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多多听歌会
18

曲多多听歌会

你想要的歌,曲多多全都有。我们会在节目中跟大家分享很多好音乐,尤其是为了视频制作者们,推荐一些适用于广告片、宣传片、影视综艺、短视频等场景的好音乐。
节目(5)
批量下载
加载更多
主播信息
曲多多版权音乐

曲多多版权音乐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曲多多版权音乐
关注
曲多多听歌会
18
你想要的歌,曲多多全都有。我们会在节目中跟大家分享很多好音乐,尤其是为了视频制作者们,推荐一些适用于广告片、宣传片、影视综艺、短视频等场景的好音乐。
唯美古风 | 一曲倾尽故人心
--
音有锦瑟诉流年。 月是人间散客,亦是人间清乐; 不羡人间烟火色,只愿同君朝与暮
国风电子 | 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
--
清新、悠扬、欢快,又韵味十足的BGM。电音和中国风元素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下融入新潮的电子节拍。国风电子,让世界听懂中华之美。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舒伯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对艾森巴赫来说,海顿或米凯兰杰利、李赫特风格,以其乐念和声响的大胆而讨人喜爱。他不讳言他认为奏鸣曲是真正的钢琴音乐:身为奥地利─波西米亚钢琴学派的先驱,其论点和音色是大胆创新的,其复式协奏曲风格的对话是动态而攻击的。按比例缩小的花拳绣腿并非他的风格,他偏好清晰光明额外的踏瓣,和纯净弹跃的十六分音符,赤裸裸的但有助于气氛的回响,演奏呈示部但不重复第二次。他钟爱海顿创意的光辉灿烂将《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转换成为,由崩毁的音符组成的狂暴酒宴、钻石精刻般的断奏和骑士风范般的圆滑线,以它们独特的、嬉游的管弦乐喧嚣地威胁着。在柔板中,他展现为莎士比亚悲剧性所破坏的豪华宏伟表情和狂喜随想曲;在休止和寂静的张力中,他呈现预言的语法规则。 当其它只看出悠闲的部分,艾森巴赫发掘莫扎特的严肃性,其演奏对时机的掌握分秒不差,并且能够做出绵延、优雅的歌唱,其语法如雕刻般明朗,其诗意和灿烂点缀以纯真但也带着都会生活的复杂度。《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那怡人的法国号主题、那总奏和装饰乐段,终曲中,那狂喜的如纸风车般旋转的下行音阶、那自制的对比、那渴切的休止和渐柔渐缓,这些动态、振奋的演奏,展现绝对完美的诠释典范。同样地,《降B大调柔板》那痛苦的、持续的如歌曲调后半段是直截地,并没有最早印行的原谱中那些交替的装饰音。“我发现自己支持这样的理论:莫扎特那些巧工和装饰仅是为了覆盖那些长音之间的距离,他那个时代的钢琴实在没办法充分支撑这些长音。换言之,装饰音对他来说是实作层面的需求,它们并没有任何旋律上的目的,以现代钢琴的声音力度和持久度来看,将任何东西加入莫扎特的旋律线显然是多余的。” 莫扎特为钢琴创作的十二段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的那沉思的第十一段变奏,在情感上是如此的大异其趣于大众眼中的那位微笑萨尔兹堡天才;而贝多芬的广板,显示艾森巴赫对于这位巨人的悲伤面式多么地了解,这些令艾森巴赫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舒伯特诠释者,其“绵长的连奏”的能力为亨泽所钦佩。在《A大调奏鸣曲》中,他拒绝跟随既定的传统,决定要使其现代化以追随施纳贝尔的号召:“重新检视钢琴奏鸣曲,并发掘它们强烈的戏剧成分、冲突对立和慑人的故事性,在这里面的每个音符都有其心理上的目的。”
149
2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叶甫格尼·基辛》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叶甫格尼·基辛》
