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后即可查看能否收听哦~
立即登录

第一节 古典音乐极简史(上):巴洛克音乐与古典时期音乐(主讲人:刘雪枫)

00:00
21:10
主播信息
大师小课

大师小课

2小时听懂一门通识课
关注
文案天后的创意培养课
14
创意,让你不可取代
好听又好懂的古典音乐课
149
10万古典音乐唱片精选,40年古典音乐鉴赏浓缩 刘雪枫: 古典音乐传教士 音乐评论家 文化学者 迅速掌握基础知识 了解、欣赏、享受、谈论、使用古典音乐的快速入门 西方历史发展线索 1000多年的历史与时代孕育出的天才与大师 建立古典音乐的逻辑模式 了解作品与现场演奏的魅力,实现音乐品位的自我进化 课程单 古典音乐是人类文明最崇高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上):巴洛克与古典时期 第二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中):浪漫派和民族乐派 第三节古典音乐极简史(下):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音乐 第四节 古典音乐体裁(上):交响曲、协奏曲和管弦乐 第五节 古典音乐体裁(中):室内乐和钢琴曲 第六节 古典音乐体裁(下):歌剧和其他声乐作品 第七节 交响乐队的管弦乐器 第八节 交响乐队的打击乐器与键盘乐器 第九节 有趣又好懂的乐理小知识 第十节 音乐厅及歌剧院礼仪深普及
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巨匠
87
中国新生代文学领军人物,备受莫言好评,连续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小说鉴赏课的著名青年作家——张悦然,首度在音频平台发声,带我们认识同时代的文学巨匠:村上春树、罗贝托·波拉尼奥、伊恩·麦克尤恩、爱丽丝·门罗、珍妮弗·伊根,更有止庵、史航、午歌、苑子文、苑子豪献声朗读,听作家解读作家,听懂他们,就听懂了时代。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古典音乐极简史(上):巴洛克音乐与古典时期音乐


今天给大家简单介绍和古典音乐相关的小知识,现在习惯于把这种带知识点的内容叫做“硬知识”,听起来似乎更解渴,更有用。

 


古典音乐的历史从巴洛克时期开始进入繁荣期和爆发期,最伟大的音乐家的谱系也从这个时期开始建立,所以我们的音乐史暂时省略了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这几个时期,直接从巴洛克开始。


▋ 巴洛克音乐

提起巴洛克音乐。这几位巨匠的名字便要被牢记——巴赫、亨德尔、斯卡拉蒂、维瓦尔第、科莱利、普赛尔、拉摩等。所谓的巴洛克,它是代表欧洲文化的一种典型艺术风格。

“巴洛克”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不圆的或者边缘不规则的”,最初特指那种形状怪异的珍珠。到了意大利语里,这个词指的就是“奇特,古怪,变形”等。在法语中,“巴洛克”成为形容词,有“俗丽凌乱”的意思。

后来,有学者便用“巴洛克”指代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它最早的表现,是在意大利16世纪晚期,而在某些地区,比如日耳曼地区和南美洲的殖民地,直到18世纪上半叶,巴洛克艺术仍处于鼎盛期。

巴洛克音乐的特点就是节奏激烈、富于跳跃性,而且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强调旋律的起伏,在演奏过程中非常注重力度和速度的变化。

 

巴赫


《C大调前奏曲》是巴洛克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巴赫的一首键盘作品,它选自巴赫的《平均律曲集》第一卷。整首曲子主要表现的是平静、神圣与和谐的感觉。后来十九世纪的法国作曲家古诺把它改写成一曲带歌词的《圣母颂》后,被广泛传唱。

巴洛克音乐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成就在声乐方面,一方面,音乐的巴洛克时代起始于意大利歌剧,另一方面,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家大多数有教堂工作的经历,他们为教堂仪式谱写的音乐比如弥撒、经文歌、清唱剧、康塔塔、圣母悼歌、圣母颂歌等都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比如维瓦尔第、巴赫与亨德尔等都谱写了大量此类作品,特别是巴赫与亨德尔的清唱剧是戏剧结构与音乐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种范式。

