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第二节 古典音乐极简史(中):浪漫派音乐和民族乐派音乐(主讲人:刘雪枫)

00:00
20:12
主播信息
大师小课

大师小课

2小时听懂一门通识课
关注
文案天后的创意培养课
14
创意,让你不可取代
好听又好懂的古典音乐课
149
10万古典音乐唱片精选,40年古典音乐鉴赏浓缩 刘雪枫: 古典音乐传教士 音乐评论家 文化学者 迅速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欣赏、享受、谈论、使用古典音乐的快速入门 西方历史发展线索 1000多年的历史与时代孕育出的天才与大师 建立古典音乐的逻辑模式 了解作品与现场演奏的魅力,实现音乐品位的自我进化 课程单 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最崇高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上):巴洛克与古典时期 第二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中):浪漫派和民族乐派 第三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下):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 第四节 古典音乐体裁(上):交响曲、协奏曲和管弦乐 第五节 古典音乐体裁(中):室内乐和钢琴曲 第六节 古典音乐体裁(下):歌剧和其他声乐作品 第七节 交响乐队的管弦乐器 第八节 交响乐队的打击乐器与键盘乐器 第九节 有趣又好懂的乐理小知识 第十节 音乐厅及歌剧院礼仪深普及
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巨匠
87
中国新生代文学领军人物,备受莫言好评,连续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小说鉴赏课的著名青年作家——张悦然,首度在音频平台发声,带我们认识同时代的文学巨匠:村上春树、罗贝托·波拉尼奥、伊恩·麦克尤恩、爱丽丝·门罗、珍妮弗·伊根,更有止庵、史航、午歌、苑子文、苑子豪献声朗读,听作家解读作家,听懂他们,就听懂了时代。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古典音乐极简史(中):浪漫派音乐和民族乐派音乐



今天的分量比较重,内容涉及音乐史上最繁荣高产的浪漫派音乐和民族乐派音乐。

▋ 浪漫派音乐

浪漫派音乐是随着欧洲文化的浪漫主义运动开始的,它首先起源于18世纪末的艺术和文学的浪漫派,随后便波及到了音乐领域。浪漫派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文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们在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同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都体现在自己的主观认知和主观反应上。艺术的表现形式比以前有了全新变化,手段更加丰富,技术方面的极限一再被打破,从而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派的思潮与风格不仅全面形成,而且成为文化的主流,蓬勃发展,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

说到音乐的浪漫派,第一个要提到的还是贝多芬,他的音乐影响了整个十九世纪,他音乐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力量,成为浪漫派音乐的先驱,而且他本身又是古典主义音乐的终结者,有一种划分是把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作为分水岭,也就是说,从这部交响曲开始,贝多芬的音乐就已经具备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了。到了《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的时候,表现爱情和青春这些属于浪漫主义拿手好戏的内容已经非常成熟。

贝多芬

浪漫派音乐的内容涉及到更广泛的题材,特别是文学与美术题材,这方面的一个显著成就,便是“标题音乐”的兴起。那么在音乐的表现手段也就是形式方面,也突破了古典主义音乐刚刚形成的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自由性越来越扩大,不仅是音符与和声,乐器的革新也越来越为音乐表现力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浪漫派音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乐章的器乐曲日益繁多,主要表现在小品的创作上,比如以钢琴独奏为主的即兴曲、夜曲以及各种舞曲,像玛祖卡、波兰舞曲、进行曲等。除了钢琴小品独占鳌头之外,小提琴小品也越来越受到听众的欢迎,由交响乐队演奏的“音乐会序曲”、交响组曲、交响幻想曲也都越来越多地被文学内容所充实。

浪漫派音乐在声乐领域的成就是大量的艺术歌曲开始涌现,而且还诞生了把多首声乐小品按照一定的情节串联起来形成套曲,比如贝多芬的《至远方的爱人》、舒伯特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以及舒曼的《诗人之恋》和《女人的生活与爱情》等。

舒伯特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不仅为很多诗人的诗歌谱写了大量艺术歌曲,把音乐与诗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还谱写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的生命虽然短暂,而且生性怯懦,多愁善感,但是在他的音乐里却能感受到乐观向上、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音乐是他的信仰,是他与这个世界沟通交流的媒介,他生命之花的绽放,就是留下浪漫派音乐最璀璨最绚丽的花火光照人间。

最纯粹的浪漫派作曲家在德国是舒曼,深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在交响曲、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他还写有四部交响曲和三首协奏曲,直接影响了年轻的勃拉姆斯,使得后者成为浪漫主义传统的传承者。有着“浪漫主义钢琴诗人”美誉的肖邦,虽然是法国人的后裔,但是出生在波兰,而且终其一生视波兰为他的祖国,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欧洲十九世纪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和莫扎特、贝多芬的影响,在钢琴音乐的创作方面具有开创和臻于化境之功。这里给大家推荐一首肖邦创作的“前奏曲”,它有一个标题,叫“雨滴”,是一首“如歌的行板”。

