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钦《李斯特·钢琴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

卡钦《李斯特·钢琴协奏曲、匈牙利狂想曲》

这张专辑是美国钢琴家朱利叶斯·卡钦与西班牙指挥家阿陶尔福·阿根塔率领的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第一、二钢琴协奏曲》;与意大利指挥家佩罗·甘巴率领的伦敦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匈牙利民歌曲调幻想曲》;附带两首李斯特的钢琴独奏作品《第十二号匈牙利狂想曲》、《诗与宗教的和谐》第七首。专辑录制于1953-1961年,音质非常出色,是天碟级别的唱片。
节目(1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旺德《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二交响曲》,1981年12月1-5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二交响曲》的1877年版,是布鲁克纳1877年间在维也纳大幅度修订而成的。 旺德对这部作品的演绎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音乐结构的清晰呈现。他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丰富的音色层次,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复杂情感和戏剧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一乐章中,他通过弦乐与木管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富有张力的氛围;在第三乐章中,他则通过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动态对比,展现出斯克罗尔舞曲的活力与激情。
旺德《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
--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一交响曲》,1981年11月7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这是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的第二版,也称维也纳版,是布鲁克纳1890-1891年间在维也纳修订而成的。Carragan教授在1998年对第一版和第二版进行比较,这两个版本总谱的差别,在前三个乐章中差别不是很大,比方说增加或减少一个小节,但在第四乐章则在配器和音乐行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 德国指挥大师君特·旺德(Gunter Wand)以其对布鲁克纳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演绎而闻名。他指挥的布鲁克纳《第一交响曲》是其代表性的录音之一,展现了他对这部作品的独到见解和高超技艺。 这个录音版本体现了旺德对布鲁克纳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他注重展现作品中复杂而多样的节奏变化,以及布鲁克纳特有的管弦乐色彩。在第一乐章中,旺德通过精准的节奏控制和清晰的音色层次,成功地表现了作品的戏剧性和紧张感。同时,他也在柔板乐章中展现了布鲁克纳音乐中的抒情特质,使乐迷能够感受到作品中深沉的情感。
旺德《柴科夫斯基·穆索尔斯基》
60
这张专辑收录了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的两个录音:1、与钢琴家乔治·博列特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1985年11月录制;2、演奏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1982年9月录制。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杜卡斯《仙女、C大调交响曲、魔法师的弟子
杜卡斯《仙女、C大调交响曲、魔法师的弟子
这张专辑是法国指挥巨匠让·富尔奈与荷兰广播爱乐乐团合作,演奏保罗·杜卡斯芭蕾舞剧(管弦乐组曲)《仙女》、《C大调交响曲》、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 保罗·杜卡斯(Paul Dukas,1865年10月1日-1935年5月17日)法国作曲家、教育家和音乐评论家,以大胆的革新精神和对新的音乐美学原则、技法的不倦的探索著称。冼星海、梅西安与罗德里戈都曾经师从于杜卡斯。 交响谐谑曲《魔法师的弟子》作于1897年。这是一部以歌德的叙事诗为题材的管弦乐曲,音乐的描绘与标题很贴切,结构严整、配器复杂,在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古典传统规范中,完美地结合进幽默奇特的节奏、光彩夺目的配器和狂热紧张的动力,成为配器法的楷模之一,至今仍是各国管弦乐团喜爱演奏的节目,对后来的斯特拉文斯基和德彪西产生了影响。 《C大调交响曲》作于1896年,是杜卡斯离开音乐院后之作,三乐章虽是遵循古典形式,但其管弦乐法却让这位作曲家展现出耀眼光芒,首演时即受到巴黎人至高的评价。 《仙女》作于1911年,是根据波斯神话而来。年轻的伊斯肯德在偷得不朽的莲花时,却爱上了看管莲花的仙女,最后仙女幻化成夕阳的金色光芒消失;青年不仅失去心爱的女孩、莲花,也认识到自己的末日不远。
--
6
旺德《贝多芬·第一、六交响曲》
