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庆东看武侠与金庸小说
金庸的武侠小说写尽了人生百态,而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无一不是金庸自身各个阶段的思想反映,纵观金庸小说的武侠人物,它又是金庸成思想变化的历程展现。1955年,30岁的金庸以一部《书剑恩仇录》涉足武林,随后《雪山飞狐》《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也冲出江湖。此时的金庸年轻有为,于是一批建功立业的大侠跃然纸上,陈家洛、袁承志、郭靖、胡斐,尽管他们身上有理想化的成分,但其侠义精神却能掩盖其短,张扬其长。
390

鲁迅小说《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本质对底层妇女的压迫。祥林嫂因丧夫失子、被婆婆贩卖、受鲁镇歧视而沦为乞丐,最终死于风雪夜。她的死亡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鲁四老爷作为地主阶级代表,通过阶级压迫与精神摧残,将祥林嫂视为“不洁”的符号,禁止其参与祭祀活动。祥林嫂的婆婆则以封建家长制权威强行贩卖儿媳,直接导致其二次守寡。而鲁镇民众的冷漠与赏玩苦难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
柳妈这一角色体现了阶级隔阂与底层互害。她以封建迷信思想恐吓祥林嫂,提出“捐门槛赎罪”的建议,反而加重其心理负担。小说中的“我”作为知识分子,面对祥林嫂的灵魂拷问时陷入启蒙困境,暴露了启蒙者无力解决底层现实矛盾的局限。
鲁迅在《彷徨小说集》创作背景中,反思了五四运动后的社会现实。祥林嫂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缩影。封建礼教、阶级压迫、迷信思想共同构成“吃人”体系,而底层群体的精神麻木与知识分子无力感,深化了社会改革的复杂性。
通过祥林嫂之死原因分析,鲁迅批判了封建文化对人性的异化,并揭示启蒙运动在底层实践中的困境。小说以冷峻笔触展现旧社会对个体从肉体到灵魂的全方位吞噬,成为反思封建制度与启蒙局限的经典文本。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