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Debussy 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

00:00
03:37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科瓦切维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小品
26
这套合辑是钢琴家史蒂芬·科瓦切维奇1991-2003年录制的,被公认为是迄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最具权威的演绎版本之一。一位评论家在评论他所演奏的《锤子键》时指出:“史蒂芬·科瓦切维奇用一种不屈不挠、有时甚至是好斗的精神来诠释这一巨作,他的演奏甚至可与布伦德尔、吉列尔斯和波利尼相提并论……他在按下琴键的那一刻,便宣告了音乐的超凡力量。” 史蒂芬·科瓦切维奇(Stephen Kovacevich),1940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圣培卓市,是阿格丽奇的第三任丈夫。史蒂芬·科瓦切维奇是一位极具洞察力的钢琴演奏者。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对贝多芬、勃拉姆斯、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作品的演绎令人大为折服。史蒂芬·科瓦切维奇不但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钢琴演奏家,他还曾多年担任指挥,与世界各地的管弦乐队共同演奏了众多18世纪至19世纪的作品,备受称赞。 在世界音乐史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对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崇高的艺术理念和丰富的个人情感,同时,这些作品的曲体结构也是最精致和最优雅的。后辈从贝多芬的作品中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那刚劲的气质、理性的深思和质朴的精神。贝多芬就像一位哲人,为世人献上了一曲又一曲讴歌人类灵魂的“圣歌”。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是分三个时期完成的。第一个时期是1794—1800年,这一时期他创作了13首钢琴奏鸣曲,贝多芬音乐风格中最具代表意义的“英雄性”在这些作品中有了初步的体现,钢琴奏鸣曲《悲怆》是他罹患耳疾时痛苦的内心独白。第二个时期是1801—1814年,这一时期他又创作了14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进入创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在钢琴奏鸣曲《暴风雨》中,贝多芬用平凡的素材和朴素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他那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第三个时期是1816—1822年,在此期间,贝多芬创作了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这是他晚期的重要作品。这些钢琴奏鸣曲的风格不再象中早期的作品那样感情激烈、斗志昂扬,相反变得沉静、柔缓了。
罗斯特洛波维奇《舒伯特、舒曼、德彪西》
25
这张专辑是罗斯特洛波维奇与布里顿合作,演奏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舒曼《五首民谣》、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 这是最具经典色彩、最超值的唱片之一。专辑中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被誉为此曲的最佳版本。舒伯特这首独特作品原是为六根弦的阿佩乔尼琴所作,罗斯特洛波维奇改以四根弦的大提琴演奏,技巧却丝毫不见滞涩,功力深厚。布里顿虽以作曲家名世,但其钢琴演奏同样出色,体现了互为衬托的效果。此外,这张唱片还收录了舒曼《五首民谣》Op.102、德彪西《d小调大提琴奏鸣曲》,两位大师的配合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旺德《布鲁克纳·第八、第九交响曲》
31
这张专辑是旺德指挥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布鲁克纳的《第八、第九交响曲》,1979年5月28日-6月2日、1978年6月10日在德国科隆的录音。其中《第八交响曲》采用第二版,1890年创作;《第九交响曲》采用初版。 旺德指挥的《第八交响曲》录音版本广受好评,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这个版本被认为是其巅峰之作,获得了留声机大奖,评价极高,被认为是“当今最伟大的布鲁克纳演绎之一”。旺德指挥的《第九交响曲》录音版本同样备受赞誉。他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创作版本”的演绎之一。 旺德的指挥展现了他对布鲁克纳音乐的深刻理解与热爱。他注重保持作品原有的韵味,同时通过精准的律动性构建和情感表达,将布鲁克纳音乐的厚重感与精神内涵完美呈现。他的这个录音版本不仅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还成为了布鲁克纳爱好者心中的经典之作。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拉罗查《舒曼钢琴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拉罗查演奏舒曼几部著名的钢琴作品。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 ,作于1839年,题献给莫南德·席勒,舒曼认为此曲是“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份浪漫主义的展品”。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其中的“玩笑”据认为主要是掩饰第一乐章源自“马赛曲”的引语,当时在维也纳是严禁“马赛曲”的(舒曼在后来的三部作品中又引用此曲)。了解内情的人知道,此曲记录了1838年舒曼维也纳之行的观感,舒曼去维也纳时,曾想把他的《新音乐杂志》迁往维也纳出版,但是遭到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这种压制出版自由的行径,舒曼把当时象征革命的“马赛曲”放到《维也纳狂欢节》中,含沙射影地讽刺梅特涅的倒行逆施,暗示维也纳将掀起推翻梅特涅政权的革命风暴。 《b小调快板》作品8,作于1831年。1831-1832年的整个冬天舒曼都在专心致志于《快板》的创作,起初是作为一首b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他希望能将全曲献给莫舍勒斯,结果1833年时他只出版了这一个乐章,题献给埃内斯汀·封·弗立肯,是舒曼当时爱上的一位年轻女性,舒曼曾说:“埃内斯汀简直是我童年梦想的化身!”从初稿上可看出《b小调快板》给他带来很大麻烦:他自己后来也说它“除了有好的意图外别无其他可说”。试图将如此狂热的素材组织在一个奏鸣曲式的结构内,舒曼事实上是在试做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想找出完整的东西的意图是很清楚的:在这个离题情节中究竟有多少可追溯到引子,去发现这个情况是很有趣的。在结束时将其激动的b小调起始曲转入宜人的炽热的B大调是非常美的。主题材料被即兴想像的长河带着走而并未真正展开,然而,舒曼在中间部分不定的等音转调肯定产生令人叹为观止的五彩缤纷的颜色。 《升F大调浪漫曲》作品28第二首,作于1839年。为强调开端的中音区和反复简单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谱表,这可能是为表达对他比利时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惊异而采纳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办法。此曲是以简单的三段体写的,有尾声,类似《为什么》和《梦幻曲》,是简练和干净利落的典范,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
260
1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