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期) 柴科夫斯基的三部室内乐作品

(第61期) 柴科夫斯基的三部室内乐作品

这张唱片是鲍罗丁四重奏团,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三部室内乐作品。鲍罗丁四重奏团是俄罗斯老牌室内乐组合,非常擅长演奏这些俄罗斯风格的作品,他们的诠释风味纯正、技巧娴熟、配合默契,精彩之处比比皆是。 《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1,作于1871年。此曲是俄罗斯作曲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第一部创作,柴科夫斯基当时才31岁,羽翼刚刚丰满,他采用乌克兰民歌主题所作的《如歌的行板》,后来成为他最著名的旋律,连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都感动得潸然泪下。 《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865年。当时柴科夫斯基正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求学,乐曲中引用了两个民谣旋律。 《d小调弦乐六重奏“佛罗伦萨的回忆”》作品70,完成于1890年11月。此曲是柴科夫斯基重游佛罗伦萨之后完成的作品,也是写作歌剧《黑桃皇后》的珍贵纪念品。用来记录他几次在这座名城居住的记忆。乐曲充满了对这个优美城市的怀念之情,堪称绝美的旋律宝库,尤其是第二、三乐章里的抒情段落,仿佛是用流淌的音符唱出了对岁月的无尽怀念。
节目(1)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Love_small_cat

Love_small_cat

小喵陪你听古典 聆听美妙旋律、感受艺术真谛
关注
雷吉纳德·凯尔《单簧管演奏录音辑》
--
这套合辑收录了英国单簧管演奏家雷吉纳德·凯尔(Reginald Kell)1950年代在美国的演奏录音,曲目有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木管小夜曲》,贝多芬《单簧管三重奏》,舒曼《幻想小曲》,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单簧管奏鸣曲》,圣桑《单簧管奏鸣曲》,德彪西《第一狂想曲》,还有欣德密特、巴尔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米尧、佛汉威廉士、拉威尔、柯瑞里、克莱斯勒等作曲家为单簧管创作的乐曲。最后,当然不会忽略被誉为单簧管唱片史上最重要的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录音。凯尔的演奏风格严谨,正统中带有浪漫的色彩,音色相当优美。 雷吉纳德·凯尔(1906-1981)曾经在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求学,1932年以后开始活跃于音乐会的舞台,先后在伦敦爱乐、伦敦交响乐团等乐团担任单簧管首席,一九四八年开始把事业重心移向美国。定居纽约之后,凯尔除了频繁的奏事业(特别热爱演奏室内乐),也开始灌录大量的唱片,并且曾经出版《凯尔吹奏法》和一些练习曲。
凯伦·玛丽·加勒特《美如玫瑰》
12
这张专辑是新世纪钢琴家凯伦·玛丽·加勒特2006年发行的,以其深情且富有诗意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专辑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被列为2007年最佳成人当代录音的“Top Twelve List”之一,并荣获了2007年New Age类别中的“最佳器乐专辑奖”。 专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凯伦·玛丽·加勒特对生活、情感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专辑中的音乐作品通过钢琴演奏展现了细腻的情感表达,其中《Vinot and the Sea Bird》是专辑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被用于一些文学活动的配乐,如“人生路上, 不止步”读书会。这张专辑还包含了一些以玫瑰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如《It's About the Rose in the Vase on the Table》,这些作品通过音乐探索了玫瑰象征意义的多重层面。 这张专辑的音乐风格融合了世界音乐与古典音乐元素,凯伦·玛丽·加勒特探索了一些新颖且令人兴奋的东西,无论你将这种音乐风格称作什么:新世纪音乐、成人当代音乐、轻柔爵士、古典风启发的音乐,或者其他什么……它都很成功,而且非常美妙,尤其是在你想要沉浸在它那怀旧色调的氛围中的静谧时刻。凯伦·玛丽·加勒特在音乐风格、质感、演奏技巧和情感深度方面深入地挖掘,创造出了一种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卡拉丝《比才·卡门》(全剧录音)