除了声乐之外,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作品也发展得非常迅速,尤其是弦乐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巴洛克音乐最重要的特色,换句话说,只有弦乐的音色才更能体现出巴洛克音乐的特色。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维瓦尔第和科莱利、德国的泰勒曼、法国的圣科隆贝和马莱斯等,维瓦尔第可以说是是巴洛克时期最知名也是最多产的作曲家,同时他还是一名神父和小提琴演奏家,比巴赫早出生7年。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一首为中提琴和琉特琴而写的协奏曲,我们来听第二乐章“广板”。

 

《奥菲欧》


巴洛克音乐还有一项伟大的成就是歌剧,音乐的巴洛克时期就是从歌剧在意大利诞生开始的。已知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是由佩里作曲的《达芙妮》,首演于1597年,可惜已经今天失传,佩里的第二部歌剧《尤莉狄茜》首演于1600年,虽然现在偶有上演机会,但是歌剧史家还是把在曼图亚上演蒙特威尔第《奥菲欧》的1607年作为歌剧元年。这是因为《奥菲欧》第一部现存最完整的歌剧,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它,已经是非常成熟非常完美了,特别是在最近的一百多年,它保持着极高的上演率,堪称巴洛克歌剧之最。

托卡塔是源起于意大利的一种器乐演奏形式,带有技巧性和即兴的特点。奥菲欧的故事大家可以自行搜索,之所以早期歌剧集中于奥菲欧的题材,是因为奥菲欧在希腊神话中是音乐的化身,他和爱人尤莉狄茜都是牧羊人的朋友,他的爱情故事为牧羊人所歌颂,而歌剧正是从牧羊人剧或田园剧脱胎而来的。

最重要的巴洛克歌剧作曲家在意大利有蒙特威尔第和维瓦尔第,在法国是吕利和拉摩,在德国是凯泽尔,在英国是普赛尔和亨德尔。


▋ 古典主义音乐

其实用“古典主义”这个词来限定一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很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从中文表达上来看,“古典主义音乐”与“古典音乐”是完全不同的意思,“古典音乐”是泛指,而“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大约1750年开始到1827年贝多芬逝世为止这一时期的音乐。

在古典主义时期,因为乐器的改良进步,器乐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比声乐更受听众欢迎。作曲家们也差不多从教会和宫廷的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并且开始尝试探索新的作曲方法,以创作出更大型和更复杂的作品来满足热心欣赏音乐的观众与日剧增的审美需求。

 


作曲家在考虑音乐结构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遵循这样一个前提:调性间必须达到和谐平衡,音乐呈献给听众最明确的感觉是要搞清楚,这音乐该如何进行和发展;还有段落也就是乐章之间的平衡,听众在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可以准确地知道接下来要出现的内容。

具体表现在创作技法上,就是不仅继承了欧洲传统的复调音乐形式,而且还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主调音乐的成就,从而最终确立了近代鸣奏曲的曲式结构以及把它运用体现在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以及键盘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

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奏鸣曲《瓦尔德斯坦》可作为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典范具体分析一下。这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4年,是贝多芬创作最为活跃时期的产物。此时贝多芬的个人风格越来越成熟,钢琴演奏技巧也朝着壮丽辉煌的方向发展。

《瓦尔德斯坦奏鸣曲》是贝多芬最精妙的奏鸣曲之一,有人认为它描绘了阳光下大自然的风景,音乐展现的是绚丽的诗意形象,就像仰望星空一样,心胸豁达,热血高蹈。后来出版商根据这种属于大自然的音乐形象,给这首奏鸣曲又起了一个标题叫《黎明》。

曾经做过贝多芬老师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他虽然出生于巴洛克时期,只是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他不仅依然健在,而且见证了古典主义风格的重要演变,他为古典乐派所做的贡献,使他被誉为“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正是他使这两种器乐形式臻于完善,直接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创作。

