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叶子

00:00
08:53
主播信息
Traveler

Traveler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Traveler
关注
向日葵物语
--
向日葵的明朗橘黄色是我梦寐追求的色彩,想被这份暖色温柔拥抱。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奇科利尼《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
奇科利尼《德彪西·钢琴作品全集》
这套专辑是钢琴家奇科利尼和几位歌唱家携手,与马蒂农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合作,演奏德彪西的钢琴作品、幻想曲和艺术歌曲。阿尔多·奇科利尼(Aldo Ciccolini,1925-)法籍意大利钢琴家,擅长演奏法国作曲家的作品。 德彪西是法国著名作曲家,也是在提及法国印象乐派时,最容易被人们想起的一位重要代表性人物。然而,德彪西自己并不认同用“印象主义”来定义自己的作品。德彪西为钢琴所谱写的独创性作品,其重要性更是无可置疑的。他的钢琴作品对演奏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德彪西放弃了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家热衷表现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社会题材。在他的钢琴音乐中、既没有古典主义音乐的哲理性思考和贝多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没有浪漫主义音乐的个人激情表达和冥思苦想。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色彩气氛。抑制浪漫主义的感情宣泄,追求静穆、暗示的表达方式,避免艺术形象和内容的清晰,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彩变化引起人们各种联想。他说:“音乐是为无法表现的东西而设的,我希望他仿佛从朦胧中来又从朦胧中去。”这已成为他音乐表现的主要特征。我们在德彪西的诸多标题钢琴作品中,就能感觉到他的追求和艺术情感。如《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沉没的教堂》、《透过树间的钟声》等,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嗅觉所捕捉到的对自然现象的感受和印象。
--
75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德彪西、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
这张专辑是大提琴家让-吉恩·凯拉斯与钢琴家亚历山大·萨洛合作,演奏德彪西、普朗克的大提琴与钢琴合奏作品。包括:德彪西《第一大提琴奏鸣曲》、《甚慢板圆舞曲》、《谐谑曲》、《间奏曲》;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d小调小品》、《小夜曲》、《法兰西组曲》。 德彪西《d小调第一大提琴奏鸣曲》作于1915年。这是他与身体的病魔和精神的苦恼斗争中,完成的独特而新颖的奏鸣曲,此曲燃烧着巨人般强烈的求生意志与澎湃的热忱,表现出独特的奋斗精神。有人说这部作品受到舒曼的直接影响,但在此曲中所欲表现的灵性则是更加直接地流露,具有简洁纯净的美感,与鲜明的色彩对比。此曲使两个世纪以来,彷徨停滞的法国器乐传统以新的姿态与生命复活起来,同时它也成为二十世纪大提琴文献中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德彪西《甚慢板圆舞曲》作于1910年,是他晚年创作的作品。德彪西的音乐常常像加了一层弱音效果,沙龙小品般的《甚慢板圆舞曲》不仅表现了沙龙里空虚如泡影一样的迷离气氛,更是添上了一层忧郁阴暗的色彩。 普朗克《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43,此曲是古典与二十世纪创作技法的结合,运用二十世纪新的和声手法与传统的创作方式,将大提琴演奏技巧发挥地淋漓尽致,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普朗克《法兰西组曲》作于1944年,源于对故乡法兰西普罗旺斯的美好童年回忆。
13
19
佩勒穆泰《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辑》
佩勒穆泰《拉威尔·钢琴独奏作品辑》
这张专辑收录了钢琴家佩勒穆泰演奏的拉威尔钢琴作品,1973年7-8月在伯明翰录制。 弗拉多·佩勒穆泰(Vlado Perlemuter,1904-2002)法籍波兰裔钢琴家,生于立陶宛的Kovno,三岁时的一次事故使他左眼失明,随家人迁居巴黎。8岁时跟担任合唱指挥的父亲学习钢琴。后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师从莫斯科夫斯基和大名鼎鼎的柯尔托,前者在弹奏技术上给他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后者在音乐分句、速度和发音的深度上给他很大的影响。佩勒穆泰15岁毕业后,在作曲家福雷面前演奏其创作的《主题和变奏》而成名。1919年在日内外首次公开演出。1925年,他遇到印象派大师拉威尔,并从其悉心研习钢琴作品,后来称为拉威尔音乐最权威的诠释者之一。二战时期,作为波兰裔的犹太人,佩勒穆泰为躲避迫害,逃往瑞典。1951年佩勒穆泰重返巴黎音乐学院任教,1977年退休,并作为私人教师,教授钢琴直至96岁。他还是众多钢琴比赛的组织者或评委,培养出不少年轻钢琴家。 佩勒穆泰1925-1927年演奏拉威尔的全部钢琴作品,并且每首曲子都弹给拉威尔听,听取作曲家的意见,从而克服了他过去处理这些作品的简单化倾向,大大增强了对乐曲的理解,特别是某些作品的乐队色彩。例如:《夜之幽灵》这首乐曲,拉威尔要求演奏者有鲜明的乐队色彩层次,并通过控制不同段落的音色以获得复调的效果。后来他与儒尔当·摩朗热收集整理了拉威尔对其钢琴作品的要求,合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拉威尔论拉威尔》。
--
25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王羽佳、陈锐《拉威尔·管弦乐作品全集》
2014年,苏黎士音乐厅管弦乐团任命二十八岁的法国指挥家布兰吉耶为音乐总监与首席指挥。这套合辑是布兰吉耶与乐团合作的首套唱片,曲目包括拉威尔所有的管弦乐作品,以及由王羽佳担任独奏的《左手钢琴协奏曲》与《G大调钢琴协奏曲》、由陈锐担任独奏的《吉普赛人》。专辑录制于以出色声学效果闻名的苏黎士音乐厅,除了钢琴协奏曲、《吉普赛人》与《珍妮的扇子》中的信号曲,所有的录音都是音乐会实况录音。乐评人形容布兰吉耶与拉威尔“就像是手与手套”,他以拉威尔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展现出自己在声音色彩上的天生敏锐度。 虽然德彪西与拉威尔这两名法国作曲家突破独霸欧洲乐坛已久的德奥系统浪漫派音乐,后人也常以“印象派”来形容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但是,这两个人的乐风其实完全不一样。拉威尔的音乐非常着重细节变化,再加上他以身上的巴斯克血统为荣,所以音乐里常常可以听到西班牙的影子。而到了晚期,拉威尔因为美国黑人爵士乐等其他音乐元素的影响,作品风格已经明显脱离印象派,以客观规律的乐句结构、勇往直前的节奏性质、以及与十八世纪音乐风格相似的明晰情绪,取代了印象派特有的朦胧、飘忽的气氛、及主观自由的曲式。
--
50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