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庸 第21-25章《中庸》

00:00
01:35
主播信息
陌上飞白

陌上飞白

思想飘散,不知道该说点啥~
关注
《中庸》:儒家哲学的瑰宝I儒家
--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共分为三十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和之道、君子之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诗经》:诗歌艺术的精华I儒家
--
《诗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计31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所在,它们以清新自然的语言,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雅》则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德、祈求神灵庇佑及叙述国家大事等;《颂》则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神明、赞美祖先等。
《大学》:修身齐家治国之道I儒家
--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四书”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严谨的逻辑和实用的价值,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自成之道

# 教化本质

# 尽性之道

# 天地参境界

# 至成之道

# 变化规律过程

# 祯祥征兆

# 妖孽预兆

# 成物之德

# 性知合一

《中庸》第21章提出“自成之道”与“教化本质”的关联,强调个体通过自我完善(自成)实现德行,并通过教化使社会规范得以传承。名与成互为因果,体现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的辩证统一。
第22章阐述“尽性之道”,认为至诚者能尽己之性、尽人之性,进而尽万物之性。通过“尽性之道”贯通天地规律,最终达到“天地参境界”,即人与天地并立、参与自然化育的至高状态。
第23章分析“至成之道”的阶段性规律:从积累(筑)、显名(名)到行动(动)、变化(变),最终归于化育万物。这一“变化规律过程”强调持续实践对达成“至成”的关键作用。
第24章以“祯祥征兆”与“妖孽预兆”揭示国家兴亡的客观规律。至诚者能通过细微征兆(如尸龟、四体之动)预判吉凶,体现“至成之道”如神般的洞察力,印证天人感应的深层关联。
第25章回归“自成之道”与“成物之德”的统一性,指出至诚者不仅完善自我(成己),更需通过“性知合一”的智慧推动万物发展(成物)。内修与外达的融合(和外内)是贯通道德与实践的核心路径。

展开
大家都在听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