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树增解读辽沈战役》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军旅作家王树增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辽沈战役
1734

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将黄百韬兵团围困于碾庄圩地区,首战淮海战役由此展开。国民党徐州集团调遣李弥、邱清泉两大增援兵团驰援,但华东野战军以三个纵队顽强阻击,使增援部队止步于麻古子村等关键据点,始终未能突破防线。战斗中,国民党军第八军和第五军虽装备精良,却因解放军官兵的灵活战术与舍生忘死的战斗意志屡遭挫败,一名解放军排长更以“黄百韬已被判死刑”的豪言震慑敌军。
11月19日夜,华东野战军对碾庄圩发动总攻,炮火密度远超以往。突击部队以血肉之躯突破水壕、围墙和汽车防线,最终攻占黄百韬兵团司令部。战斗中,国民党六十四军动用毒气并虐杀战俘,仍无法挽回败局。黄百韬率残部逃至大苑上村,试图突围时发现部属已丧失斗志,最终在吴庄附近自杀身亡,其兵团十二万人全军覆没。
此役中,国民党内部矛盾暴露无遗:增援兵团因保存实力消极作战,李弥、邱清泉在黄百韬覆灭后立即撤退;而解放军依靠情报精准、战术灵活及民工支援形成压倒性优势。碾庄圩战斗的胜利使徐州门户洞开,成为淮海战役战略转折的关键。国民党高层战后反思,将失败归因于解放军情报效率、战斗意志和军民协作,但未能意识到其军队士气和指挥体系的根本性溃败。
随着黄百韬兵团覆灭,战役进入新阶段,解放军将目标转向黄维兵团,为后续围歼行动奠定基础。大量民工携红旗推车撤离战场的场景,更印证了民心向背对战争结局的决定性作用。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