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欢迎的竖琴协奏曲
11

最受欢迎的竖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精选了七位作曲家最受大众喜爱的竖琴协奏曲作品。 竖琴,被人誉为从天上下凡的美声乐器,奏出无比洁净的声音,闻者烦恼尽消、心情舒畅。竖琴这一古老的乐器始终有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其音色平和、舒缓却又极富底蕴。数百年来,竖琴虽然在交响乐团中一直扮演着配角,但是以它为主角的古典音乐却往往令听众如痴如醉。 莫扎特《C大调长笛竖琴协奏曲》K299,作于1778年4月。那年莫扎特22岁,在法国巴黎结识了当时有名的长笛演奏家——驻伦敦的法国大使济尼公爵,公爵的女儿是一位竖琴演奏家,也是莫扎特的学生。此曲是1778年莫扎特应公爵及其女儿之邀而创作,让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儿结婚庆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达其父女的感情良好。此曲是一部祝贺用曲,既典雅又具有生动的表情。这部协奏曲既是长笛与竖琴完美绝伦的组合又是二重协奏曲题材的典型样板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是长笛和竖琴曲目中的佳作。它实际上是二重奏,是两个富有表现力的独特的乐器的相互倾诉和与交响乐队的倾诉。 长笛和竖琴,也许是天下音色最美的两种乐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作为协奏曲的主奏声部,这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匪夷所思。然而莫扎特却是无所不能,他不仅如此做了,而且还做得非常漂亮。简直没有什么能难倒这位旷世天才的。这是一部清新流畅,抒情性非常强的作品。乐曲的主题均由独奏的长笛与竖琴奏出。长笛与竖琴以对话的形式,在清新优美的旋律基础上,还包含有丰富的华彩与演奏技巧。莫扎特极其精妙的乐思与作曲技法,使得整部协奏曲达到了一种简时不陋、繁时不乱的至高境界。曲中竖琴紧随长笛而作即兴嬉戏之状,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莫扎特在此为长笛所写的乐思实在要令人想起碧蓝天空之下,具有英武气质的牧人一笛在手,便可将白云吸引得卷舒而来。不知大师当时有无想到过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关系问题,不过,慢乐章那悠扬的笛音响起,竟使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寞寞长天之下只有长笛优美的声音及竖琴的追随在旷野上回荡,这里岂非有一种亘古难解的愁结?
节目(23)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15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55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1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安塞美《法雅·三角帽、人生朝露》
安塞美《法雅·三角帽、人生朝露》
这张专辑是安塞美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携手西班牙著名次女高音歌唱家特蕾莎·贝尔冈扎,演奏法雅《三角帽》、《人生朝露》。在这个录音效果很好的1961年立体声版本中,安塞美展示了他最敏感的一面,他与贝尔冈扎合作,用活力和色彩把整个演出渲染得特别兴奋,并用巨大的气势处理其中分句。 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是一个有特色的管弦乐团,其声音在1940年代就获得了世界性的关注,韵味浓厚而有活力,木管和打击乐在合奏中闪耀光彩。这个乐团具有法国和德国的双重特征,弦乐是犀利简洁、明显是法国式的,却没有在巴黎听到的萨克管一样的巴松和有鼻音的双簧管。对于维吉尔·托马森(美国作曲家兼评论家)来说,这个乐团各个声部的交融“像贝壳一样光滑,好象是细雨之后的彩虹,像品尝仙桃一样鲜美”。这就是安塞美指挥下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它的录音被认为是可以安心享用的佳酿。 安塞美更多地实践了一种来自于音乐真诚的兴奋,他的演出被麦克风很好地捕捉到,他的音乐素养到现在仍然在以一种不可言传的方式闪烁着灵光。在聆听安塞美和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演奏后,你会发现自己被一种学问、一种感悟、一种对美丽和精确的听觉的关注所倾倒。
