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约翰·施特劳斯作品》
55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约翰·施特劳斯作品》

这张专辑收录了闻名世界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演唱的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波尔卡》。包括著名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南方玫瑰》圆舞曲等。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及波卡舞曲,向来是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拿手好戏。无论这些作品是施特劳斯亲自安排歌词或由后人填词,由这群声若银铃的小天使唱来,不仅保存了原有的华彩,更添几许清新。附带一提的,专辑的录音非常出色,在该团所录制唱片中是罕见的。 衣香鬓影的交际舞会,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以及技巧超卓的童声合唱团,已成了维也纳这音乐之都的显著地标。而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这群天使般的亲善大使,周游全世界,将欢笑与歌声传送给各地的人们,也做了非常成功的国民外交。这声名远扬的童声合唱团可溯源自1498年为教堂弥撒而设的童声合唱团,皇室提供的经费,使小朋友们得以全心全意地将年轻时光奉献于音乐。由于完善的学科训练,造就出许多杰出的音乐人才如海顿、舒伯特以及近代的大指挥家汉斯·李希特、克莱门特·克劳斯等。
节目(10)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1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伯恩斯坦《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伯恩斯坦《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这张专辑是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第三交响曲》。 《科里奥兰序曲》作品62,作于1807年,根据德国作家科林的同名悲剧所作的管弦乐曲。同年3月在罗布科维茨的客厅首演。呈献给科林。此曲采用c小调,充满活力的快板,4/4拍子,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激动不安,表现科里奥兰的悲剧性格。第二主题悠缓舒展,象征着科里奥兰母亲的仁慈和妻子的温顺。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品55,作于1803-1804年,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当初拿破仑对于贝多芬来说,是一个革命的理想,是现代普罗米修斯。但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他愤然撕掉了本来准备献给拿破仑的扉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两部,是仅次于《第九交响曲》的超长作品,而在艺术成就上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这部作品1805年4月7日在维也纳剧院首次公开演出,指挥是贝多芬自己。
310
5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190
28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
这张专辑收录了德沃夏克的八首《斯拉夫舞曲》和《狂欢节序曲》。 《斯拉夫舞曲》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使德沃夏克一举成为国际知名的作曲家。德沃夏克写《斯拉夫舞曲》的动机,一部分源于民族主义潮流,另一方面是受出现在学者、诗人、知识分子中间的泛斯拉夫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斯拉夫民族意识的推动下写了《斯拉夫舞曲》、《斯拉夫狂想曲》和其它斯拉夫风格的室内乐。《斯拉夫舞曲》以绚丽的色彩、热烈的青春气息和淳朴内在的抒情性受到人们的欢迎,德沃夏克也当之无愧地成为有世界声誉的作曲家,这又是“音乐无国界”的另一层含意了。 《狂欢节序曲》又名《波希米亚狂欢节序曲》,作于1891年。此曲《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的第二部。《自然、生命与爱情三部曲》这三个作品合起来是一个整体,贯穿着统一的思想和共同的、表现自然的音乐主题;分开来,又是三首独立的管弦乐序曲。在第一部《自然序曲》里,作曲家采用抒情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它好似一首田园诗;第二部,作者用人们欢度狂欢节的景象和感受,来表现旺盛不熄的生命之火,所以又叫《狂欢节序曲》;第三部,描写爱情和嫉妒的矛盾。作曲家选用莎士比亚名剧《奥瑟罗》寓意深刻的、悲剧性的内容来表现这个主题,所以又叫《奥瑟罗序曲》。但是,在这三部曲里,《狂欢节序曲》更通俗,更受人们的喜爱。
45
9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布赫宾德《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与哈农库特指挥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勃拉姆斯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是1998-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追求简单的线条、不加雕琢的简约,展现了德奥音乐的正统诠释风格,哈农库特曾对他说:“你演奏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有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声音。”通过这版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功力受到全世界乐迷的肯定。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15,完成于1858年。起初是一首双钢琴变奏曲,之后有意改写成交响曲,最后却成为一首钢琴协奏曲。由于勃拉姆斯本人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同时又和天才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相互商讨才写出这首协奏曲,所以此曲要求有相当高深的钢琴弹奏技巧。它以宏伟的构思和史诗般的概括性,反映着波涛澎湃的、憧憬式的遐想。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品83,作于1881年。此曲具有勃拉姆斯所独有的沉着与厚重,同时又有他明朗、温柔的另一面。1878年春,勃拉姆斯到意大利旅行,这一南欧古国的风土人情给作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由此勃拉姆斯开始构思这首乐曲。1881年三月,作者再度访问意大利,这一次彻底唤起了他的灵感,于是回国后立刻伏案疾书,当年夏天便完成了此曲。实际上,此曲中的意大利风格并不明显,但无疑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堪称勃拉姆斯的代表作品之一。
6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