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纪念托马斯·曼逝世70周年|一个与魔鬼同行的德国人

00:00
01:43:50
节目详情

2025年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诞辰150周年,并且这个8月12日也是他逝世的70周年祭日。在这个双重的纪念日里,我们做了一档特别的节目来谈谈我们心目中的托马斯·曼。

曼出生于德国北部城市工商业城市吕贝克的一个商人家庭,25岁发表的长篇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后成名,192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33年被纳粹逐出德国后定居美国,最后在瑞士终老。他是文豪、公共知识分子、反法西斯斗士、深柜者、二十世纪的歌德,他曾是战争机器的拥趸,也是魏玛民主的捍卫者,他既是希特勒的眼中钉,却也深受民主德国的诟病。他身上拥有德意志思想中亦正亦邪的矛盾特质,他的小说也见证了这位作者不断与自身争斗直至和解的过程。对他来说,文明与野蛮不存在明确的界限,二者相互转化。

在这期节目里,我们根据时间顺序聊了聊他的作品,也依据他的小说谈谈曼的人格。我们讨论了《特里斯坦》中他借瓦格纳表达自己对爱欲与死亡的迷恋,也谈了谈《死于威尼斯》以及《魔山》中他如何疏远自己早年的立场,转而发展出一种对浪漫主义的批评态度。我们会介绍《反政治者的沉思》中那个狂热的托马斯·曼,也会借着《浮士德博士》聊聊他晚年如何在历史的废墟上意识到自身的双重性。作为托马斯·曼的热心读者,我们希望向大家介绍这个与时代同行、与魔鬼同行的德国人。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0:00 托马斯·曼发表反纳粹演说《德意志听众!》原声
01:09 这期节目的缘起
02:31 我们对托马斯·曼的个人印象:复杂而真诚——一个“德意志的良心”

11:41 托马斯·曼的瓦格纳时代:从《布登勃洛克一家》到《特里斯坦》中的非道德的美和酒神音乐
18:10 行动者和沉思者的分歧,以及这场分歧的牺牲品
21:22 《特里斯坦》中的浪漫主义:爱和美等同于死亡
25:09 托马斯·曼小说对现实的疏远:戏剧冲突发生在心灵而非外部世界

26:20 《反政治者的沉思》:一战使“德国人”成为了一个问题
25:47 曼如何区分文明和文化——独特性和民族性高于一切
28:45 曼的三位人生导师:叔本华、尼采、瓦格纳——他们都是德意志文化的最恶毒批评者
30:45 何曾有“两个德国”?文化和野蛮之间的辩证法
33:56 民族主义与托马斯的“中间小孩症候”:他和哥哥海因里希的关系
36:45 弗洛伊德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同时代人——托马斯·曼

38:28 《死于威尼斯》:左手古典,右手德意志;冷酷、疯狂、古典和疾病话语的并置
47:44 《死于威尼斯》中新教与异教的对立?普鲁士士兵的征服欲转化为屈服欲
49:15 一种新的、托马斯·曼式的古典主义?情感和纪律的结合,表面的疯狂和内部的理性的结合
54:45 《死于威尼斯》的疯狂:水和迷宫的神秘背景。水既是美的起源,又是让人溺亡、传播疾病的危险元素。不知名的东西在黑夜里、在“心胸的迷宫”(歌德)里游荡
56:42 《死于威尼斯》如何颠覆古典主义的“观看”:“Schaulust”(弗洛伊德)——以观看获得爱欲的快感
59:52 《死于威尼斯》的恐同倾向?酷儿元素的三次重复:陌生、反感、疾病
1:01:06 托马斯·曼写作中的理性化风格
1:04:18 忍痛跳过《魔山》——《死于威尼斯》的姊妹篇

1:06:35 托马斯·曼的流亡:因其反纳粹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而在1933年被驱逐出德国
1:07:28 托马斯曼的流亡同志:阿多诺、霍克海姆与勋伯格
1:08:42 《浮士德博士》对我们的个人意义:两个主播唯一一起读过的小说
1:09:26 《浮士德博士》的双重线索:一边是音乐家以及他那感染梅毒并与魔鬼签订契约的一生,另外一边是叙述者以及他在写作时经历的世界大战
1:14:26 作为托马斯·曼思想自传的《浮士德博士》
1:16:35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一:托马斯曼对阿多诺和勋伯格音乐哲学的反对
1:18:39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二:在神创造的世界中怎样解释恶的存在——路德宗与托马斯主义的神义论争辩
1:22:45 一战前德国极端化的保守主义:对那个比古典时期还要更早的“开端”的迷恋
1:27:57 《浮士德博士》的魔鬼学之三:反讽与虚无主义——魔鬼也许是一个狂热的乐子人
1:33:44 《浮士德博士》有一个好结局吗?阿德里安的最后作品失败了,却好像获得了健全的情感

1:37:39 最后总结一下托马斯曼这个人:拥有一种康德意义上的良心,直面自己的过往并有勇气做出道德判断
1:40:41 晚年的曼:“我学到了一些东西”,用一生的时间学习成熟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及作品】

托马斯·曼作品

  •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特里斯坦》
  • 《战时思想》
  • 《反政治者的沉思》
  • 《威尼斯之死》
  • 《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 《魔山》
  • 《马力欧和魔术师》
  • 《德意志听众!》
  • 《浮士德博士》