39
9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左章《拉威尔·李斯特》
这张专辑是青年钢琴家左章的演奏录音,收录了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独奏曲《夜之幽灵》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展现了她的演奏技巧与音乐诠释上的才华。左章对拉威尔两部作品的演奏具有女性敏锐的直觉与活力:《G大调钢琴协奏曲》、《夜之幽灵》,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在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左章的演奏行云流水,与指挥帕沃·贾维大师以及爱乐管弦乐团的合作融洽无间。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作于1929-1931年间,为配合作曲家第二次出行美国而作,它是拉威尔在他的出生地,即法国与西班牙接壤处的巴斯克地区经过多次徒步旅行而获得灵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写成的。第二乐章中长达36小节的独奏主题是作曲家在森林漫步中的内心独白。此曲含有爵士风格,在技巧上则受李斯特的影响。 拉威尔《夜之幽灵》作于1908年,它是拉威尔根据贝朗特的诗歌而写的三首钢琴音诗:《水妖》、《绞刑架》、《幻影》,全曲结构像奏鸣曲的三个乐章。每首乐曲具有不同的音乐特色,《水妖》以旋律见长,《绞刑架》以和声取胜,《幻影》有极其复杂的节奏。它们构成一个整体,带有浪漫主义的神秘色彩。 李斯特《A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作于1839年。此曲是抒情而充满诗意的,狂想曲型的。
64
12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布赫宾德《巴赫、贝多芬、舒曼作品》
这张专辑是钢琴家布赫宾德演奏巴赫《第三英国组曲》、贝多芬《第23钢琴奏鸣曲》、舒曼《交响练习曲》。这是布赫宾德2004年7月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现场演奏录音。布赫宾德的演奏以《热情奏鸣曲》为中心,并加入巴赫《英国组曲》和舒曼的作品,表现出同样高度的技巧和思想。 巴赫《g小调第三英国组曲》BWV 808,约作于1720-1722年,由六首舞曲组成:前奏曲、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加沃特、基格。每段都优美如歌,其中加沃特舞曲被引用得最多,可以说是史上最动人的舞曲。这部组曲的所有乐思都跟G的小三和弦有关,它的原位是前奏曲的最初几个音符;它的倒影是阿勒曼德的最初几个音;它的转位形式是库朗特等舞曲的旋律骨干;加伏特是这母题的逆行后再倒影;基格把前奏曲的轮廓线音阶化;萨拉班德的骨干音则是它的移位。 贝多芬《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作品57,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杰作之一。由于此曲前后两个乐章有如暴风雨般万钧之势,充满激情的斗志和英雄的气概,出版商给与了《热情奏鸣曲》的别名,流传至今。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极有影响,自由、平等、博爱成为了他追求的理想目标。《热情奏鸣曲》在反映这一社会现实,表现社会矛盾冲突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结构扩展、语汇创新和布局丰富诸方面也极大地推动了钢琴奏鸣曲体裁的发展。《热情奏鸣曲》不仅是贝多芬最有代表性的杰作,也是钢琴音乐史中占有最高峰的经典。 舒曼《交响练习曲》作品13,作于1834年。此曲是舒曼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显露了他不凡的才华。这是他婚前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次实验性极强的创作。此曲音乐元素丰富、旋律悦耳、技术难度高,可说是代表了当时钢琴技巧的最高水平,也是以后许多钢琴家爱不释手的珍品。
190