13
这张专辑是卡拉丝等几位歌唱家与勒内·杜克洛合唱团、让·佩尼奥少年合唱团、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演唱比才的经典歌剧《卡门》。卡拉丝一生中从未在舞台上饰演过卡门,所以这套唱片是她对卡门诠释观点的唯一记录。她的厉害之处在于只要她一登场,戏剧张力立刻呈现,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唱的个性太过强有力,不够细腻。卡拉丝的崇拜者当然不会错过这套唱片。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罗比·拉卡托斯《时光流逝》
这是罗比·拉卡托斯与他的合奏组发行的第三张专辑。名为《As Time Goes By》,实际上是专辑中第三曲的曲名,来自电影《卡萨布兰卡》,他下垂的啤酒肚与肥胖的脸并不是那么吸引人。如非识宝,一般人绝对不会从CD货架上将它抽出。听其它乐曲,也是出自著名影片或音乐剧等。如《教父》、《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美国往事》、《第三个男人》、《两人同路》等。演绎手法自然是潇洒自如,甚至放诞不羁。 他们演奏人们最熟悉的《教父》中的“爱情主题”,完全不按牌理出牌,可仍有无法抗拒的魅力。最有意思的是,初听我还以为,碟中最不“出格”的乐曲可能是那首出自《库班的哥萨克人》中的《红莓花儿开》。开始的钢琴、小提琴那样柔情密意,旋律与和声搓揉出的俄罗斯味十分浓烈。但后来,小号和弹拨乐立即将乐曲爵士化,可见积习难改。值得一提的是,专辑的最后一首《Spirited Away - The Name of Life》,取材自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千与千寻》。这支乐队表演时的“神态”也是别具一格,异常投入。 灵活与即兴性是拉卡托斯演奏最大的特点。比如他在此碟中演奏的根据电影《卡萨布兰卡》和《教父》等电影主题曲的改编曲,听起来就和以前听到的许多常规版本完全不同,轻盈时带着质朴和自由的乡土气息,忧伤时则将吉普赛人颠沛流离的感伤表现无疑,一派小酒馆中的苦艾味道。在技巧方面,拉卡托斯的演奏更是令人瞠目,在俄罗斯民谣改编曲《黑眼睛》中,他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以独奏小提琴来摹拟吉他的弹奏与乐队中的吉他相呼应。为了制造出吉他拨、轮、弹、挑的发声效果,拉卡托斯左右开弓。更有甚者,当他左手在进行着快速的、难度极高的拨弦时,右手又在用食指和中指摹拟吉他做出轻巧的轮指弹奏。很难令人相信这奇妙的声响竟然是从小提琴这一件乐器上奏出的。
18
18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双钢琴协奏曲》
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双钢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收录莫扎特的两部作品,获得《企鹅唱片》三星戴花的最高评价。 一、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演奏中,吉列尔斯干净利落的处理方式、烈火一样的热情,在其他人演奏莫扎特的时候,是很难听到的。当然,指挥大师伯姆的强大力量没有使他的乐团处在下风,如同太极一般以柔克刚,以慢打快,使得这个录音成为了经典; 二、吉列尔斯携女儿埃琳娜·吉列尔斯,与伯姆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双钢琴协奏曲》。吉列尔斯父女携手演奏,配合得相当默契,充分展示了莫扎特作品的魅力,另外指挥大师伯姆对于莫扎特作品驾轻就熟的驾驭能力,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甜美、清纯的音色相融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使这部《双钢琴协奏曲》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K.595,完成于1791年。