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洛维兹《首次录音》
20

霍洛维兹《首次录音》

这张专辑里面只有三个录音是第一次发行,其他都是再版的录音。 一个录音是李斯特的《帕格尼尼练习曲》第五号。这首曲目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拿手好戏,Horowitz、Gilels、Ginzburg等人都有精彩的录音。霍洛维兹演奏的是他自己的改编版本。速度比其他大多数钢琴家都要慢,而左手部分有有十分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的出现。到了中间的快速音阶部分,霍洛维兹的改编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快速的断奏、以及密集的同音反复、甚至是急速的刮奏,将霍洛维兹无可挑剔的技术展现无余。 最后一个是肖邦的《F大调练习曲》作品10-8。虽然这个作品霍洛维兹有很多次录音留传下来,但是这是最早的一个(不包括未发行的和纸带录音)。霍洛维兹迷应该能从中发掘到很有意思的东西。
节目(14)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斯特恩、伊斯托敏《门德尔松·钢琴三重奏》
--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斯特恩、大提琴家罗斯、钢琴家伊斯托敏组成的钢琴三重奏团,演奏门德尔松的两部《钢琴三重奏》。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作品49,完成于1839年,是门德尔松创作巅峰时期的杰作。此曲拥有令人倾心的优美旋律,以及高雅而深刻的意境。钢琴的华丽、小提琴的优雅及大提琴的感伤三者达到了室内乐均衡的要求。舒曼曾称赞其为“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钢琴三重奏”。 《c小调第二钢琴三重奏》作品66,作于1845年,呈献给小提琴家兼指挥家斯博。与《第一三重奏》相比,此曲更具强烈的激情、深邃的思维与创新的技法,其如歌般的旋律悠长而鲜明,在古典结构的和谐均衡之中显露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马泽尔《西贝柳斯·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
18
这张专辑是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卡雷利亚组曲》。早熟的、大胆的马泽尔把西贝柳斯的个性彻底的、而且是令人信服地表现了出来,展现出西贝柳斯《第一交响乐》天才的创造性。 这个录音由传奇制作人John Culshaw和录音师Gordon Parry在维也纳Sofiensaal录音厅录制,维也纳爱乐乐团弦乐的音色,既真实又极具美感,音乐自由而顺滑的,无论是光辉的声部还是阴郁的乐章“进入”与“切换”都显得非常地流畅,就像太阳穿过云彩和时间一般的毫无阻滞。整个乐团仿佛在你面前,可以轻松领略整个乐团所呈现的宽广音域,一个声场浩荡的如在眼前的有肌理效果的乐团,独奏乐器呈现出室内光的色泽。钟声与皮锤所带来的斑斓的音效在后方有效的烘托出整个乐队,他们的金属色调非常丰富但又没有尖锐的刺激感,他们舒适悦耳的上升着。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进入弹性演奏,每个拨弦都能获得有“深度”的共振感以及与腔体最贴切的木质色调。不可思议的是长号、大号,铜管的表现,充满活力的金黄的“铜”色调,明亮灿烂而不刺激。这些听感都显示出这版录音的优异和完美音质。 《e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39,作于1899年。此曲是西贝柳斯早期音乐风格的代表,既受到了柴科夫斯基等大师浪漫曲风的影响,又洋溢着深刻的芬兰民族精神,具有史诗般的气氛;作品采用传统的四乐章结构,其中既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也有抒情的自然景色,全曲结束在胜利的音调中,弥漫着青春的活力。 《卡雷利亚组曲》作品11,是西贝柳斯应卡雷利亚中心都市威波利学生协会的委托,为纪念卡雷利亚从13至19世纪的辉煌历史所作的爱国舞台剧配乐。该配乐由序曲与八首乐曲组成,后西贝柳斯又从这八首乐曲中,选出了自己最中意的三首组成现在这套组曲。
梅纽因《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
65
