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 Vivaldi Concerto Op.12 No.3 - 1. Allegro

00:00
05:09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布列兹《韦伯恩作品全集》
--
这套合辑收录了布列兹指挥的全部韦伯恩作品。韦伯恩是“第二维也纳”中的音色大师,突破并拓展了勋伯格式的序列主义,创作更加倾向于无调性甚至是“无声”,布列兹正是其继承者,在这条先锋之路上越走越远。布列兹对韦伯恩的作品很推崇,对作品中的旋律、和声与对位进行周密思索、分析。布列兹的指挥风格和韦伯恩的作品气质很相配,也继承了一部分韦伯恩的创作理念。这套合辑不仅收入布列兹指挥的管弦乐作品,还有爱默森四重奏、艾马尔、克莱默、齐默尔曼等名家参与录音。布列兹诠释的韦伯恩作品有着清晰的结构,显得极为精致,深含无穷的魅力,这套合辑也是聆听韦伯恩作品的首选。 安东·冯·韦伯恩(Anton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奥地利作曲家,新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简洁凝练、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风格和特性,成为了近代先锋派音乐发展的标杆。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图蕾克《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羽管键琴版
13
这张专辑是图蕾克演奏巴赫的几部键盘作品,包括《哥德堡变奏曲》、《意大利风格咏叹调和十个变奏》、《前奏曲和赋格》、《意大利协奏曲》。其中最重头的作品是《哥德堡变奏曲》。 图蕾克是演奏《哥德堡变奏曲》次数最多(录音有7次之多)、时间最久(超过60年)的演奏家。这个录音版本是她1978年3月在纽约录制的,是第三次完整录音,使用羽管键琴演奏,所有重复段落均未省略。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为有“两层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作品详细标注了哪个章节用哪层键盘,全部30段变奏不断在第一和第二层键盘之间来回穿梭交替,也就是说:要求演奏要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晰展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旋律线或音乐动机,因此,不管在演奏中如何带入情趣色彩,都应该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巴赫此作在复调结构上清晰的层次与脉落,从这一点上说,图蕾克自然是杰出的,她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清”,神清则余皆清,语速自佳,她抓住了此作的“主脉”,尤如一棵树、“主干”挺直完好,所有的“分叉”自然井然有序,演奏清晰明辨、语速自如、曲伸适度,经纬分明,所有的构架、层次、情趣色彩都在娓娓道来中,没有隐匿、没有怒张,也没有过度的情感渗入,却充溢着智趣与幻想,可以说这是一版回归原作、减降自我表达、却又给听者广阔暇想空间的演奏。
海飞兹《维厄当、圣-桑、萨拉萨蒂作品》
--
这张专辑收录了海飞兹演奏的六部小提琴作品录音,大都是高难度的炫技曲目。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2)》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李赫特(2)》
这张专辑收录了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的钢琴作品。 《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无论开始与结束都比其它乐段更不强调“天堂的喜悦”。第二乐章明亮而句句清晰,速度完全不是谱上所标记“很快的快板”。李赫特仔细刻画了每个细节,或是为音乐的“线条”增添冲劲。李赫特以“天国来的风暴”展开《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庄严的”;第二乐章的气氛有如“漂向天堂的岸边”;而贝多芬音乐中不断交替出现的情感带给李赫特更多发挥的空间。 《第十二钢琴奏鸣曲》是1960年代的录音。李赫特很明显的以活力代替抒情来诠释这首奏鸣曲。第二乐章“很快的快板”充斥着猛烈的推力,但是《送葬进行曲》却又营造出萧瑟凄楚的气氛。在李赫特旋风般的速度下,终乐章急板或可视为这部奏鸣曲的重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的诠释重点和十二号相彷,它和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点相似,只是贝多芬是以音乐传达相同的概念。而只有如李赫特般的艺术家才有能力胜任《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外放与任性;终乐章如同一条迸发的河流,展现了李赫特火热的技巧与音乐的魄力。 这套专辑以贝多芬《最喜爱的行板》弥补没有收录《华德斯坦》奏鸣曲的遗憾(《最喜爱的行板》是《华德斯坦》奏鸣曲的初完成时的第二乐章)。《降B大调钢琴与管弦乐团回旋曲》是一首交织着欢乐、光彩与刺激性的作品,它和贝多芬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2-1的终乐章《回旋曲》的关系十分密切,是贝多芬创作中、晚期传达内心悲喜的作品。这是相当典型的李赫特式诠释方法,他似乎能洞悉贝多芬创作的概念,再以自己的力量与才华把它表现出来。
25
2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