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田光子《莫扎特·杰出的钢琴协奏曲》
97

内田光子《莫扎特·杰出的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共创作有27首钢琴协奏曲,按年份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萌芽——萨尔斯堡时期。这一时期他在世界各地游历,也是被大主教压抑不得志的时候。 2、顶峰——维也纳时期(1782-1791)。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诸多优秀作品。 3、尾声(1785-离世)。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创作上的成就是无可匹敌的,他的音乐可以带给人无与伦比的听觉享受。
节目(48)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马泽尔《西贝柳斯·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
18
这张专辑是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早熟的、大胆的马泽尔把西贝柳斯的个性彻底的、而且是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展现出西贝柳斯《第一交响乐》天才的创造性。 这个录音由传奇制作人John Culshaw和录音师Gordon Parry在维也纳Sofiensaal录音厅录制,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的音色,既真实又极具美感,音乐自由而顺滑的,无论是光辉的声部还是阴郁的乐章“进入”与“切换”都显得非常地流畅,就像太阳穿过云彩和时间一般的毫无阻滞。整个乐团仿佛在你面前,可以轻松领略整个乐团所呈现的宽广音域,一个声场浩荡的如在眼前的有肌理效果的乐团,独奏乐器呈现出室内光的色泽。钟声与皮锤所带来的斑斓的音效在后方有效的烘托出整个乐队,他们的金属色调非常丰富但又没有尖锐的刺激感,他们舒适悦耳的上升着。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进入弹性演奏,每个拨弦都能获得有“深度”的共振感以及与腔体最贴切的木质色调。不可思议的是长号、大号,铜管的表现,充满活力的金黄的“铜”色调,明亮灿烂而不刺激。这些听感都显示出这版录音的优异和完美音质。 《e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39,作于1899年。此曲是西贝柳斯早期音乐风格的代表,既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等大师浪漫曲风的影响,又洋溢着深刻的芬兰民族精神,具有史诗般的气氛;作品采用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其中既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结束在胜利的音调中,弥漫着青春的活力。 《卡雷利亚组曲》作品11,是西贝柳斯应卡雷利亚中心都市威波利学生协会的委托,为纪念卡雷利亚从13至19世纪的辉煌历史所作的爱国舞台剧配乐。该配乐由序曲与八首乐曲组成,后西贝柳斯又从这八首乐曲中,选出了自己最中意的三首组成现在这套组曲。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65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三部贝多芬作品:1、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卢塞恩音乐节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8月28-29日在瑞士卢塞恩的昆斯大厅的演奏录音;2、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两首《浪漫曲》,1953年4月9日在伦敦金士威厅的演奏录音。 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录音。这一个录音不太多见,但还可以买到。梅纽因的演奏气势宽广、进展自如(特别是在Larghetto)。其中也有激情,但显得十分端庄,有深刻表现力。专辑末尾附带的两首《浪漫曲》,梅纽因和富特文格勒两人配合非常默契,这是富特文格勒发行记录中唯一的录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3)》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肯普夫(3)》
这张专辑收录了威尔海姆·肯普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伯特、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舒曼、福雷的钢琴作品。 莫扎特1776年完成的《第八钢琴协奏曲》K246。就像布伦德尔在评论《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所说的,1990年代已经听不到这样的莫扎特了;整部曲子听来就是那么简单、顺畅,完全不在谱面上添加任何东西,而可能是莫扎特拿来做为教材的《第八钢琴协奏曲》K.246,更不是一部要让人产生窥探他往后协奏曲创作风格用意的作品。肯普夫完美地以无忧、精力充沛的方式来诠释这部作品。与听众分享他所喜爱莫扎特作品中高贵、优雅与幽默。《第八钢琴协奏曲》与《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同样与指挥莱特纳合作。 莫扎特改编自葛路克歌剧的主题与变奏录音有另一个故事。首先,1783的莫扎特已经进入创作成熟期阶段,他喜欢站在听众面前,喜欢为他们即兴演出。