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特洛波维奇《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11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与伯恩斯坦指挥的法国国家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布洛赫《希伯莱狂想曲》、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布洛赫《希伯莱狂想曲“所罗门”》作于1916年,作曲家原想根据《圣经》创作人声作品,但出于对希伯莱语的把握不足,一直未曾动笔。直到作曲家遇到俄国大提琴家巴尔扬斯基,建议作曲家创作一首大提琴作品,他就用大提琴代替人声,创作了这首《希伯来狂想曲“所罗门”》,其实作品形式类似一部单乐章协奏曲,作品反映“贯穿于圣经中的复杂,热情和激动的精神”,努力发掘“沉睡在我们心灵深处的神圣的种族感情”。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因此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过。此曲有时与德沃夏克、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并称“3大大提琴协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不很多。不过还是不失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节目(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李赫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
--
这张专辑是李赫特与马泽尔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附带他独奏的舒曼《蝴蝶》。李赫特的演奏抛开了勃拉拇斯的德奥系钢琴传统,将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做了富有诗意和狂想、温文而狂傲的新观点诠释,他那无所不能、震古烁今的技巧更令人大开眼见。这个李赫特与马泽尔合作的版本,不但乐句更流畅洗炼,和乐团间的配合也最完美协调,是李赫特对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最精妙的诠释。 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开始构思这部作品。1881年三月,勃拉姆斯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勃拉姆斯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舒曼《蝴蝶》作品2,作于1829-1831年间,是一首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作。此曲旋律奔放诡异,感情浓郁激烈。写于舒曼20岁时,这部短小美丽的作品,揭示了他的作品基调:结合音乐与文字、诗与音乐的情感。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曼、德沃夏克·协奏曲》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曼、德沃夏克·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大提琴家罗斯特洛波维奇演奏的三部作品:1、与布里顿指挥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舒曼《大提琴协奏曲》,1961年7月6日在牛津教堂奥尔德堡音乐节录制;2、与斯威特兰诺夫指挥的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1968年8月21日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录制;3、与布里顿指挥的英国室内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大提琴与管弦乐随想曲》,1968年6月16日在斯内普音乐节录制。 舒曼《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29,作于1850年。当时舒曼就任杜塞道夫市音乐总监,精神也较为安定。舒曼对大提琴的音色甚感魅力,写出这首全曲充满浪漫的忧愁气氛的协奏曲。当时大提琴协奏曲并不很通俗,因此这首作品好像在舒曼生前不曾上演过。此曲有时与德沃夏克、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并称“3大大提琴协奏曲”,但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不很多。不过还是不失为大提琴的重要曲目。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作品104,作于1894-1895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少数几部广受世人喜爱的大提琴协奏曲杰作之一。其内容的深度、鲜明的形象以及交响发展的规模等方面,更接近于他的最后两部交响曲,无疑都是它的成功所在。此曲可以说是作者停留美国期间的最后巨构,曲中旋律优美,更由于写作于美国,把美国的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谣曲调巧妙地融合起来,产生独特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思念,还有作者对初恋女友的哀悼,这些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可以给人巨大的感动。
--
7
梅纽因《门德尔松、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
梅纽因《门德尔松、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两部作品:1、与库茨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56年录制;2、与萨斯坎德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58年录制。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4,作于1844年,为万特豪斯首席小提琴家斐迪南·大卫而作,次年3月13日在格万特豪斯的演奏会上首演。此曲是一首女性气质的协奏曲,高雅柔美、温婉多情,有时还流露着一点点的感伤。整部作品结构精细、旋律优美、技巧华丽、特征丰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伟大的杰作,也是德国浪漫派诞生以来最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与贝多芬、柴科夫斯基、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不间断演奏。 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6,作于1866年。此曲的旋律多少带有一些甜蜜的伤感,并且具有名演奏家所喜爱的演奏效果,形式虽然是普通的三乐章,但又比一般的协奏曲形式自由许多,甚至有些人还把此曲的第一乐章当做前奏曲。这部作品之所以会如此受世人喜爱,是因为它充满了旋律上的创意与形式上的自由,在技巧方面虽然不很容易,却也不至于过分艰深。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