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Concerto for 2 Horns - 2. Andante

00:00
05:18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1981年1月5-1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的第三版,是布鲁克纳1889年进行重要修订而成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杂情感的表达。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动态变化,将布鲁克纳作品中的神秘、庄严与激动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缓慢而庄严的节奏推进,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而在第二乐章中,他则通过轻快的旋律和生动的节奏变化,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旺德还特别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调技法的处理。在慢乐章中,他通过清晰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展现了作品中复杂的复调结构和丰富的和声色彩。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突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使其更加贴近布鲁克纳本人的艺术追求。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认为是其艺术巅峰之作之一。他的演绎风格内敛质朴,但又不失激情与力量。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的录音成为许多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
旺德《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
20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二交响曲》,1981年12月1-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的1877年版,是布鲁克纳1877年间在维也纳大幅度修订而成的。 旺德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的清晰呈现。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层次,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复杂情感和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弦乐与木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张力的氛围;在第三乐章中,他则通过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动态对比,展现出斯克罗尔舞曲的活力与激情。
旺德《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1981年11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的第二版,也称维也纳版,是布鲁克纳1890-1891年间在维也纳修订而成的。Carragan教授在1998年对第一版和第二版进行比较,这两个版本总谱的差别,在前三个乐章中差别不是很大,比方说增加或减少一个小节,但在第四乐章则在配器和音乐行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德国指挥大师君特·旺德(Gunter Wand)以其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而闻名。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是其代表性的录音之一,展现了他对这部作品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艺。 这个录音版本体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展现作品中复杂而多样的节奏变化,以及布鲁克纳特有的管弦乐色彩。在第一乐章中,旺德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清晰的音色层次,成功地表现了作品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同时,他也在柔板乐章中展现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抒情特质,使乐迷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深沉的情感。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阿卡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这张专辑是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与钢琴家曼兹尼合作,用帕格尼尼的瓜奈里1742年所制名琴“加农炮”演奏帕格尼尼18首传世之作,名曲、名琴等共冶一炉,值得聆听欣赏。这把瓜奈里名琴本身的音色变化十分丰富,只要运弓的力道有一些极细微的变化,它便可生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就录音而言,为了配合“加农炮”的神力,当然在录音上是连一个最细小的呼吸都不放过。专辑被台湾的《音响唱片试听指南》评为”可以珍藏一世”的演录俱佳唱片。 十八世纪,在意大利有几位制作提琴的大师,如斯特拉底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等,他们掌握了这一乐器的神秘制作技术,使得他们制作的乐器无论在音色或音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绝伦的水平,他们为数不多的作品流传至今,大多成为博物馆中价值连城的镇馆之宝。帕格尼尼是意大利人,自然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好条件,他有不少提琴制作大师的作品,其中,有一把外号叫“加农炮”的小提琴,那就是瓜奈里在1742年所制,你在这张唱片封套上见到的就是这把名为“加农炮”的小提琴,这件神奇的乐器之所以被称为“加农炮”,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小提琴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宏大的音量和极其优美的音色,不仅如此,这把提琴还能承受帕格尼尼那异乎寻常演奏方式,如果说“帕格尼尼演奏小提琴时简直就是对小提琴的摧残”这话有点过分的话,那至少应当相信,在演奏帕格尼尼的某些乐曲时,许多演奏家不得不在演奏完甚至在演奏的中途对提琴进行调弦。