这张专辑收录了叶甫格尼·基辛的演奏录音,包括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 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或是《西班牙狂想曲》中,基辛展现出骇人的演奏技巧。他会从整体来考虑一首作品。以《西班牙狂想曲》为例,他利用节奏赋予作品该有的张力以及灿烂明亮的气氛,并顾及乐曲该有的深度与自发性。《匈牙利狂想曲》也是一样。这是一首规模有如交响乐的作品,融合了抒情与感官刺激的成份,而基辛同样出自本能的传达出乐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 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曲,如:《鳟鱼》、《水上吟》与《纺车旁的葛丽卿》经常出现在基辛1990年代初期的音乐会曲目上。在这些作品中,基辛偏向李斯特以钢琴重新塑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方式来诠释,因此听者不会有任何“失去歌声”感觉。基辛的分句清晰到如同在说话,如歌的旋律线条有如想象中的歌手般会呼吸、吟唱。基辛成功的掌握住这些作品的精髓,如:《鳟鱼》中灵敏活跃的鳟鱼,或是《纺车旁的葛丽卿》中孤独忧愁的葛丽卿。 由于基辛的演奏技巧足以应付任何的高难度的要求,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协奏曲是他经常在音乐会中演出的曲目(特别是二、三号),而他也能在激昂的乐团声中,表现出所谓的“革命”精神。基辛经常从“焦躁不安的兴奋”这个角度来诠释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乐曲中充斥着狂野、粗暴的节奏与和弦,和以前习惯上的钢琴协奏曲完全不同。这种特色也经常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出现。阿巴多与柏林爱乐乐团是基辛非常理想的搭档,在他们于1993年录制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中,基辛以冷静的态度来掌握整部作品。他的发音清晰而且有逻辑,有说服力的分句语法让音乐避免流于模糊不明。
183
2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这张专辑收录了拜伦·坚尼斯的演奏录音,包括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伯特、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 拜伦·坚尼斯(Byron Janis,1928-)美国钢琴家。坚尼斯追求音色与表情,擅长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 坚尼斯曲目跨及十九到二十世纪初: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和李斯特协奏曲,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奏鸣曲、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但他还是对肖邦有着特殊的偏爱。除音乐本身外,坚尼斯本身的气质恐怕比音乐本身更能表达“肖邦”的特性。如同哈洛德·勋伯格所描述:“在舞台上,坚尼斯瘦长、几乎弱不禁风的样子,几乎马上唤起台下女性观众的母性怜爱本能,就像肖邦本人再现一样。等到他弹完一首《夜曲》 ,半数观众都猜想会有位乔治·桑从后台走出来,搀扶着他前往地中海静养。” 坚尼斯形容他和肖邦的关系为“灵魂交感”。坚尼斯阐述道:“肖邦对他的弟子说过许多次‘用你的灵魂去弹奏。’如果你想创造真正伟大的音乐,就必需得这么做。如同现实生活,你付出愈多,得到的回馈也愈多。有人害怕无保留的付出,但是对我来说,只有全心付出才能唤起最高的美感和表现这个世界的神秘。让灵魂充分歌唱是妙不可言的经验。如果技巧真能和自己想象力结合,然后呢,神奇的事就会发生。你可以称它为交感、出神入化、浑然物外……随便你。反正它就是‘音乐’,不再是钢琴、也不再是音乐家:此时音乐的境界早已超越这一切。” 坚尼斯相信他“确实和肖邦有些奇妙的因缘,最早是1955年在诺昂特巧遇阿萝蕾·桑(Aurore Lauth Sand) ,也就是乔治·桑的孙女。接着是他发现了四份肖邦从未发表过的手稿,然后又在法国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演出肖邦这个角色。”如同霍洛维兹一样,坚尼斯的特点在于优美的歌唱性。如同坚尼斯告诉学生:“你不是钢琴家,而是位歌唱家。当然你学的是这种乐器,但你其实是同时扮演歌唱家和伴奏两个角色。有很多年轻学生觉得怯于去‘唱 ’ 。以前肖邦就建议他的学生,常去听伟大声乐家演唱,你就知道怎么弹钢琴。”
10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