其他人物和作品

  • 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 海因里希·曼(Heinrich Mann,1871—1950),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哥哥
  • 约翰·约阿希姆·温克尔曼(1717—1768),德国艺术史家
  • 柏拉图(Πλάτων,429 B.C.E—347 B.C.E),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
  • 科尔姆·托宾(Colm Tóibín,1955—),爱尔兰小说家,《魔术师》
  •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An den Mond,《浮士德:一部悲剧》
  •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国哲学家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56—1939),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摩西与一神教》《性学三论》
  • 特奥多尔·W. 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1963—1969),德国哲学家
  • 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德国哲学家
  •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犹太裔美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
  •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实践理性批判》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在一个热衷于借助AI回避文本的时代里,我们致力于做一档以文本根基和旨归的播客。文本是要求你我理解和解释的东西,是待破译的符码,值得玩味的物件,甚至是花鸟走兽般活生生的东西。文本可以呈现为多种形式:诗、小说、学术论文,对话、票据、法律文件,展览、音乐、考古材料。去考察和谈论文本,就是去叩问我们赖以为生的语言,在日常生活里识别意义和荒谬,去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与我们共处的他人。我们希望能在播客里和大家一起走进让人束手无策、敬而远之的——或者相反——在切近的接触中忘了应该如何谈论的文本。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yiyanggesudio@outlook.com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悲惨世界-<肉丁说故事>
悲惨世界-<肉丁说故事>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该小说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冉·阿让 冉·阿让不但是统领《悲惨世界》全书的一号主人公,而且是雨果善良与博爱的象征,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冉·阿让从一个逃犯发展成为英雄主要经历了四个步骤。首先,他在离开米里哀主教后干了一件让他懊悔的事情,就是抢了一个小孩的硬币;接着他救了被别人错当成是他的难友;后来他在知道结果可能会使他失去与他相依为命多年的柯赛特之后,却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柯赛特的情人马吕斯;最终他因为担心会影响柯赛特的前途而在她与马吕斯结婚后与她脱离关系。冉·阿让与警长沙威之间也发生了多次冲突: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冉·阿让成为市长并且是沙威的上司的时候,第二次冲突是在德纳弟家中被捉住差点送命,第三次冲突是在街垒中和逃出地下暗渠之后二人的碰面。还有当冉·阿让带着柯赛特四处躲藏的时候,他与沙威虽然没有碰面,但冲突却无处不在,其间有多次扣人心弦的历险经历。 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来源于现实素材的人物,他不仅是米奥里斯主教的写照,还是作者雨果的真实写照,代表了雨果的观点。虽然米里哀主教在书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他是人道主义的象征。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善良与博爱感动了冉.阿让,促使这个陷入歧路的犯人走上正路。 芳汀 芳汀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女主人公。她的不幸境况是冉·阿让与沙威发生冲突的导火索,也是冉·阿让尽心寻找柯赛特,并为柯赛特奉献和牺牲的原因。芳汀的经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单纯善良的乡下姑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来到了向往己久的城市,却被无情的青年诱骗。芳汀被抛弃后,却发现己经怀孕。人们从乡村涌向城市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个主要后果。芳汀善良高尚,却饱受磨难,被冷酷的社会排斥。为了养活孩子她不惜卖掉头发和牙齿,甚至沦为妓女,她的孩子却备受虐待,想和孩子团聚却无法实现。 沙威 沙威警长对冉·阿让的追捕使全书充满悬念和戏剧效果。沙威出生于监狱中,是犯人的后代。沙威象征当时可恶的法律和秩序。他是维护当时落后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执狂,哪怕他发现可能因此产生错误和残酷的严重后果,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他也会在所不惜。沙威是当时社会病态秩序的真实写照。在多次接触中,沙威逐步发现冉·阿让不符合他头脑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随之坍塌。雨果细致描绘了沙威内心的痛苦和迷惑。沙威的自杀完全符合当时顽固派的逻辑,他的头脑根本无法适应不同的观念,固有的模式使他钻进了牛角尖,走进了死胡同,最终走上绝路。 马吕斯和柯赛特 马吕斯和柯赛特是一对情侣。这对青年情侣的人格正是雨果所追求的善良和博爱理想的化身。人们坚信马吕斯和柯赛特这对年轻情侣会为米里哀主教的博爱理想去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成功。两个有情人以其轻松迷人的情节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所强调的严肃与欢乐融合的特点。柯赛特的个性柔和温顺,她对情人非常恭顺,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除了对情人的爱与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冲突以外,柯赛特对冉·阿让也百依百顺。马吕斯是雨果青年时代的真实写照,那时他积极地参加了反对复辟王朝的街垒战。因此,作品中马吕斯说的话就如同雨果在阐述他本人的观点。马吕斯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情人与英雄的结合体,他为了爱情和理想,宁愿牺牲和奉献自己。例如马吕斯对ABC政治俱乐部的朋友们忠心耿耿,还为虽然救过他父亲但行为异常诡秘、人面兽心的德纳弟提供帮助,对这些他都丝毫不顾及自身的利益和安危。雨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坚信历史会一步步地前进,他在这对年轻情侣身上看到了用冉·阿让和芳汀所作的牺牲换来的成果。一代新人换旧人,但离去的一代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取得了成功。因为在雨果看来马吕斯和柯赛特都是未来的希望:这对青年终将绕过资产阶级安于现状和自私自利的小路,走上冉·阿让的人道主义大路。 爱潘妮 爱潘妮是德纳第太太的女儿,从小在一个畸形的环境中长大,所以环境的熏陶和家庭的变故让爱潘妮成为泼妇、小偷、乞丐和妓女的综合体。但是爱潘妮在面对自己的爱人的时候却表现出了本来应有的活泼、善良和勇敢。如果爱潘妮生活在现在,成长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面,或许她会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女孩。芳汀和爱潘妮的遭遇很是相似。不幸的是爱潘妮不仅生错了时代,更出生错了家庭。虽然芳汀没有名字没有父母,至少不用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虽然爱潘妮比芳汀更勇敢,但是却都是两个悲惨的女人,最后的结局都让人落泪。
134
42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