205
18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间奏曲》
这张专辑是梅洛斯弦乐四重奏与中提琴家恩里克·圣地亚哥合作,演奏布鲁克纳《弦乐五重奏》、《d小调间奏曲》。梅洛斯弦乐四重奏(Melos Quartett)1965年成立于斯图加特的弦乐四重奏团,团名的灵感来自希腊歌谣《Melcher and Voss》。成员为:Wilhelm Melcher(第一小提琴)、Gerhard Ernst Voss(第二小提琴)、Hermann Voss(中提琴)、Peter Buck(大提琴)。 布鲁克纳《F大调弦乐五重奏》WAB.112,作于1879年。此曲是受当时的奥地利著名小提琴家,维也纳音乐学院院长所托写下的作品,公演于1881年维也纳。布鲁克纳深受莫扎特的六首弦乐五重奏的影响,尤其是莫扎特的几首使用两把中提琴的“中提琴五重奏”,布鲁克纳在写下他的第五交响曲之后写下了这首弦乐五重奏。热衷于谱写大块头交响曲的布鲁克纳,对自己仅有的这首弦乐五重奏相当满意,称之为“五把弦乐器的交响曲”。 这部弦乐五重奏今天似乎知名度不高,但实际上却是在布鲁克纳有生之年便大受欢迎的极少数作品之一。布鲁克纳一心营造交响圣殿,肯定是不善于写室内乐的。除了早年习作《c小调弦乐四重奏》(及附加的《c小调回旋曲》)外,唯一的成熟室内乐作品便只有完成于第五、第六两部交响曲之间的《F大调弦乐五重奏》(及替换谐谑曲乐章的《d小调间奏曲》)了,它的诞生事出偶然。
120
5
悼念耶胡迪·梅纽因
悼念耶胡迪·梅纽因
这张专辑收录的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是梅纽因现今仅存的演奏录音,梅纽因与钢琴大师肯普夫在1970年合作的几部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录音也非常珍贵。 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美国小提琴家,犹太人。提到梅纽因这个名字,即使不熟悉古典音乐的人也会有耳闻。在他长达七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录音和回忆。 任何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其演奏技艺与风格都会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在这一点上,梅纽因本人也毫不例外。总的来看,梅纽因仍然属于世纪交替间,演奏观念和风格逐渐变迁时期的演奏大师。从他的早期演奏上来看,其风格明显受到克莱斯勒和埃奈斯库的影响,尤其是埃奈斯库,作为梅纽因的老师,他将自己赋予音乐以丰富表情和甜美意境的特点,尽数传给了这位非常善于学习别人特点的学生。此外,梅纽因在一段时期内也十分推崇海菲茨的演奏,当时,梅纽因为了能向海菲茨那样精确而科学地掌握技术,曾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并导致了他在一个时期的演奏中同样揉进了华丽和令人惊叹的炫技效果。然而,梅纽因最终并没有成为炫技型的演奏家,而是在汇集了百家之长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深邃的逻辑性和细腻的音乐性为特点的演奏风格。
61
15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瓦茨拉夫·纽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这张专辑是瓦茨拉夫·纽曼指挥捷克爱乐乐团,演奏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纽曼是一位风格非常细腻的指挥家,也许是他身上所固有的斯拉夫民族气质的关系所至吧,他指挥的音乐非常富有抒情性,在对乐曲的表达处理上,他给人的感觉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对感情的处理与控制恰到好处,而对待声音的处理则显得十分清晰和干净。纽曼是一位很好地掌握和表现斯拉夫民族精神与气质的指挥家,他对于这类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的演释是非常出色的,当然,要说最为出色的还是要数捷克作曲家的作品,他对于斯美塔那、德沃夏克、雅那切克和苏克等人的作品,可以说是最为擅长和具有权威性的了,这种特征无论如何是与他和祖国之间的民族血脉关系紧密相联的,这里面既有着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直接影响,又有着生活习俗和精神因素的间接关系,因此无论从思维上还是从气质上都能够达到一种自然的协调一致,这些方面应该说是纽曼能够极其成功地指挥本民族作曲家的作品的一个重要原因。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1877年,勃拉姆斯把德沃夏克介绍给德国出版商希姆洛克,希姆洛克请他按照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的模式写一组舞曲,演奏形式是钢琴二重奏。德沃夏克接受约稿后只用了两个月就写成八首民间风格的舞曲,在创作过程中他发现这些曲子很适合写成管弦乐,于是他索性写了两套手稿,一套是钢琴二重奏的,一套是管弦乐的,作品编号都是46。从那时到现在,流行的是管弦乐《斯拉夫舞曲》,二重奏的演奏机会不是很多。《斯拉夫舞曲》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这是因为民族主义音乐当时正在形成潮流,民族风格的音乐有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入欧洲乐坛,激起人们对民族乐派的浓厚兴趣。
180
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