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正道 第008集 怎么又一个丢了老爸的

00:00
04:31
主播信息
一路听天下

一路听天下

一路听天下有声作品,适合不同“口味”的你,关注一路听天下,更多精彩等着你~
关注
问鼎之路(大刚版新播大靠山,较量)
1034
谁说老婆红杏出墙,女上司下套就是输家?且看小人物万浩鹏在官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里,背靠大树,斗智斗勇,蛇拿七寸,搬倒一号人物,步步高升,成就参天大树。
音乐节救场,拿个冠军不过分吧丨娱乐爆爽
230
音乐节喊我救场,我拿个冠军不过分吧? 评委怀疑我抄袭,现场写歌打脸不过分吧? 我开个小号写小说,《神雕侠侣》龙骑士大家一起分享下不过分吧? 我要拍电影,压的好莱坞大片抬不起头也不过分吧? 我要做游戏,吞并腾讯就很合理了吧? 但是鹰国哭着喊我收手就有点过分了,以前崇洋媚外,现在崇华媚中怎么啦?
贫道报仇,从不隔夜丨恐怖灵异惊悚悬疑
322
(灵异惊悚,风水堪舆,驱邪避煞,单女主) 听三叔说,我并非生于人腹,所以他老人家一直不把我当人看…靠着偷来的阴德和香火,我勉强活了下来,可这18岁这天,三叔把我活埋了…狐仙护命,灵官传道,我以妖道破阴关!
APP内查看主播
大家都在听
野狼窝
野狼窝
长篇小说《野狼窝》三部曲《黑夜》、《暗流》、《曙光》故事大纲作者:牛茂杰 这部小说讲述了从清末民初至解放战争时期,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辽阔广袤的东北地域发生的故事。是一部根据东北近代历史,用文学方式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河北蓟县王庄举人王桂棠的小女儿逃婚到东北养育了三个儿子。大儿子郑春仁立志经商,二儿子郑春义一心拉杆子为母亲报仇,三儿子郑春礼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读书会,最终走上了革命道路。 小说主人公王金岫一家经历了1904年日俄战争后土匪四起,民不聊生的苦难,以及1929年中东路事件险些带来的灭顶之灾。饱受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寇铁蹄蹂躏的屈辱,最终迎来了1948年东北解放的曙光。 小说中的主人公王金岫的大儿子郑春仁为了淘得第一桶金,在堂哥郑春江的安排下加入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统计局特务组织,并在经商过程中历经坎坷,但他信守以德为本的经商之道,留下一段段佳话。老二郑春义为匪不恶,灭掉了悍匪老山豹,给母亲报了仇,并在抗战期间成为我党的抗日武装。老三郑春礼嫉恶如仇,秘密参加革命后,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与恶霸地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战争时,作为我军的高级指挥员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 该部作品以东北地域发生的日俄战争、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统治、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为基本历史线索,围绕小说主人公王金岫和她的三个儿子郑春仁、郑春义、郑春礼在不同历史时期谋生、发展、斗争的曲折历程,全面反映了东北人民在清末民初以及奉系军阀统治时期和伪满洲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影响和领导下追求进步,反对军阀统治,舍生忘死进行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史实。以及东北民众在解放战争中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势力,最终获得解放的历史进程。 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下,展示了主人公王金岫及其三个儿子的生活经历,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东北人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活的苦难和谋生的艰辛。描绘了东北人民不屈不挠同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画卷。反映了东北人民追求光明进步和美好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封建军阀对东北人民奴役的历史原貌,以及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镇压东北人民的悲惨历史事实。同时浓墨重彩地讴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进行的为反对日本侵略进行顽强斗争的历史,以及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国民党黑暗统治的革命史实。
16
103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俄国作家莱蒙托夫创作的长篇小说。1839年至1840年莱蒙托夫在《祖国纪事》杂志上发表了小说《贝拉》、《塔曼》和《宿命论者》。1840年5月莱蒙托夫将这几篇小说同未曾发表的《马克西姆·马克西梅奇》、《梅丽公爵小姐》合在一起发表,这便是长篇小说《当代英雄》。 [1]《当代英雄》是由五篇各自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故事组成的,中心是描绘主人公毕巧林的形象。在这五篇故事里,作者集中叙述了毕巧林的五次冒险经历,表现了毕巧林一生最后阶段的生活。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写贵族青年毕巧林厌倦上流社会生活,到南方高加索服兵役,途经小城塔曼,无缘无故地戏弄一个叫做“女水妖”的走私女郎,结果自己的财务被盗窃一空,而且险些被走私女郎推人大海,送掉性命。他用计抢劫了山民酉长的女儿贝拉,当获得爱情后,却又觉得“这蛮女无知和单纯”,儿乎把她遗弃,致使贝拉惨遭杀害。他甚至用生命跟人打赌,以检验人是否有生死定数。 [11]该作讲述主人公毕巧林是青年贵族军官,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然而他内心深处似乎埋藏着有所作为的渴望。 这是一个冷酷自私的利己主义者。 莱蒙托夫选取了毕巧林生活中的不同片断,从不同角度予以再现。 [2]《当代英雄》是俄国莱蒙托夫的代表作,其中的主人公毕巧林在俄国文学史中和文学评论家的笔下,早已成为约定俗成的一个社会“多余人”形象。
--
108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