旺德《贝多芬·第一、六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一、六交响曲》。汪德的指挥架构在流动性的音乐行进上,在稳健中散发处处精妙,音乐不会流于死板或沉闷。旺德忠于贝多芬原谱的指挥特性,这个录音也成为见证他毕生七十年指挥艺术的终极代表作。除了汪德本人的指挥艺术,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录音师在平衡上的拿捏、音色表现的细腻等,都让此录音成为爱乐者不可或缺的经典名盘。 《C大调第一交响曲》作品21,作于1794至1796年。此曲整体风格沿袭了前辈莫扎特、海顿的很多音乐元素,幽默通俗又带有舞蹈性。某些部分的旋律激昂,某些部分充满了欢乐的喜剧性,轻松诙谐,展现了舞蹈性的主题。此曲的和声手法、浓重的管弦乐笔法,呈示部结尾处的定音鼓,第三乐章中行进级攀登的曲调、疾快的速度、突然的转调,恶作剧式的休止符,这一切都处处隐伏着未来贝多芬的所有因素。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作品68,完成于1808年。此曲是贝多芬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
9
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希拉里·哈恩与马里纳指挥的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知名乐评泰瑞·蒂侨特(Terry Teachout)在Time时代杂志中赞扬道:“希拉里·哈恩是当今美国最杰出的新生代古典音乐演奏家!她的曲调轻盈甜美,她的演出创新时尚。即使是烂醉如泥,甚或是愤世忌俗的乐评家们,都要融化在她动人的音乐中。这位小提琴天才演奏家,在她如日中天的音乐生涯里,依然循著自己的步伐前进,丝毫不受压力阻扰而有所窒碍。” 经历前几张专辑演奏巴赫、贝多芬与伯恩斯坦等人的作品而声名大噪之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希拉里·哈恩听到了斯特拉文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不凡的旋律,让她立即决定要在自己的专辑中演奏此曲。再加上她十岁时第一次听到便无法忘怀的勃拉姆斯协奏曲,一张深具挑战,且完美无双的录音作品就此诞生。这两首协奏曲是勃拉姆斯与斯特拉文斯基于颠峰时期完成的代表作品,希拉里·哈恩说“我一直梦寐以求,希望能有机会得以演出这么美的不可思议的大师杰作,它融合愉悦却又忧郁的曲调,深深令我着迷。”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77,作于1877至1878年,是他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 斯特拉文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931年。此曲浓缩并实践了这一时期斯特拉文斯基在创作上的理念和音乐审美倾向,作为古典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后人了解这一时期各种音乐现象和特征的窗口。这一作品的诞生,是继勃拉姆斯和巴托克等作曲家之后又一例作曲家与演奏家成功合作的典范。毫无疑问,《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所提供的创作经验,不论是对于斯特拉文斯基本人,还是对于同代及后代的其他作曲家来说,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是一部当之无愧的小提琴创作精品。
--
7
阿格丽奇《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演奏会》
阿格丽奇《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演奏会》
这张专辑是阿格丽奇1978年和197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独奏会实况录音,演出曲目包括:巴赫帕蒂塔第2号、英国组曲第2号中的布列舞曲、肖邦夜曲13号、谐谑曲第3号、巴托克奏鸣曲、吉那斯特拉阿根廷舞曲第2号、普罗柯菲耶夫第7钢琴奏鸣曲、斯卡拉蒂奏鸣曲。 阿格丽奇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钢琴家,演奏极有轰动效应,她的演奏总是充满激情,乾脆利落。她的这张独奏专辑很引人注目。巴托克的奏鸣曲、肖邦的夜曲13号和吉那斯特拉的《阿根廷舞曲》在以往阿格丽奇的专辑中都没有出现过,这次是作为她的自选作品呈现给听众们。巴托克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很强的张力,也极富感性,阿格丽奇以前在巴托克作品的演奏节奏很少会如此鲜明。演奏吉那斯特拉的作品则很有激情,节奏感很好。 阿格丽奇演奏的肖邦总能引起截然不同的反应。她的演奏冲动,动作幅度大,有时十分古怪,那些偏爱动态范围大的、带有个人化色彩的钢琴爱好者们会非常喜欢她的演奏。普罗柯菲耶夫的《第7奏鸣曲》是阿格丽奇的保留曲目,她大胆奔放的演奏显得生气勃勃,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在第三乐章表现出的激昂和令人眩目的速度则是无与伦比的。 阿格丽奇演奏的巴赫也是反响热烈。《帕蒂塔》急促有力,以至于演奏韵律显得有些颤抖。斯卡拉蒂的“重复音调”《D小调钢琴奏鸣曲》是阿格丽奇平生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由于她的演奏速度过快,带来音准上的许多偏差。尽管有一些瑕疵,这张专辑还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充分体现出她面对观众时表现出的超凡感染魅力。
17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