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008

辽沈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三大决战的首场战役,其战略核心在于控制东北门户锦州。1948年秋,国共双方在兵力与装备悬殊的背景下展开较量,东北野战军以103万兵力对国民党军55万形成压倒性优势。毛泽东基于战场态势、民心所向及经济支撑等综合因素,判断战略决战条件成熟,而蒋介石则因国统区经济崩溃与军心涣散陷入被动。
锦州战役成为战役焦点,其地理价值在于扼守东北与关内咽喉。东北野战军九纵在锦北白老虎屯殊死阻击,以全连仅存37人的惨烈代价牵制敌军增援。塔山阻击战更是关键防御节点,四纵官兵在无险可守的阵地上以血肉之躯抵挡国民党军海陆空立体攻势,七天激战中多次出现整建制伤亡,最终守住阵地保障主力攻锦。
战役背后凸显深层因素:东北地区发达的工业农业为解放军提供坚实后勤保障,而国民党统治区通货膨胀与民怨沸腾加速其溃败。双方统帅均将东北视为战略预备队核心,但共产党凭借民心军心凝聚与灵活战术,在兵力劣势的全局中实现局部优势突破。锦州争夺战的胜利,标志着解放军成功关闭东北大门,为后续淮海、平津战役奠定基础。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