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是作曲家留给世人的最后的心声。从听觉感官出发,此曲流畅悦耳、歌唱自如;从理性思维出发,此曲有着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巧。《降B大调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就是作曲家直面死亡的最后心声,第一乐章似是在诉说往事,有悲有喜,但波澜不惊,娓娓道来。第二乐章一切归于平静,优美而不沉溺,是对人生与死亡的最后思索,没有了无奈,没有了惆怅,只是坦然面对。第三乐章是对人生的最后回眸,与死亡渐行渐近的莫扎特,面对死亡时已不再挣扎,所有苦难最终得到了安息的宿愿,平衡美在此作品中达到极致。 《降E大调双钢琴协奏曲》K.365,作于1779年初。
18
6
德沃夏克、沃尔顿《大提琴协奏曲》
德沃夏克、沃尔顿《大提琴协奏曲》
这张专辑是俄裔美国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与明希指挥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德沃夏克、沃尔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专辑由金牌录音师Lewis Layton录制,是无与伦比的大提琴HiFi杰作,美国TAS榜100张最佳古典CD榜上名版,香港《CD圣经》推荐:音色最醇厚的大提琴协奏曲录音,Piatigorsky录音已是他的晚年时间,其演奏与早期Columbia/Ormandy不可同日而语,但我们依然可以听到大师的独特气质,优美连绵的发音,录音是大提琴稍微趋前,CD版Hall Effest(堂音)比原版失色,但独奏乐器音色厚度依然有尚佳的可听性,中意大提琴的发烧友必买。 专辑收录两部音乐史上最优美的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和沃尔顿《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向来以低沉迷人的音色为发烧友所喜爱。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优美迷人、色调温暖,向来是大提琴曲中试金石之作。录音中皮亚蒂戈尔斯基以其诠释浪漫派作品的深厚功力,将大提琴丰润迷人的音色发挥到极至,被认为是作品与演奏的天合之作。 沃尔顿的协奏曲原本就是写来献给皮亚蒂戈尔斯基的,本专辑收录的也是皮亚蒂戈尔斯基与明希在1957年的首演录音,原汁原味,可谓珍贵绝伦。它似乎生来就是用于考验音响素质的,音场十分惊人。明希的精彩指挥精确而直接,乐曲纯净透明,丰沛的音色听起来极富趣味,并且带着波希米亚民族乡土的诗情。如此黄金搭配再由Lewis Layton操刀录音,再次证明Living Stereo的制作水平已臻登峰造极之境,果然是名不虚传的美国TAS榜100张最佳古典CD上榜唱片。
20
6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度·鲁普》
这张专辑收录了拉度·鲁普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格里格的钢琴作品。 鲁普1971年录制的舒伯特奏鸣曲D.784把我们带到他所开创的一个新领域。在这部奏鸣曲录音里,除呈现作品本身外,我们可以察觉出一种正在消失中的特有俄罗斯学派作风。这种风格明显地表现在第一乐章的响亮极强奏,及最后一个乐章的处理当中。尤其最后一个乐章说明了鲁普是何以能赢得范·克莱本大赛首奖。不只是在高速弹奏时能保有像水晶般明晰的触键,而且在最后的可畏八度音中,显得特别大胆而光采,即便当今知名钢琴家在此都刻意略去部分音符,以免弹奏时会影响速度。1971年鲁普就充分显示他在弹奏八度时的超技,事实上,这个特点也表现在演奏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舒曼《幽默曲》和巴托克《钢琴奏鸣曲》。虽然如此,他又不是那种急于演奏某些曲子,如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以自我炫耀的那种钢琴家。 在前述奏鸣曲录制十年后录制的《乐兴之时》D.780,可引领人们到鲁普诠释舒伯特作品的中心概念.你可以发现他表现这六首作品时所深深沉浸的忧郁、晦暗气氛,可以听到人类心灵的孤寂(如第二号的第二主题)、徒劳的挣扎(第一号中段)、高度的歌唱性,又常常语带哀愁与压抑,这些使得这部作品可被称为钢琴作品中的《冬之旅》。
28
33
阿劳《肖邦作品辑》
阿劳《肖邦作品辑》