乐曲的伴奏声部生动地模仿了单调的雨滴声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肖邦创作这首曲子的时候正是天色晦暗、阴雨连绵的季节,身患肺病的肖邦蛰居在寒冷潮湿的修道院里,在肖邦的幻觉中,亡灵始终在缠绕着他,死神不断来叩响他的大门,这种意象,居然被他非常传神地写入这么美的音乐当中,令人不由毛骨悚然。

浪漫派音乐当然少不了歌剧和大型交响乐作品,比如以瓦格纳和威尔第为代表的歌剧作品,以柏辽兹和李斯特为代表的标题交响乐等。在浪漫派音乐的晚期,还有两位特别重要的作曲家,一个是马勒,一个是理查·施特劳斯,他们都是把浪漫派交响音乐发展到极致的伟大作曲家。

▋ 民族乐派

几乎与浪漫派音乐同步,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史还有一个所谓的“民族乐派”的概念,这个概念似乎与反抗、独立、自由、解放等政治概念分不开了。我们津津乐道的“民族乐派”并不仅仅是通常理解的俄罗斯以及东欧、北欧国家,其实除了德奥之外,南方的西班牙和意大利、西方的法国和英国等,都在德奥的主流音乐之外,发现或者复兴或者重振自己民族的音乐,从而诞生出一大批从十九世纪上半叶一直活跃到二十世纪初的或多或少都与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文化运动联系紧密的音乐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政治上都比较激进,不激进的也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对本国的资产阶级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给予一定程度的同情与支持。

 “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艺术上主张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新”音乐。他们经常采用本国民间音乐素材去表现具有爱国主义内容的英雄主题,借以激发本国人民反抗封建和外族统治。

格林卡

在俄罗斯,积极倡导和催化民族主义音乐发生巨大变化的人物是格林卡,他可以称作“俄罗斯音乐之父”,他的《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被认为是俄罗斯第一首交响乐作品。在他的领导和影响下,巴拉基列夫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柯夫、居伊一起组成了“强力五人团”,他们不仅制定了民族音乐复兴纲领,还身体力行参与创作实践。这个期间诞生了俄罗斯民族歌剧,代表作有格林卡的《为沙皇献身》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杜诺夫》、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沙皇的新娘》以及鲍罗丁的《伊戈尔大公》,柴科夫斯基虽然没有加入“强力五人团”,但是他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和《马捷帕》也被看作是俄罗斯民族歌剧的杰作。

俄罗斯民族乐派一直延续到拉赫玛尼诺夫,尽管他的音乐风格更接近晚期浪漫主义,他1917年十月革命后离开祖国再也没有回来,但是他后来的音乐风格不仅保持了他去国之前的精神格调,而且还散发着强烈的渴望与怀旧情绪,可以这么说,柴科夫斯基之后,他是最俄罗斯的,肖邦之后,他是最情动深处多愁善感的。拉赫玛尼诺夫的代表作是《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也是他克服了《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后的心理障碍,重新获得创作信心的作品。

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它的民族主义音乐的基础,是由斯梅塔纳奠定的,他的音乐直接并深深地影响了德沃夏克、马尔蒂努和雅纳切克等后来的作曲家。斯梅塔纳堪称捷克“民族歌剧之父”,他根据捷克的史诗和传说,创作了八部歌剧,至今仍是布拉格民族剧院的保留剧目。斯梅塔纳还写有多首交响诗作品,其中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是捷克民族交响乐作品的巅峰之作,其中包含着捷克的历史、人文精神和山川森林景色。

德沃夏克

捷克作曲家里最有国际影响力的是德沃夏克,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中,始终把民族主义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他的各种题材风格的作品中,民族的内容和抒情性都是与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紧密结合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这首协奏曲不仅是德沃夏克知名度仅次于《第九交响曲》“新世界”的作品,而且也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大提琴协奏曲。

我们熟悉的“民族乐派”作曲家还有挪威的格里格和芬兰的西贝柳斯,他们的音乐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其实英国音乐自从巴洛克时期由本土的普赛尔和来自德国的亨德尔共同缔造了辉煌之后,一直处于沉寂期,到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经过“维多利亚时代”和“英国音乐复兴运动”之后,像戴留斯、埃尔加、霍尔斯特以及沃恩-威廉姆斯等一代英国作曲家重新赢得国际声誉,他们的音乐深受英国民歌等传统音乐的影响,而且平易近人,洋溢着世俗和幽默的情趣,直到伟大的布里顿将英国音乐带入又一个黄金期。


