓尽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二是他“善辩”,说理透彻,言辞犀利,因此也是历史上和学术争论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人物。 围绕孟子之所以存在这么多的争议,这些解读或“诠释都出于某种时代的原因而陷于先入为主的框架之中,从来没有人老老实实地去听孟子讲话、去读懂孟子。一百年来的混乱现象,源于两千年来没有人真正了解孟子的原意。自然也就没有可能向后代传递孟子的真精神。 我们先要弄清楚,孟子在他那个时代是个什么人,他本来在讲什么。这个道理,是不是不难理解啊?好比一个说向南,一个说向北。你总得先找到北、先认得北。 我们介绍这个课程,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1)从源头上讲清楚,孟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孟子思想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人格境界,孟子到底在说什么。 (2)聚焦于孟子说“性善”的原理。 这是孟子全部思想主张的核心与基础。抓住这个核心,孟子究竟讲什么、主张什么就一目了然。 (3)孟子说“性善”,原本不是今人所谓“性善论”、不是“人性的哲学”。所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诠释的,无论是反对还是维护孟子的,都读错了。 (4)我们要从经典文本入手,看看孟子究竟讲什么。
16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