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来源于哪里?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00:00
00:58
主播信息
树辉心理驿站

树辉心理驿站

树辉心理-陪你找到真实的自己
关注
树辉谈情感
40
树辉,实战派心理咨询师,从不一样的视角带你解读最有温度的情感。欢迎关注、点赞哦。 (VX公众号【树辉心理驿站】,VX:qingyua2017)
树辉亲子说
41
树辉,实战派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揭秘亲子关系里的真相。 (VX公众号【树辉心理驿站】,VX:qingyua2017)
心理咨询师在线
--
树辉,实战派心理咨询师,和你一起体验既有用、又有趣、又好玩的心理学。欢迎关注、点赞哦。(VX公众号【树辉心理驿站】,VX:qingyua2017)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攻击性心理根源

# 破坏性行为特征

# 成年后心理症状

# 抑郁症情绪表达

# 象征性心理语言

# 变形爱本质

# 坏客体亲子关系

# 坏自体心理体验

# 婴儿期情感缺失

# 自我攻击行为模式

# 爱的能力丧失

# 母亲负面反馈

# 自欺心理防御

# 母婴攻击冲突

# 变形爱心理机制

攻击性与破坏性的区别在于心理动因的差异。攻击性行为(如毁物、骂人)可能带有“变形爱本质”,即通过极端方式表达情感联结,但破坏性行为已脱离“爱的底色”,表现为纯粹伤害。成年后出现的心理症状(如成年后歇斯底里症、抑郁症情绪表达)常被视为“象征性心理语言”,反映早期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婴儿期创伤与“坏客体亲子关系”是核心诱因。当母亲负面反馈(如冷漠、否定)使婴儿形成“坏自体心理体验”,孩子会陷入“自欺心理防御”,认为自身不值得被爱。这种“爱的能力丧失”导致成年后无法建立健康情感联结,转而通过攻击自己或母婴攻击冲突释放压抑情绪。
“变形爱心理机制”揭示了极端行为的情感逻辑。例如,试图“毁掉自己和妈妈”的行为本质是扭曲的依恋表达,但因不符合社会对爱的普遍认知而被视为病态。此类行为根源可追溯至婴儿期情感缺失,即母婴互动中未能获得安全的情感回应,最终形成自我攻击行为模式与心理代偿机制。

展开
大家都在听
12本书教你成为职场精英
12本书教你成为职场精英
试想,如果职场精英怎么思考,你就怎么思考;职场精英怎么决策,你就怎么决策;职场精英怎么行动,你就怎么行动……那么,你的结果,肯定也就跟职场精英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么,你就是职场精英……这也是我们策划出品这堂课的缘起和初心。 这次,我们精选了12本跟职业规划、个人成长相关的书籍,涵盖了个人成长的五个方面,分别是目标管理、深度思考、情绪管理、自控力、高效迭代。 目标管理是让你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就是一本比较适合的书。米歇尔奥巴马是如何从黑人女孩到哈佛才女,最后又成了第一夫人的,她的故事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深度思考是教你学会思考,不要浅尝辄止,消除认知偏见。《深度思维》《我们如何思维》以及《论证是一门学问》这三本书,就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关于思维的知识和方法。 情绪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情绪管理就是教你提高情商,消除情绪带来的副作用。《情绪的重建》《内心的重建》就是教你和负面情绪说再见的。 自控力是优秀的人拥有的能力,你也可以拥有,只要你掌握了方法。两本《反本能》以及《极简的力量》可以教你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高效迭代讲的是个人成长的方法论,教你不断升级个人的操作系统,这方面的书籍很多,我们选了《高效迭代》《个体赋能》《硬功夫》三本,都是非常有干货又很落地的书籍。
88
12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