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来到认知缝隙,我们关注个人成长,更关注怎样更好地生活。
阿德勒曾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当这些东西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和纷争。
比如,在家庭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都可能因为意见不合而出现问题,给我们带来烦恼。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沟通 “小摩擦”,却像一颗颗小石子,日积月累,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
其实,很多时候,这些矛盾都源于我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一个能让沟通变得更温柔、更有效的方法 —— 非暴力沟通。
希望大家能喜欢今天的节目,我们评论区见~
---------------------------
欢迎在以下平台关注我们:
公众号💚:掌控思维
小红书🍠:认知缝隙
---------------------------
04:28 这里的 “暴力”,不仅仅是争吵、辱骂,还有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任意打断等等都可以算作都是语言的暴力。
10:12 所有的情绪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暴力沟通也一样,它背后一定是藏着一个未被表达的需求。
13:02语言暴力的代际传递: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环境中经常经历指责、批评、命令、羞辱等沟通方式,他很可能将这些沟通方式内化为“正常”的沟通模式,并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无意识地复制。
18:12 暴力沟通是一种疏离生命的语言,它是被人为创造出来代表着等级制度的语言体系。
Part 2:糟糕的沟通方式有哪些?❤️
30:53 道德评判:根据自身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评价他人。
39:00 进行比较:将身边人与他人对比,并传达不满或贬低情绪。
39:31 推卸责任:用模糊语言回避自身行为责任。
45:30 强人所难:用命令、威胁等方式要求对方按自己意愿做事。
Part 3: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非暴力沟通主要包含四个关键要素,它们构成了这种沟通方式的基础框架,帮助人们更清晰、坦诚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47:09 1.观察(Observation):指客观、不带评判地描述所看到或听到的事实。
要点:区分观察与评论,避免将主观判断当作事实。例如,“你昨天迟到了三次” 是观察,而 “你总是迟到” 则是评论。
48:10 2.感受(Feeling):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
要点:明确区分感受与想法,避免使用 “觉得”“认为” 等模糊表述。例如,“我感到难过” 是感受,“我觉得你不尊重我” 更倾向于想法。
49:08 需求(Need):挖掘感受背后的内在需求或渴望。
要点:需求是人类共通的,如被尊重、被理解、安全感等。例如,感到难过可能是因为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
49:25 请求(Request):清晰、具体地提出希望对方采取的行动。
要点:请求应避免命令式语气,且具有可操作性。例如,“你可以明天早上 8 点前到吗?” 比 “下次别再迟到了” 更有效。
51:27 非暴力沟通旨在语言被倾听、需求被看见、情绪被释放,解决了需求才能发生更好的可能,而不是一定要改变对方。
Part 4:怎么运用非暴力沟通?❤️
1:01:42 观察:首先客观描述所发生的事情,不加入任何主观评价。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1:10:31 感受:描述自己在这一情境下的真实情感/情绪。感受是从自己身上出发,不是对他人的评判。
1:18:28 需要:阐述自己导致这种感受的内在需求。
焦虑:背后是对“掌控感”的需求
愤怒:背后是对“被尊重”的需求
悲伤:背后是对“爱与陪伴”的需求
孤独:背后是对“归属感”的需求
无助:背后是对“支持与帮助”的需求
嫉妒:背后是对“自我肯定”的需求
羞耻:背后是对“被接纳”的需求
疲惫:背后是对“休息与恢复”的需求
当一个人觉得情绪受伤的时候,这时候你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儿是去寻找这个需求,而不是发泄情绪,需求是沟通的本质,而非对错之争。
1:25:58 请求:向对方提出具体、可行、正向的行动建议,而不是抽象的、负向的请求。
Part 5:非暴力沟通对表达自我、倾听对方、自我沟通,同样有效❤️ 1:29:03
第一步,停下来,深呼吸;
第二步,看一看我们有哪些批判性的想法。
第三步,体会自己的需要。
最后一步,表达这种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Part 7:运用的时候要注意的事项:❤️1:39:07
一、第一个常见误区就是把非暴力沟通当成一种很生硬的“模板”。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真诚和理解,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对方,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工具。
二、第二个误区是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忽略对方的感受。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表达自己,更重要的是倾听对方。
---------------------------
📮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困惑,欢迎给「认知缝隙」留言。虽然精力所限,不一定每一条我们都会回复,但我们保证所有的信息都会认真地阅读,并会在相关的节目里给出答案。
公众号:掌控思维
加入听友群:关注公众号「掌控思维」回复「进群」
BGM歌单:关注公众号「掌控思维」回复「歌单」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