这张专辑收录了小提琴家梅纽因演奏的三部贝多芬作品:1、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卢塞恩音乐节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8月28-29日在瑞士卢塞恩的昆斯大厅的演奏录音;2、与富特文格勒指挥的爱乐管弦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两首《浪漫曲》,1953年4月9日在伦敦金士威厅的演奏录音。 梅纽因与富特文格勒合作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共有三个录音。这一个录音不太多见,但还可以买到。梅纽因的演奏气势宽广、进展自如(特别是在Larghetto)。其中也有激情,但显得十分端庄,有深刻表现力。专辑末尾附带的两首《浪漫曲》,梅纽因和富特文格勒两人配合非常默契,这是富特文格勒发行记录中唯一的录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赫克、海尔姆申《勃拉姆斯·大提琴奏鸣曲》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玛丽-伊丽莎白·赫克与钢琴家马丁·海尔姆申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大提琴奏鸣曲》。 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五部《大提琴奏鸣曲》堪称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受其影响和启发,勃拉姆斯也创作了两部《大提琴奏鸣曲》,但是创作年代却相隔了二十多年。《第一奏鸣曲》多有室内乐风格,以较低的音区表现沉郁凄苦之情;《第二奏鸣曲》则具有戏剧性和交响乐写作手法,有较多的高音区明亮音色,具备明朗热情的性格。两首作品均美不胜收,以直入人心的旋律和细腻的感情表达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室内乐精品。 《e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品38,完成于1865年。其时勃拉姆斯正经历丧母之痛。太多的哀恸与忧郁,难言的心思愁绪,以及回忆中的欢笑与相聚等等,均以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钢琴之间绵绵不尽的对话展开,成就了这首三个乐章均为小调的、气息宽广朴实动人的佳作。 《F大调第二大提琴奏鸣曲》作品99,与《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同时完成于1886年,瑞士托恩湖畔。此时五十岁开外的勃拉姆斯已经完成了四首交响曲,具备更完善的创作技巧和更成熟的思想境界,正处于创作顶峰期。这首奏鸣曲篇幅长大、结构复杂、乐句宽广,乐思充满欢乐与伤感等多重意味,成为勃拉姆斯的力作之一。
49
7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德温·费雪》
这张专辑收录了艾德温·费雪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的钢琴作品。以现今的标准来看,费雪演奏的巴赫离现在认为“正确”的标准还太远,不少学院派钢琴家对这些“浪漫主义”的录音都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这些贴在费雪身上的“浪漫”标签实在把他的艺术过份单纯化,而且没有点到核心。依照费雪的看法,诠释者的任务是“找出作品原有的特色”,他认为巴赫时期高速发展的演奏技巧在二十世纪已经没落,巴赫乐谱上的动态指示、声音记号或速度标示很少,得全靠演奏者的直觉、学习与自行去揣摩音乐风格。费雪揣摩的方式是全面性研究巴赫的作品,而且不只局限在键盘乐器作品上。 《十二平均律》录音是费雪研究巴赫作品的重要里程碑。这是第一套(多年来也是唯一一套)《十二平均律》全集录音,首次发行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是它仍然称得上本世纪最优秀的录音之一。在旋律线条与微妙的音色变化上,为这套专辑挑选曲目的布伦德尔认为,选出的这几首前奏曲与赋格是他听过最令人兴奋的演出。在费雪诠释的巴赫里,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个性与色彩,复杂的对位结构明晰,但是又不流于一般钢琴家在诠释巴赫时,完全仰赖敲击键盘的方式以求各声部的结构清楚。费雪尤其重视音质,很少人能弹出如他一般美丽的最弱音乐句。毫无敲击痕迹的圆滑线乐句有着如宗教般自然安详的气息,这种特色在《十二平均律》第一辑的升c小调、降b小调、B大调前奏曲与赋格,还有f小调、升f小调及b小调赋格可以清楚听见。《十二平均律》第二辑的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升c小调前奏曲、降B大调前奏曲及升b小调前奏曲是费雪音色变换的最好范例。甚至在费雪特意夸大风格的乐曲里,最弱音乐句还是经常在音乐里出现,第二辑的d小调前奏曲第十八小节就是最好的例子,突如其来的动态把乐曲带往令人兴奋却又充满张力的境地。