这套7CD合辑是钢琴大师阿劳演奏肖邦的大部分钢琴作品,包括前奏曲、即兴曲、圆舞曲、叙事曲、谐谑曲、船歌、幻想曲、夜曲和两部协奏曲,担任协奏的是以色列指挥家以利亚胡·殷巴尔与伦敦爱乐乐团,可惜的是波兰舞曲只有一首《幻想波罗乃兹舞曲》。 克劳迪奥·阿劳(Claudio Arrau,1903-1991),智利钢琴家。自幼有神童之称,曾到柏林求学,后定居纽约,持续其国际钢琴大师的演出生涯,誉满全球,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阿劳的演奏曲目范围十分广泛,从巴洛克到二十世纪的作品均有独到的建树,纯正严谨的古典风格与深刻的感情结合完美,并通过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辉煌的演奏技巧展现作曲家的音乐构思。 阿劳的演奏富于个性,而又充满感情,技术上无与伦比。据说他为人温和、儒雅,这从他的演奏中就可以感受到。阿劳的琴声与众不同,他的音色丰富、厚实,如同陈年佳酿的葡萄酒。对于这点,有人认为阿劳的琴声听起来含混、粗重,也有人喜欢这种较“圆”的声音,认为听起来像管风琴,还有人说阿劳的手就像是在松软的琴键上翻耕。早年的阿劳享有“炫技大师”的称号,但中年以后,他演奏的速度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深思熟虑。许多评论家认为在他最亲近的母亲去世之后,阿劳的整个风格变得内省而有节制,少了许多即兴成分。阿劳认为艺术是神圣的、神秘的、灵性的东西。艺术不是单纯的娱乐或者心理治疗,而是严肃的生活方式。听阿劳弹琴,会觉得自己置身在他那沉思凝重的心灵里,世界不再那么喧闹、那么乱糟糟。阿劳在台上全神贯注,犹如一个禅宗的法师,犹如一个弓箭手,弓、箭、靶的三点连成一体。阿劳是一位高尚的音乐建筑师,一个个恢宏庄重的构思为他永远敬仰和热爱的音乐服务。
30
87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奈奥苏菲《1956-1965大提琴录音》
这套合辑收录了扎拉·奈奥苏菲1956年-1965年在柏林的演奏录音,包括德沃夏克、舒曼、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等的大提琴作品。 扎拉·奈奥苏菲(Zara Nelsova,1918-2002)美籍加拿大大提琴家。扎拉·奈奥苏菲出生于加拿大马尼托巴的温尼伯,父母皆为犹太裔俄罗斯血统,五岁时即在温尼伯进行了首次演出。奈奥苏菲最终随整个家庭移居英国伦敦,在伦敦大提琴学校师从校长赫伯特·瓦伦学习大提琴。经约翰·巴比罗利试听之后,奈奥苏菲被介绍给了帕布罗·卡萨尔斯,她从卡萨尔斯那里学到了额外的课程。1932年,年仅13岁的奈奥苏菲在伦敦举办了首场独奏音乐会,并且作为一名独奏演员和英国指挥家马尔科姆·萨金特麾下的伦敦交响乐团同台演出。二战期间,奈奥苏菲是多伦多交响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1942年在纽约市政厅举办了美国首场独奏音乐会。1942至1944年间,奈奥苏菲为“Conservatory String Quartet”的大提琴手。 1949年奈奥苏菲搬到了伦敦,在那里经塞缪尔·巴伯、保罗·欣德米特、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以及欧内斯特·布洛赫等著名作曲家的指点,接触到了英国新音乐作品。1969的逍遥音乐节上,奈奥苏菲首演了英国作曲家休·伍德的《大提琴协奏曲》。1955年,奈奥苏菲成为美国公民,在包括波士顿、温尼伯、蒙特利尔以及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许多主要管弦乐团里担任独奏演员。奈奥苏菲还曾广泛巡演,1966年作为首位北美大提琴家在前苏联演出。在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还鲜为人知的情况下,早在杰奎琳·杜普蕾出现之前,奈奥苏菲即通过在音乐会及独奏音乐会上,以钢琴还原作品管弦乐部分的手法,来演绎、促进、提升了这首名曲的知名度。1966至1973年间,奈奥苏菲的丈夫是美国钢琴家格兰特·乔哈内森(Grant Johannesen),两人经常一同演出与录音。奈奥苏菲凝重内省的布洛赫《所罗门》(Schelomo)以及巴伯的《大提琴协奏曲》唱片,均为在作曲家的亲自指挥下录制。 奈奥苏菲的演奏用琴为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家族里的1726年“Marquis de Corberon”。1962至2002年间,奈奥苏菲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教学直至去世。1978年,格哈德·塞缪尔为扎拉·奈奥苏菲创作了独奏大提琴曲《In Memoriam DQ》,作品于1980年1月7日首演。
22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