 

莫扎特


莫扎特的《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可以说是莫扎特最通俗的旋律了。很多人认为这是莫扎特独有的乐天和欢快,其实正好相反,莫扎特的这首交响曲用小调写成,音乐中充满了哀怨之情,有人说它其实凝聚的是一个穷困作曲家的全部生活体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这个由小提琴声部涌动出来的主题是何等的激动和焦虑啊!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叩响命运的大门,悸动不安的节奏就这么断断续续轻轻地敲击下去。当音乐转向稍微舒展的时候,另一支沉浸于小调的忧郁色彩中的旋律,继续倾吐出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奠定了音乐的悲凉基调,它使交响曲的创作不仅在结构上更加严谨,同时也深入到前所未有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类情感领域深层的痛苦,也可以说是开启了浪漫主义的先声。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次再见。


以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本期音乐清单

 

展开
大家都在听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20世纪伟大钢琴家《艾森巴赫》
这张专辑收录了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演奏录音,包括舒曼、舒伯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对艾森巴赫来说,海顿或米凯兰杰利、李赫特风格,以其乐念和声响的大胆而讨人喜爱。他不讳言他认为奏鸣曲是真正的钢琴音乐:身为奥地利─波西米亚钢琴学派的先驱,其论点和音色是大胆创新的,其复式协奏曲风格的对话是动态而攻击的。按比例缩小的花拳绣腿并非他的风格,他偏好清晰光明额外的踏瓣,和纯净弹跃的十六分音符,赤裸裸的但有助于气氛的回响,演奏呈示部但不重复第二次。他钟爱海顿创意的光辉灿烂将《D大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转换成为,由崩毁的音符组成的狂暴酒宴、钻石精刻般的断奏和骑士风范般的圆滑线,以它们独特的、嬉游的管弦乐喧嚣地威胁着。在柔板中,他展现为莎士比亚悲剧性所破坏的豪华宏伟表情和狂喜随想曲;在休止和寂静的张力中,他呈现预言的语法规则。 当其它只看出悠闲的部分,艾森巴赫发掘莫扎特的严肃性,其演奏对时机的掌握分秒不差,并且能够做出绵延、优雅的歌唱,其语法如雕刻般明朗,其诗意和灿烂点缀以纯真但也带着都会生活的复杂度。《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中,那怡人的法国号主题、那总奏和装饰乐段,终曲中,那狂喜的如纸风车般旋转的下行音阶、那自制的对比、那渴切的休止和渐柔渐缓,这些动态、振奋的演奏,展现绝对完美的诠释典范。同样地,《降B大调柔板》那痛苦的、持续的如歌曲调后半段是直截地,并没有最早印行的原谱中那些交替的装饰音。“我发现自己支持这样的理论:莫扎特那些巧工和装饰仅是为了覆盖那些长音之间的距离,他那个时代的钢琴实在没办法充分支撑这些长音。换言之,装饰音对他来说是实作层面的需求,它们并没有任何旋律上的目的,以现代钢琴的声音力度和持久度来看,将任何东西加入莫扎特的旋律线显然是多余的。” 莫扎特为钢琴创作的十二段变奏曲《小星星变奏曲》的那沉思的第十一段变奏,在情感上是如此的大异其趣于大众眼中的那位微笑萨尔兹堡天才;而贝多芬的广板,显示艾森巴赫对于这位巨人的悲伤面式多么地了解,这些令艾森巴赫成为一个有说服力的舒伯特诠释者,其“绵长的连奏”的能力为亨泽所钦佩。在《A大调奏鸣曲》中,他拒绝跟随既定的传统,决定要使其现代化以追随施纳贝尔的号召:“重新检视钢琴奏鸣曲,并发掘它们强烈的戏剧成分、冲突对立和慑人的故事性,在这里面的每个音符都有其心理上的目的。”
136
24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20世纪伟大钢琴家《内田光子》