据说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是在音乐会上即兴演奏后立刻写下的作品。当时年近七十的葛路克是是歌剧界大佬,他在1783年参加莫扎特在维也纳的两场音乐会,莫札特于其中一场音乐会中即兴以这首作品做为这位贵客的颂歌。这是一首可爱且旋律匀称的作品,但是莫扎特让它的内容更丰富而且更适于以钢琴来演奏,音乐也传达出莫扎特当时的快乐。故事到此为止。肯普夫的确抓住莫扎特作品中兴奋与在群众面前演出的歌声,这是他在1956年的现场录音。对肯普夫来说,这首快乐的小曲与第八或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完全不同,或许肯普夫的表现稍微鲁莽了些,但是那种精力充沛而又带点冒险性的感觉却是在录音中听不到。 无论是在录音室或音乐厅里,贝多芬当然是肯普夫生命:他第一次录音的曲目就是贝多芬的钢琴小曲(现在似乎已经没有任何唱片存在),他在不同的时间陆续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两次)与五首钢琴协奏曲(也是两次),和傅尼叶、梅纽因也留下珍贵的室内乐录音。这里选出的两首钢琴奏鸣曲:第二号、第十一号表现出肯普夫最好的一面。肯普夫的演奏爽朗明快而且抒情,每个音符都恰如其份,有人赞美他不在音乐里加入过多个人情感或物质上的负荷,他从生活与个性上得到灵感,让经常被忽略的《第十一钢琴奏鸣曲》出现优美自然的音乐语言。
43
31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罗查(2)》
这张专辑收录了爱丽希亚·德·拉罗查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斯卡拉第、亨德尔、海顿、莫扎特的钢琴独奏作品。 在这一套回顾拉罗查独奏踪迹的选辑中,我们收录了莫扎特四首优秀的奏鸣曲:K310、330、331和485。此时正值莫扎特在巴黎尝试脱离“神重”身份,建立自已成为一个有未来、有发展性而且独立的音乐家的时候,他深爱着的母亲却突然重病过世。换句话说,这些曲子的共通点在于它们完成于莫扎特生命中的一个极重要的转折点之际。 以K.330来说,第一、三乐章乍看之下似乎充溢着满足之情,而行板的第二乐章却让我们看见莫扎特心中晦暗的一面,而它是令人心痛的。或以K.31O为例,拉罗查呈现的伤感是存于记忆中的,呈现咖啡色调的感伤。而非一个当下发生的创痛经验。更具体的来说,拉罗查的诠释所择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的陈述,而非贝多芬式外放、直接、咄咄逼人。至于《D大调回旋曲》K.485,我们看到最“洛可可”的莫扎特,其中洋溢着一种福克纳式的优雅。每一个分解和弦都是如此清断却不逾矩地,伴随风情万种的主旋律,亦步亦趋、恰如其份。 在海顿的行板与变奏中,拉罗查对触键和速度的敏锐再次得到证明。本曲初始动机的附点音符在拉罗查绝妙的弹性速度运用下,即使在开头的几小节中便己具备了令人慑服的必然性,拉罗查超卓的指上功力却在大调的段落大放异彩!
159
4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这张专辑收录了内田光子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德彪西、勋伯格的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日裔英国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以诠释莫扎特作品闻名,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从1980年开始,内田光子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便受到相当高度的瞩目,并且屡次赢得多项专业唱片评鉴的肯定。 内田光子的风格强烈但是又不曾矫枉过正,也没有忽略莫扎特乐里的浪漫精神,《狩猎》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部奏鸣曲中,内田光子重视主题发音清晰的程度远超过柔美的音色或技巧表现,《b小调慢板》也不会过份沉重与严肃。内田光子与晚年的阿劳一样,他们都在不减损丰富表情的前题下,让音乐平顺流畅而且单纯的歌唱着。不过,这套专辑最受瞩目的应该是莫扎特在1787年完成的《a小调回旋曲》。内田光子的演奏严谨清晰而且结构精确,甚至一开始稍嫌平庸的乐段都很有说服力。内田光子在每一小节都弹奏出适合钢琴的灿烂音色,让听过的人永远难以忘怀。这首回旋曲或许可说是从施纳贝尔1946年的录音以来最动人的演出。 《朱侬》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二十一岁(1777年1月)为法国女钢琴家拜访萨尔兹堡而写作品,也是内田光子1990年莫扎特系列最后几首协奏曲的录音。协奏曲的录音效果确实与独奏曲一样令人神魂颠倒而且具说服力。它的色彩与气氛相当丰富,独奏部份有如空气般的轻盈飘逸,演出精湛完美而且有一统性。在泰特充分配合内田光子演奏内涵的指挥陪衬下,这些特色都得以确实发挥。 其它作曲家方面,内田光子最辉煌的成果或许该算是1989年录制的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十二首练习曲平均分成上下两册,根据训练目的而冠上《为五只手指》、《为第三只手指》、《为和弦》等标题,曲风接近车尔尼、肖邦的练习曲。内田光子对乐曲的理解几乎是个奇迹。阿劳曾说,任何诠释最基本的是要赋予乐曲的结构意义,然后再根据这个架构来发挥。就我所感,这十二首练习曲从来没有被弹得像内田光子的诠释般高超精确而且易如反掌。随着表面上轻松自如的音乐,内田光子以她独一无二的见解,带出作品每一个主题、乐句的“内在价值”。这部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作品常被弹得过度“抽象”、吃力与笨拙,甚至许多著名钢琴家的录音都是如此。在内田光子手中,她以自然雅致的变化为作品带来新生命。
102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