28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小提琴家薇尔德·弗朗与爱文德·加尔伯格·詹森指挥的丹麦国立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尼尔森、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这是薇尔德·弗朗的第三张个人专辑,延续前两张专辑侧重北欧曲目探索的脚步,这张专辑她将目光移往更重量级的另一位北欧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并以更具现代感的丹麦作曲家尼尔森的《小提琴协奏曲》搭配。虽然两人的曲风常让人觉得一个是在十九世纪、另一个是二十世纪,但其实,柴科夫斯基也只比尼尔森早二十五年诞生,较年轻的尼尔森出生于1865年,前半生其实都是属于十九世纪作曲家。 身为德国小提琴天后慕特钦点的继承人,动用她的慕特基金会让弗朗留在德国求学,并经常私下指点她,弗朗可以说尽得当代名家的真传。她在汉堡高等音乐院的老师是Kolja Blacher,布拉赫本人虽是德国人,但在十五岁后就赴茱莉亚音乐院拜在狄蕾门下,返欧后又到萨尔兹堡拜在Sandor Vegh门下,这让他的小提琴结合了美国-奥地利两派之长,而再加上慕特的指导,弗朗的提琴中可以听到兼容并蓄的特色。而这点尤其在她的柴可夫斯基中能听出来,她弓法的灵动性和落弓的那种豪放力道,以及带着一丝任性的鼻音,特别适合这部协奏曲的惯用语法。而且她在这版柴科夫斯基演奏中,末乐章最后的尾奏前,更是拉起如火般的快速热情,尽扫任何先前对她以二十六岁挑战这部名作是否能够胜任的疑虑。 一直自认音乐基因里对北欧音乐有强烈认同的弗朗,想必在与慕特等德国提琴家接触时,也一再被肯定她这个直觉的正确性,更因此加强了她对自己诠释北欧曲目的自信,弗朗拉奏的尼尔森同样得利于她琴弓运用的那种灵动性和多层次掌握,再加上她非常柔美抒情的琴音,以及对于此曲中很难掌握的旋律歌唱性和断句处理,她的这份尼尔森,来得比前人的录音更为隽永而且深刻。
217
7
罗杰·瓦格纳合唱团《精选辑》
罗杰·瓦格纳合唱团《精选辑》
罗杰·瓦格纳合唱团是美国最优秀合唱团,可以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演唱得非常有特色。 这张精选专辑分为三个部分:福斯特的歌曲、黑人灵歌和世界民谣,像《我的肯塔基故乡》、《噢!苏珊娜》、《故乡的古老民谣》、《美丽的梦中人》、《夏日最后一朵玫瑰》、《家,甜蜜的家》、《丹尼男孩》、《绿袖》等美妙的歌曲尽在其中。 福斯特的歌曲之前听过一些版本,包括著名的罗伯特·肖合唱团的,但最终选择了给人感觉更加丰富的罗杰·瓦格纳合唱团的。就拿《故乡的古老民谣》来说,后者的演唱确实能准确体现一个异乡人的心境,合唱宽广地向远方延展,中间一段男低音独唱,背景伴以合唱的轻声哼鸣,带着沉沉的怀乡之情。还有《美丽的梦中人》,“啊”音引导着梦境,男声合唱与女声哼唱的背景,交替着女声合唱与男声哼唱的背景,一个女声唱出梦中人的醉人歌声…… 黑人灵歌《深深的河流》演唱得非常厚实和宽阔,风格很像是赞美诗,歌中的“河流”指的是约旦河;《有时我感觉自己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和《无人知晓我所经历的痛苦》的独唱声部分别以女中音和次女高音担任,两位独唱者用的不是美声唱法,而是纯粹黑人灵歌式的民族唱法,在合唱中显得鹤立鸡群,尤其前一首歌曲的女中音低沉的演唱,可以用激情澎湃来形容,在歌声响起的那一刻,会让人想到《汤姆叔叔的小屋》。在这张专辑中,黑人灵歌虽然仅有四首,但却是最精彩的部分。
45
23
绝对的声音2020
绝对的声音2020
这张专辑在莎比·欧空灵的嗓音与钢琴琴音中揭开序幕;小提琴大师亚弗·泰勒弗森与老搭档克罗·奥恩的珍贵录音失而复得,二位音乐巨匠再现民谣大师佛斯特心中永远的“金髮珍妮”;汤姆·威兹的《寻找周末夜之心》由史帝夫·史特劳斯诠释,少了一份愁苦,多了一份温暖;《当你还年轻》是挪威歌手伊诺·法拉献给妻子的歌曲,回忆年少的时光;作曲家兼鼓手史诺尔·寇克再展创意,以《心田》探索爵士乐根源;妮基·派洛特以《若是我把心交给你》向传奇“少女歌手”桃乐丝·黛致敬;克利斯·琼斯唱着“醒来吧,醒来吧,亲爱的珂芮”,绝妙的吉他伴奏让人大呼过癮;《迷雾~山本刚2019横滨现场》掀起了发烧友的一阵狂热,清丽淡雅的《小蜻蜓》借着钢琴三重奏化为千言万语;丹麦天后汉娜·鲍儿以灵魂嗓音演唱《为我画张画》,韵味十足;《情不自禁爱上你》由莎比·欧甜美清唱唤醒灵魂最深处的感动;钢琴诗人凯特尔·毕卓斯坦的琴音永远是抚慰人心最好的良药,透过音符抚平伤痛;女歌手绮拉·史科芙失去挚爱之后,借着音乐勇敢面对伤痛唱出《紫色天空》;《阿兰费兹协奏曲》安娜斯塔西亚用小提琴詮释,别有一番风情;乐坛新秀大提琴家珊卓·莉德·哈嘉挑战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音乐中无尽的思念却饱含坚强的意志,彷彿听到潘朵拉留给世人的最后遗产——希望。
7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