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R.Strauss Romance in F major AV 75

00:00
09:32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三交响曲》,1981年1月5-1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的第三版,是布鲁克纳1889年进行重要修订而成的。 旺德的演绎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杂情感的表达。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动态变化,将布鲁克纳作品中的神秘、庄严与激动的情感层次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缓慢而庄严的节奏推进,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氛围;而在第二乐章中,他则通过轻快的旋律和生动的节奏变化,表现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旺德还特别注重对布鲁克纳音乐中复调技法的处理。在慢乐章中,他通过清晰的线条和层次分明的音响效果,展现了作品中复杂的复调结构和丰富的和声色彩。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突出了作品的戏剧性,也使其更加贴近布鲁克纳本人的艺术追求。 旺德的这个录音版本被认为是其艺术巅峰之作之一。他的演绎风格内敛质朴,但又不失激情与力量。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他的录音成为许多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
旺德《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
20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二交响曲》,1981年12月1-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的1877年版,是布鲁克纳1877年间在维也纳大幅度修订而成的。 旺德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的清晰呈现。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层次,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复杂情感和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弦乐与木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张力的氛围;在第三乐章中,他则通过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动态对比,展现出斯克罗尔舞曲的活力与激情。
旺德《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1981年11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的第二版,也称维也纳版,是布鲁克纳1890-1891年间在维也纳修订而成的。Carragan教授在1998年对第一版和第二版进行比较,这两个版本总谱的差别,在前三个乐章中差别不是很大,比方说增加或减少一个小节,但在第四乐章则在配器和音乐行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德国指挥大师君特·旺德(Gunter Wand)以其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而闻名。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是其代表性的录音之一,展现了他对这部作品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艺。 这个录音版本体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展现作品中复杂而多样的节奏变化,以及布鲁克纳特有的管弦乐色彩。在第一乐章中,旺德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清晰的音色层次,成功地表现了作品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同时,他也在柔板乐章中展现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抒情特质,使乐迷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深沉的情感。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阿格丽奇《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演奏会》
阿格丽奇《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演奏会》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1978年和197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独奏会实况录音,演出曲目包括:巴赫帕蒂塔第2号、英国组曲第2号中的布列舞曲、肖邦夜曲13号、谐谑曲第3号、巴托克奏鸣曲、吉那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第2号、普罗柯菲耶夫第7钢琴奏鸣曲、斯卡拉蒂奏鸣曲。 阿格丽奇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钢琴家,演奏极有轰动效应,她的演奏总是充满激情,乾脆利落。她的这张独奏专辑很引人注目。巴托克的奏鸣曲、肖邦的夜曲13号和吉那斯特拉的《阿根廷舞曲》在以往阿格丽奇的专辑中都没有出现过,这次是作为她的自选作品呈现给听众们。巴托克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很强的张力,也极富感性,阿格丽奇以前在巴托克作品的演奏节奏很少会如此鲜明。演奏吉那斯特拉的作品则很有激情,节奏感很好。 阿格丽奇演奏的肖邦总能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她的演奏冲动,动作幅度大,有时十分古怪,那些偏爱动态范围大的、带有个人化色彩的钢琴爱好者们会非常喜欢她的演奏。普罗柯菲耶夫的《第7奏鸣曲》是阿格丽奇的保留曲目,她大胆奔放的演奏显得生气勃勃,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在第三乐章表现出的激昂和令人眩目的速度则是无与伦比的。 阿格丽奇演奏的巴赫也是反响热烈。《帕蒂塔》急促有力,以至于演奏韵律显得有些颤抖。斯卡拉蒂的“重复音调”《D小调钢琴奏鸣曲》是阿格丽奇平生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由于她的演奏速度过快,带来音准上的许多偏差。尽管有一些瑕疵,这张专辑还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她面对观众时表现出的超凡感染魅力。
17
19
列宾《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列宾《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大师瓦汀·列宾与其恩师梅纽因指挥的维也纳室内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的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对列宾来说,有一个名字不能不提,他就是美国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两人保持了7年亦师亦友的关系。谈及这位“忘年交”,列宾不无动情地表示:“很荣幸在我的小提琴生涯中,能由一个英雄带领去学习,我们一起游历、演奏,他给了我最大的启发。”列宾曾提到,演奏录音所有的细节处理都是与梅纽因仔细探讨过的。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作于1775年9月12日。此曲与《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都受法国小提琴音乐影响,第二乐章慢板来自加瓦尼亚斯与亚力山大·格南的法国色彩的影响。这首协奏曲和《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被称为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最美丽的两部。 《D大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K211,作于1775年6月14日,此曲第二乐章有明显法国式喜剧的味道,全曲有法国式优美、典雅的风格。 《A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K219,作于1775年12月20日。此曲规模堂堂,作为一连串作品的最后十分相称。这首乐曲德国色彩非常浓厚,令人侧目;其线条之流畅,贯通全曲,单纯而朝气蓬勃的作风,已预示了次年莫扎特所具有的新风格。在第一乐章里,全合奏的呈示部与紧跟其后的主奏呈示部之间,安插了主奏乐器的慢板序奏,这种新方法是值得注目的。此外,主奏的呈示部引子里,以曲首全乐队所奏的音形,作为主奏小提琴所奏的主题之对旋律,这也是很新鲜的。再者,以往采用回旋曲体的终乐章,都用了小步舞曲速度,况且小调的中段采用了土耳其型节奏,使得此曲面貌一新,所以其结构是耐人寻味的。总之,这首曲子不但很美妙,而且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充分表露出青年莫扎特的一种音乐典型。
168
9
海顿、舒伯特、舒曼《钢琴三重奏》
海顿、舒伯特、舒曼《钢琴三重奏》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钢琴家阿尔弗雷德·柯尔托、小提琴家雅克·蒂博三人合作,演奏海顿、舒伯特、舒曼的钢琴三重奏。1920-30年代,是欧洲艺术空前繁荣时期,特别是在号称欧洲心脏的巴黎,聚集了一大批颇具创新能力的艺术家。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钢琴家柯尔托与小提琴家蒂博,以其精湛的演奏,蜚声欧洲,号称黄金三重奏。专辑录音的声音密度很好,清晰、弦乐声部极具质感,也很清新。小提琴的音质很美,特别是高音区并没有毛刺,大提琴温柔敦厚,富有质感,而钢琴声音很实,没有虚化和夸张,颗粒感很强。 舒伯特《降B大调第一钢琴三重奏》D898,完成于1827年。此曲是舒伯特晚期的杰作,充分融合了舒伯特创作弦乐四重奏与钢琴奏鸣曲的经验,呈现出古典曲式与浪漫语法之瑰美,渗透着一种发自肺腑的抒情和清新爽朗。三件乐器具有各自独立的地位,并巧妙地平衡地予以合作。 舒曼《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63,作于1847年,是送给克拉拉的生日礼物。这时的舒曼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征兆,作品中“幽暗病态与飘逸浪漫相互交错”:由愁怨自怜过渡至狂放后的伤悲,又于最终现出晓日破云般的开朗和热情,强烈的情绪表达造就了极端的风格。此曲是舒曼的中后期作品,较为内敛化自我化,多种情愫自然随性地流露,细腻地呈现出诗意的品性,内心的喜悦与忧伤相伴相随。
12
11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