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列尔斯《李斯特、圣-桑·钢琴协奏曲》

吉列尔斯《李斯特、圣-桑·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钢琴大师吉列尔斯与康德拉申率领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作于1839年,1855年2月17日在魏玛的宫廷演奏会上,由李斯特演奏钢琴,柏辽兹指挥首演。 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g小调,OP.22,作于1868年,为安东·鲁宾斯坦而作,该年5月13日由安东·鲁宾斯坦首演。
节目(6)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莱纳《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
这张专辑是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张天碟,录音太出色了,音场宽度惊人,弦乐质感真实,配合管风琴的雄厚低频,实在让人惊叹。而且莱纳的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演奏也让人无话可说。总之,说到演录俱佳的专辑,很少有与之匹敌的。
王羽佳《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25
这是王羽佳与阿巴多指挥的马勒室内乐团合作,录制的现场录音。王羽佳说,她专辑中的曲目都由她自己决定,唯独这一张的曲目是由阿巴多决定的。王羽佳本来想录制的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但在阿巴多的坚持下录制了现在专辑中的两部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具有声部层次繁复杂多、旋律容易被淹没的特点,而王羽佳的演奏却使我们觉得作品是透明的,旋律与和声都毫不含糊地送到了听者的耳朵里。拉赫玛尼诺夫曾亲手演奏录制了包括他全部钢琴协奏曲在内的许多作品,他在录音中呈现出来的对自己钢琴协奏曲的诠释,一反大众对浪漫主义音乐外向而热情的印象,弹得情感节制而古典。王羽佳就是从拉氏的演绎中汲取了灵感,因此这个版本与我们听惯了的很多浓墨重彩、情感炽烈的版本的煽情味道很不一样,而是像《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那样:“王羽佳与阿巴多完美的配合为这首20世纪最令人熟知的作品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沙汉姆、王健、郑明勋《梅西安·时间结束》
25
法国作曲家梅西安1941年写的《时间结束》,一部由钢琴、大提琴、小提琴和单簧管合成的四重奏。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20世纪伟大钢琴家《索弗罗尼茨基》
这张专辑收录了弗拉基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斯克里亚宾的钢琴独奏作品。 索弗罗尼茨基的风格非常适合演奏肖邦,圆润的音色、自由无束的节奏感与弹性分句让他的诠释更具说服力。他处理肖邦的音乐相当自由,音乐中兼含有阳刚的气魄及诗情,升C小调波兰舞曲的录音正是最好的例证。肖邦三首圆舞曲也可以证明索弗罗尼茨基音乐中的内省要素,而马祖卡舞曲录音或可称为索弗罗尼茨基演奏肖邦音乐的最高成就:节奏灵活而富有马祖卡舞曲所该有的弹性。肖邦的音乐语言对他来说几乎像是浑然天成般的自然。总而言之,索弗罗尼茨基弹奏的肖邦带有个人特色,旋律如同在说话一般。 索弗罗尼茨基是诠释斯克里亚宾钢琴作品最杰出的钢琴家,他能够完全掌握住斯克里亚宾音乐里的独特性。有些爱乐者则承认自己对斯克里亚宾的作品毫无感觉,直到听过索弗罗尼茨基的诠释后才豁然开朗。虽然过去有人形容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完全出自自发的即兴,但是他的音乐概念仍然十分清晰而且有逻辑性,索弗罗尼茨基相当注意乐曲细节,因此音乐听来格外引人注意。在他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录音里,只需要聆听慢板乐章就能明白以上的描述:自由的节奏、美丽的音色、优美的旋律线条与内在声部,造就出一个催眠般的情感意境。在第二乐章的中间乐段,索弗罗尼茨基弹出他人难以仿效的宏亮声响,三拍子在双手间不规则地柔和律动着。形容索弗罗尼茨基如何演奏斯克里亚宾实在有太多形容词了:“自由”、“即兴”、“梦一般的朦胧”、“幻想”都是一般最常见的形容词,而这些语句非常适于形容他所弹奏的《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在这套专辑收录的录音里,《第二钢琴奏鸣曲》有最即兴的演出,无论是在逻辑或预期效果上,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出都与乐曲的标题“奏鸣曲-幻想曲”十分贴切。
136
35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桑松·弗朗索瓦》