这张专辑收录了内田光子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德彪西、勋伯格的钢琴作品。 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1948年12月20日-)日裔英国钢琴家。她的演奏风格着重表达内心而非炫人的技巧,以诠释莫扎特作品闻名,被公认为“莫扎特专家”。从1980年开始,内田光子灌录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便受到相当高度的瞩目,并且屡次赢得多项专业唱片评鉴的肯定。 内田光子的风格强烈但是又不曾矫枉过正,也没有忽略莫扎特乐里的浪漫精神,《狩猎》奏鸣曲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部奏鸣曲中,内田光子重视主题发音清晰的程度远超过柔美的音色或技巧表现,《b小调慢板》也不会过份沉重与严肃。内田光子与晚年的阿劳一样,他们都在不减损丰富表情的前题下,让音乐平顺流畅而且单纯的歌唱着。不过,这套专辑最受瞩目的应该是莫扎特在1787年完成的《a小调回旋曲》。内田光子的演奏严谨清晰而且结构精确,甚至一开始稍嫌平庸的乐段都很有说服力。内田光子在每一小节都弹奏出适合钢琴的灿烂音色,让听过的人永远难以忘怀。这首回旋曲或许可说是从施纳贝尔1946年的录音以来最动人的演出。 《朱侬》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二十一岁(1777年1月)为法国女钢琴家拜访萨尔兹堡而写作品,也是内田光子1990年莫扎特系列最后几首协奏曲的录音。协奏曲的录音效果确实与独奏曲一样令人神魂颠倒而且具说服力。它的色彩与气氛相当丰富,独奏部份有如空气般的轻盈飘逸,演出精湛完美而且有一统性。在泰特充分配合内田光子演奏内涵的指挥陪衬下,这些特色都得以确实发挥。 其它作曲家方面,内田光子最辉煌的成果或许该算是1989年录制的德彪西十二首练习曲。这十二首练习曲平均分成上下两册,根据训练目的而冠上《为五只手指》、《为第三只手指》、《为和弦》等标题,曲风接近车尔尼、肖邦的练习曲。内田光子对乐曲的理解几乎是个奇迹。阿劳曾说,任何诠释最基本的是要赋予乐曲的结构意义,然后再根据这个架构来发挥。就我所感,这十二首练习曲从来没有被弹得像内田光子的诠释般高超精确而且易如反掌。随着表面上轻松自如的音乐,内田光子以她独一无二的见解,带出作品每一个主题、乐句的“内在价值”。这部德彪西成熟时期的作品常被弹得过度“抽象”、吃力与笨拙,甚至许多著名钢琴家的录音都是如此。在内田光子手中,她以自然雅致的变化为作品带来新生命。
181
34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这张专辑是德·伯格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及合唱团,演奏德彪西《大海》、《夜曲》、《牧神午后前奏曲》。 交响音画《大海》,作于1905年3月。此曲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响音乐作品,由三个不同内容的乐章组成,但每个乐章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集中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它表现了“大海”的景色及其富有动态的性格,并通过整个乐队的不同音区,极为强烈地表现出“大海”中各种画面的色彩。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人以完整的“海”的印象和对海的幻想。新颖的和声、短小的旋律、丰富的音色、自由的发展,这些印象派的手法,都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动画面。 《夜曲》作于1897-1899年。这部作品据说是受怀斯勒《黑色与金色的夜曲与焰火》及斯因邦的诗《夜曲》的影响,德彪西自己这样说明:“夜曲的标题,在这里应作较一般性,尤其是较富装饰意味的解释。它不采用夜曲惯有的形态,而以特殊的印象与光影为焦点,烘托出所包括的所有意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作于1892-1894年,取材于马拉美的同名诗作《牧神午后》,此曲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被公认为音乐界的第一部印象派作品。不同乐器各自的音色和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此曲的成功,是德彪西将印象主义艺术特征与象征主义特征运用到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典范。
63
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