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

00:00
01:23:59
节目详情

《死亡赋格》是保罗·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最著名的诗作之一,被视为“奥斯维辛之后的诗歌”典范,以德语写成,反映了策兰作为犹太人在二战中经历的创伤。这首诗初稿名为《死亡探戈》,后改为“赋格”。如标题所示,诗作带有明确的音乐性结构,如同赋格曲般多声部交错。

在本期播客中,我们会细致地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介绍策兰学者以及我们自己的解读。我们会探讨它的音乐性、多声部、“黑奶”意象,关于“玩蛇写字”、关于头发的说法,以及这首诗与德国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等等。策兰的作品既是对大屠杀的见证,也是文学形式与历史创伤间复杂关系的探索。我们特别关注诗歌的音律结构如何与内容相互作用,以及策兰后期创作如何逐渐远离这种美学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呈现《死亡赋格》的开放性与复杂性,让听众感受到它不仅是一首关于记忆的诗,更是一个不断与读者、历史和文学传统对话的活体。

《死亡赋格》诗歌文本可见于shownotes末尾。


【本期主播】

昱彤,德语哲学研究者
安迪,前德语文学研究者


【时间线】

01:14 聊一下我们的方法:细致阅读与生命体验
08:22 介绍《死亡赋格》的创作背景:写作日期与战后关于纳粹集中营的媒体报导
12:48 这首诗原名是《死亡探戈》:为什么策兰把诗题从探戈改为赋格
18:09 赋格作为德意志的音乐传统,它的结构本身蕴含了怎样的诗学张力
21:39 策兰本人朗诵《死亡赋格》
24:34 安迪汉语朗诵《死亡赋格》

27:16 从诗中的三个人称、三个声部着手提供诗的解释
30:13 开篇名句中的“黑奶”与它的三个解释方式:现实、隐喻与互文
32:46 介绍策兰同时代诗人奥斯兰德(Rose Ausländer)诗作《进入生命》(Ins Leben)
35:40 隐喻在西方文论中的地位以及策兰对隐喻的批判
40:23 从策兰的“我们喝”到海涅《西里西亚纺织工》的“我们织”
43:34 谁是“玩蛇写字的男人”,谁是那“德意志的大师”
45:39 头发与蛇的神话传统:舒拉米和玛格丽特是谁,她们的金发与灰发意味着什么
53:42 玩蛇写字的男人在做着什么春秋大梦

55:38 从《死亡赋格》的韵律美谈到诗与音乐的关系——策兰反叛象征主义流派对诗之音乐性的追求
1:00:08 德国思想与音乐传统中对权力的膨胀追求:以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和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为例
1:12:34 书写的权力——旧约与新约之间也有赋格结构?
1:15:31 东欧犹太音乐:历史上的《死亡探戈》曲
1:23:09 预告下期节目:《呼吸结晶》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策兰作品:

  • 《死亡赋格》(Todesfuge),节目内朗读译本取自孟明译《罂粟与记忆》
  • 《白杨树》(Espenbaum),可见于孟明译《罂粟与记忆》

其他人物及作品:

  • 《旧约·雅歌》
  •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浮士德:一个悲剧》
  • 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西里西亚纺织工》
  • 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作曲家
  • 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 保罗·瓦莱里(Paul Valéry,1871-1945),法国象征主义诗人
  •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浮士德博士》
  •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
  • 罗莎·奥斯兰德(Rose Ausländer,1901-1988),布科维纳诗人,《进入生命中》(Ins Leben)
  • 亚历山大·库里西亚维奇(Aleksander Kulisiewicz,1918-1982),波兰歌手
  • 伊曼努埃尔·维斯格拉斯(Immanuel Weissglas,1920-1979),罗马尼亚诗人,《他》(Er)
  •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1945-),德国作家,《来自德国的大师:海德格尔和他的时代。
  • 关于纳粹集中营中的“死亡探戈”:Willem de Haan Tango of Death: The Creation of a Holocaust Legend
  • 关于策兰与音乐的关系:Axel Englund Still Songs: Music in and around the Poetry of Paul Celan


【音乐、插画来源】

封面设计:Chai
音乐:Franz Schubert, Drei Klavierstücke, i, D. 946(演奏:张础禹)