这张专辑收录了桑松·弗朗索瓦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莫扎特、巴赫、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作品。弗朗索瓦所演奏的肖邦的不同作品风格迥异。《即兴曲》的演奏是那样的生动和鲜明,飘逸而富有表现力,staccato(断奏)的运用随心所欲。在Op.36中,他改变了leggiero(轻巧的)的速度;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令人耳目一新,结尾部分完全是marcato(着重的),甚至不用踏板。他自作主张地删去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复段,八年后当他第二次录制这部作品时依然如此。这两个版本听起来惊人地相似,不过这个早先的录音在音色上圆润和丰满,流畅而清晰,技巧的表现也更为出色。他对于四首圆舞曲的演奏各有千秋,虽然听上去略显的老旧感,但就某种程度而言这正是那个时代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弗朗索瓦运用他非凡的技艺使《叙事曲》听上去是如此的令人不可思议,Op.23和Op.38他通过浓烈情感色彩来体现agitato(激动)和presto con fuoco(热情的急板)。相反,在后两曲中他表现得却是那样的平静和安祥。 在演奏他最擅长的德彪西的作品时,弗朗索瓦几乎难寻对手。他的老师Marquerite Long是德彪西的挚友,同时也是一位福雷作品的倡导者和诸多作品的首演者,手把手地将其演出的心得教给他。当提及德彪西时,他说:“我想没有人会比他更能制造梦幻,他能捕捉到镜子中一切虚幻的东西。”在他《L'isle joyeuse》或《Clair de Lune》的录音中,你能感到他的这种理解。弗朗索瓦对于Pour le piano中的托卡塔的演奏可谓登峰造极,技巧上无懈可击,乐曲的表达自始至终令人迷醉不已。他演奏的福雷作品同样色彩缤纷、优美且不缺乏力度。 当然,作为大师,舒曼的托卡塔应该在他的曲目范围内。然而,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很少有法国演奏家去尝试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除了浪漫主义的作品,拉威尔和普罗科菲耶夫也是弗朗索瓦的最爱。他在美国首演了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五钢琴协奏曲》,也许他想借此与他最敬仰的霍洛维兹比肩,他录制了这位俄罗斯作曲家的《托卡塔》和《第七钢琴奏鸣曲》。
93
29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朱利尼《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这套专辑是朱利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新爱乐管弦乐团,演奏勃拉姆斯的四部交响曲、《悲剧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作于1855年-1876年。此曲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73,1877年夏天。此曲不再以表现悲剧性和英雄性为主,而是着力谱写一首纯朴感人的浪漫主义田园诗,有点像“日落时分的荷兰”风景画,或者说保持着古风的维也纳的诗意画页,整个作品沐浴在宁静、柔美、明朗的光辉之中,是一种欢乐的生活感受。 《F大调第三交响曲》作品90,作于1883年。此曲是在勃拉姆斯知天命之时诞生的,他那时“倚着威斯巴登的夏季,窗外可看到莱茵河与周围荡漾着黑森林的清新”。擅用木管,素描自己的矜持和细腻。第三交响曲,与第一和第四一样,总充满着“反省的怀疑”。纠缠的潜涌最终都自行寻取到光明的暖流。定音鼓轻轻在旁,潜涌捂住被暗礁划破的伤处若无其事向前奔去;高山在顶上。当尾声落入沉稳平和时,已是心灵澄澈,夕色透明。 《e小调第四号交响曲》作品98,完成于1885年,同年十月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首演。此曲和其他三部交响曲在性格上迥然不同:第一,它具有前三首交响曲中所没有的忧愁色彩,即后人所说的“古典悲剧性”。其实在这以前,勃拉姆斯也常在他的作品中抒发忧愁的情思,但像此曲这样,以忧愁作为乐曲的基调,却属首次。它的第二特征是,全曲以“古老”的手法写成。当然,古老、典雅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所显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本交响曲具有这些特征,所以一直未能得到普遍的理解。但此曲的深刻隽永,终于逐渐被听众所接受。
24
18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朱利叶斯·卡钦》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朱利叶斯·卡钦》
这张专辑收录了朱利叶斯·卡钦的演奏录音,包括勃拉姆斯、罗雷姆、门德尔松、李斯特、巴拉基列夫、法朗克、肖邦的钢琴独奏作品。 朱利叶斯·卡钦(Julius Katchen,1926-1969)美国钢琴家。1926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长堤,1969年在巴黎逝世。卡钦由祖母启蒙学习钢琴,后来跟随萨佩顿继续学习。卡钦十一岁在对全美的广播中首次公开演出,并与费城管弦乐团、纽约爱乐合作演出协奏曲。为了让在学校学习哲学与英国文学的卡钦专心念书,父母在1945年后才让卡钦继续公开演出,次年在巴黎于十一天内举办七场音乐会而引起轰动,欧洲各地都争相邀请卡钦前往演出,包括与苏克、斯塔克在普拉德的卡萨尔斯音乐节中合作。卡钦的唱片数量极多,包括勃拉姆斯所有钢琴作品。他在1968年因疾病被迫离开舞台。卡钦兼长各个时期的作品,惊人的弹奏技巧与艺术天赋奠定他在二十世纪钢琴家里的地位。 卡钦是位学者型的钢琴家,有很深的文学修养,在二战后大批演奏家移居美国时,他却认为新大陆的文化环境不如旧大陆,因而从美国移居欧洲,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的演奏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擅长室内乐,特别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他与苏克、斯塔克组成的三重奏组被称为“专家三重奏”,录制的勃拉姆斯作品被公认为最符合作曲家的气质。
80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