以上图片均源自网络


本期音乐清单

展开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舒伯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对艾森巴赫来说,海顿或米凯兰杰利、李赫特风格,以其乐念和声响的大胆而讨人喜爱。他不讳言他认为奏鸣曲是真正的钢琴音乐:身为奥地利─波西米亚钢琴学派的先驱,其论点和音色是大胆创新的,其复式协奏曲风格的对话是动态而攻击的。按比例缩小的花拳绣腿并非他的风格,他偏好清晰光明额外的踏瓣,和纯净弹跃的十六分音符,赤裸裸的但有助于气氛的回响,演奏呈示部但不重复第二次。他钟爱海顿创意的光辉灿烂将《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转换成为,由崩毁的音符组成的狂暴酒宴、钻石精刻般的断奏和骑士风范般的圆滑线,以它们独特的、嬉游的管弦乐喧嚣地威胁着。在柔板中,他展现为莎士比亚悲剧性所破坏的豪华宏伟表情和狂喜随想曲;在休止和寂静的张力中,他呈现预言的语法规则。 当其它只看出悠闲的部分,艾森巴赫发掘莫扎特的严肃性,其演奏对时机的掌握分秒不差,并且能够做出绵延、优雅的歌唱,其语法如雕刻般明朗,其诗意和灿烂点缀以纯真但也带着都会生活的复杂度。《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那怡人的法国号主题、那总奏和装饰乐段,终曲中,那狂喜的如纸风车般旋转的下行音阶、那自制的对比、那渴切的休止和渐柔渐缓,这些动态、振奋的演奏,展现绝对完美的诠释典范。同样地,《降B大调柔板》那痛苦的、持续的如歌曲调后半段是直截地,并没有最早印行的原谱中那些交替的装饰音。“我发现自己支持这样的理论:莫扎特那些巧工和装饰仅是为了覆盖那些长音之间的距离,他那个时代的钢琴实在没办法充分支撑这些长音。换言之,装饰音对他来说是实作层面的需求,它们并没有任何旋律上的目的,以现代钢琴的声音力度和持久度来看,将任何东西加入莫扎特的旋律线显然是多余的。” 莫扎特为钢琴创作的十二段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的那沉思的第十一段变奏,在情感上是如此的大异其趣于大众眼中的那位微笑萨尔兹堡天才;而贝多芬的广板,显示艾森巴赫对于这位巨人的悲伤面式多么地了解,这些令艾森巴赫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舒伯特诠释者,其“绵长的连奏”的能力为亨泽所钦佩。在《A大调奏鸣曲》中,他拒绝跟随既定的传统,决定要使其现代化以追随施纳贝尔的号召:“重新检视钢琴奏鸣曲,并发掘它们强烈的戏剧成分、冲突对立和慑人的故事性,在这里面的每个音符都有其心理上的目的。”
136
2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这张专辑收录了内田光子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德彪西、勋伯格的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日裔英国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以诠释莫扎特作品闻名,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从1980年开始,内田光子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便受到相当高度的瞩目,并且屡次赢得多项专业唱片评鉴的肯定。 内田光子的风格强烈但是又不曾矫枉过正,也没有忽略莫扎特乐里的浪漫精神,《狩猎》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部奏鸣曲中,内田光子重视主题发音清晰的程度远超过柔美的音色或技巧表现,《b小调慢板》也不会过份沉重与严肃。内田光子与晚年的阿劳一样,他们都在不减损丰富表情的前题下,让音乐平顺流畅而且单纯的歌唱着。不过,这套专辑最受瞩目的应该是莫扎特在1787年完成的《a小调回旋曲》。内田光子的演奏严谨清晰而且结构精确,甚至一开始稍嫌平庸的乐段都很有说服力。内田光子在每一小节都弹奏出适合钢琴的灿烂音色,让听过的人永远难以忘怀。这首回旋曲或许可说是从施纳贝尔1946年的录音以来最动人的演出。 《朱侬》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二十一岁(1777年1月)为法国女钢琴家拜访萨尔兹堡而写作品,也是内田光子1990年莫扎特系列最后几首协奏曲的录音。协奏曲的录音效果确实与独奏曲一样令人神魂颠倒而且具说服力。它的色彩与气氛相当丰富,独奏部份有如空气般的轻盈飘逸,演出精湛完美而且有一统性。在泰特充分配合内田光子演奏内涵的指挥陪衬下,这些特色都得以确实发挥。 其它作曲家方面,内田光子最辉煌的成果或许该算是1989年录制的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十二首练习曲平均分成上下两册,根据训练目的而冠上《为五只手指》、《为第三只手指》、《为和弦》等标题,曲风接近车尔尼、肖邦的练习曲。内田光子对乐曲的理解几乎是个奇迹。阿劳曾说,任何诠释最基本的是要赋予乐曲的结构意义,然后再根据这个架构来发挥。就我所感,这十二首练习曲从来没有被弹得像内田光子的诠释般高超精确而且易如反掌。随着表面上轻松自如的音乐,内田光子以她独一无二的见解,带出作品每一个主题、乐句的“内在价值”。这部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作品常被弹得过度“抽象”、吃力与笨拙,甚至许多著名钢琴家的录音都是如此。在内田光子手中,她以自然雅致的变化为作品带来新生命。
181
34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德·伯格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夜曲》作于1897-1899年。这部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及斯因邦的诗《夜曲》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此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63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