50
40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史蒂芬·伊瑟利斯《战争时期的大提琴》
这张专辑是英国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与华裔加拿大钢琴家史康宁合作,为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爆发一百周年而录制的,演奏的作品,由法国、英国和奥地利三个国家的著名作曲家在战争时期创作的大提琴作品组成,包括:德彪西、 布里奇、福雷、韦伯恩,还有四首当时英国士兵所流行的歌曲。100年过去了,战争幸存者都已作古,只留下描绘战争残酷的文学和绘画作品。聆听这张专辑,你会发现音乐也可以给我们启示,提醒我们战争带给全人类大规模的苦难。 曾经有一个叫哈罗德·崔格斯的英国业余大提琴演奏家,他就把自己特制的一把大提琴带到一战战场上,可在前线壕沟中演奏。他的大提琴的琴颈和琴弓可以藏于琴身之内,当然这种大提琴演奏时所发出的声音会稍为柔弱一些。在这张专辑中,大提琴家史蒂芬·伊瑟利斯就将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Marquis de Corberon”换成哈罗德·崔格斯的那把战壕大提琴来演奏的。这真是非常不寻常的演奏,对大提琴家的技艺是极大的考验。 史康宁的钢琴伴奏非常微妙、生动,与大提琴的声音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他们的合作证明每个人都需要美、慰藉和喜悦,即使是在战场上。在音乐的帮助下,每个人都可以梦想着另一种生活。
122
15
布赫宾德《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布赫宾德《海顿钢琴奏鸣曲全集》
这套10CD合辑收录了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的海顿全部钢琴奏鸣曲,曾获得法国唱片大奖。这是1973年-1975年布赫宾德在德国录制的,采用维也纳净版乐谱(Urtext)。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是蜚声国际的顶尖钢琴大师、德奥音乐传统的不二代言人及传播者、维也纳爱乐乐团御用钢琴家,“维也纳学派”硕果仅存的代表。布赫宾德以杰出的音乐造诣,完美地诠释了其作为当今最具权威的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作品诠释者的形象。他被乐评家誉为“能抓住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精髓的维也纳圣人”。 在海顿的整个音乐生涯中,自作曲开始到他62岁第二次造访伦敦(1794-1795年)期间,都不断有钢琴奏鸣曲问世。尽管这些曲目不能代表他最后十年的音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仍然表现了作曲家那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进展。比起他自始至终创作并成为保留节目一部分的另外两种音乐体裁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也许这些奏鸣曲的数量很少,但它们相当生动逼真地显现出了海顿的音乐风格。遗憾的是由于海顿的这些杰出、迷人的奏鸣曲作品长久以来却被大多数的演奏者所忽视,而且经常被误解,这几乎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当中,这些钢琴奏鸣曲一直被埋没在贝多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耀眼的光辉之后,而不被人们所重视。布赫宾德的演奏发掘海顿钢琴独奏作品中那些难能可贵的音乐理念和激情,迸发出非凡的艺术火花。 海顿在创作这些奏鸣曲时,原本是以大键琴的音色作为蓝本。从小接触民间音乐,使海顿这些奏鸣曲的主题多有活跃、生气勃勃的特点。这也反映出海顿性格中乐观开朗的一面。所以,不同主题间的对比并不强烈,仿佛都是同一类颜色,只是深、浅、明、暗的程度不同。这些特点,在早期作品中更为多见。海顿的中期,尤其是晚期奏鸣曲,一方面受到莫扎特的影响,一方面也是他在不断深入新境界,音乐风格有所改变,增加了抒发内心深处情思的、甚至是带有悲剧性的因素。
18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