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研究的“材料”和“问题”
本系列介绍了宋史研究的“材料”和“问题”。在历史研究中,材料与问题密切关联。如何解读材料,如何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如何运用材料较终解决问题,是史学研究者始终需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材料与问题的把握方式影响着研究水平的高下。
11

赵烈文出身官宦世家,家族明清两代出过九位进士,但十岁时家道中落。他早年科举不顺,三次乡试未中后放弃仕途,转而钻研经世致用务实学问,尤其重视读史,曾通读《资治通鉴》五遍,二十七岁立志读完二十四史。
咸丰五年,他因周腾虎推荐投奔湘军统帅曾国藩,因直言湘军陆军士气涣散而未被挽留,却在樟树镇大败后献计用兵,展现军事洞察时局能力。咸丰十年重返曾国藩幕府后,负责涉外事务,并提出分驻各国使节的近代外交建议,被曾国藩赞为“十解宏远”之才。
同治六年,他预言清朝灭亡不出五十年,指出其统治基础不合法;咸丰十年更预见八股取士科举制度必废,并警示日本崛起对华威胁。这些晚清时局深刻洞察均被历史验证,如1905年科举废除和1911年清朝覆灭。
任茨州、益州知州期间,他勤政事必躬亲,审案修水利皆亲力亲为,但因家事负担与淡泊名利性格,光绪元年辞官归隐。此后耗费22年修建藏书楼“天放楼”,藏书数万卷,寄情金石碑帖与园林生活,终未重返仕途。
赵烈文一生以经世致用务实学问为根基,兼具战略眼光与敬业精神,其淡泊名利、洞察时局与预言能力,成为晚清历史中独特的思想者与实践者。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