【关于我们】

抑扬格是一档立足文本的哲学与文学播客。
小红书:@抑扬格播客
邮箱:yiyanggestudio@outlook.com


【本专题节目表】

  • 策兰篇第一|保罗·策兰,在语言的疆界上流亡(已发布)
  • 策兰篇第二|保罗·策兰,巴黎和耶路撒冷的陌生人(已发布)
  • 策兰篇第三|死亡的赋格?死亡的探戈?大屠杀中的诗与歌(本期节目)
  • 策兰篇第四|语言和时间的地貌:策兰的晚期作品《呼吸结晶》(7月23日)
  • 策兰篇第五|头足倒置的诗学:走在《子午线》上(8月6日)
展开
大家都在听
悲惨世界-<肉丁说故事>
悲惨世界-<肉丁说故事>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该小说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冉·阿让 冉·阿让不但是统领《悲惨世界》全书的一号主人公,而且是雨果善良与博爱的象征,是比声名显赫的英雄更伟大的无名英雄。冉·阿让从一个逃犯发展成为英雄主要经历了四个步骤。首先,他在离开米里哀主教后干了一件让他懊悔的事情,就是抢了一个小孩的硬币;接着他救了被别人错当成是他的难友;后来他在知道结果可能会使他失去与他相依为命多年的柯赛特之后,却仍然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柯赛特的情人马吕斯;最终他因为担心会影响柯赛特的前途而在她与马吕斯结婚后与她脱离关系。冉·阿让与警长沙威之间也发生了多次冲突: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冉·阿让成为市长并且是沙威的上司的时候,第二次冲突是在德纳弟家中被捉住差点送命,第三次冲突是在街垒中和逃出地下暗渠之后二人的碰面。还有当冉·阿让带着柯赛特四处躲藏的时候,他与沙威虽然没有碰面,但冲突却无处不在,其间有多次扣人心弦的历险经历。 米里哀主教 米里哀主教是来源于现实素材的人物,他不仅是米奥里斯主教的写照,还是作者雨果的真实写照,代表了雨果的观点。虽然米里哀主教在书中出现的时间很短,但他是人道主义的象征。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善良与博爱感动了冉.阿让,促使这个陷入歧路的犯人走上正路。 芳汀 芳汀是具有悲剧色彩的女主人公。她的不幸境况是冉·阿让与沙威发生冲突的导火索,也是冉·阿让尽心寻找柯赛特,并为柯赛特奉献和牺牲的原因。芳汀的经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单纯善良的乡下姑娘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来到了向往己久的城市,却被无情的青年诱骗。芳汀被抛弃后,却发现己经怀孕。人们从乡村涌向城市正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个主要后果。芳汀善良高尚,却饱受磨难,被冷酷的社会排斥。为了养活孩子她不惜卖掉头发和牙齿,甚至沦为妓女,她的孩子却备受虐待,想和孩子团聚却无法实现。 沙威 沙威警长对冉·阿让的追捕使全书充满悬念和戏剧效果。沙威出生于监狱中,是犯人的后代。沙威象征当时可恶的法律和秩序。他是维护当时落后腐朽法律和秩序的偏执狂,哪怕他发现可能因此产生错误和残酷的严重后果,为了维护法律和秩序,他也会在所不惜。沙威是当时社会病态秩序的真实写照。在多次接触中,沙威逐步发现冉·阿让不符合他头脑中固有的罪犯模式,他的精神世界随之坍塌。雨果细致描绘了沙威内心的痛苦和迷惑。沙威的自杀完全符合当时顽固派的逻辑,他的头脑根本无法适应不同的观念,固有的模式使他钻进了牛角尖,走进了死胡同,最终走上绝路。 马吕斯和柯赛特 马吕斯和柯赛特是一对情侣。这对青年情侣的人格正是雨果所追求的善良和博爱理想的化身。人们坚信马吕斯和柯赛特这对年轻情侣会为米里哀主教的博爱理想去努力奋斗,并最终取得成功。两个有情人以其轻松迷人的情节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所强调的严肃与欢乐融合的特点。柯赛特的个性柔和温顺,她对情人非常恭顺,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除了对情人的爱与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冲突以外,柯赛特对冉·阿让也百依百顺。马吕斯是雨果青年时代的真实写照,那时他积极地参加了反对复辟王朝的街垒战。因此,作品中马吕斯说的话就如同雨果在阐述他本人的观点。马吕斯同时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情人与英雄的结合体,他为了爱情和理想,宁愿牺牲和奉献自己。例如马吕斯对ABC政治俱乐部的朋友们忠心耿耿,还为虽然救过他父亲但行为异常诡秘、人面兽心的德纳弟提供帮助,对这些他都丝毫不顾及自身的利益和安危。雨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坚信历史会一步步地前进,他在这对年轻情侣身上看到了用冉·阿让和芳汀所作的牺牲换来的成果。一代新人换旧人,但离去的一代应该感到欣慰,因为他们取得了成功。因为在雨果看来马吕斯和柯赛特都是未来的希望:这对青年终将绕过资产阶级安于现状和自私自利的小路,走上冉·阿让的人道主义大路。 爱潘妮 爱潘妮是德纳第太太的女儿,从小在一个畸形的环境中长大,所以环境的熏陶和家庭的变故让爱潘妮成为泼妇、小偷、乞丐和妓女的综合体。但是爱潘妮在面对自己的爱人的时候却表现出了本来应有的活泼、善良和勇敢。如果爱潘妮生活在现在,成长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面,或许她会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女孩。芳汀和爱潘妮的遭遇很是相似。不幸的是爱潘妮不仅生错了时代,更出生错了家庭。虽然芳汀没有名字没有父母,至少不用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虽然爱潘妮比芳汀更勇敢,但是却都是两个悲惨的女人,最后的结局都让人落泪。
134
427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