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不韦》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大臣,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滑县)人。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其门客有三千人。即《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279

音频内容围绕司马懿的历史形象与《三国演义》艺术塑造的差异展开。司马懿在小说中被描绘为诸葛亮的“窝囊”对手,例如空城计、木雕像退兵等情节均凸显其被动形象,但历史记载显示他是曹魏集团重要的军事战略家。曹操晚年因司马懿提出的屯田政策对其改观,该政策通过边境屯田、军民结合的方式强化了魏国军事实力,成为统一北方的关键因素之一。
司马懿早年因出身观念拒绝曹操征召,后因曹氏强制出仕而谨慎行事,直至曹丕继位后逐渐掌权。其韬光养晦策略在诸葛亮去世后尤为明显,通过装病八年暗中积蓄势力,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夺取实权。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司马懿基于对蜀汉军粮短缺的精准分析,采取坚守不战的战略,成功拖垮诸葛亮多次北伐。
小说为突出诸葛亮的主角光环,弱化了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例如空城计、木雕像退兵等情节均为虚构。历史上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判断准确,如预言其三年备战周期、识破退兵诱敌等,展现出一流军事家的能力。蜀汉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差距,而非单纯军事决策失误,印证了“国力决定战争胜负”的历史规律。
曹魏集团重用司马懿的原因在于其实际才干,而非家族背景。他提出的屯田政策、拥立曹操称帝等建议均体现政治敏锐度。小说与史实的差异反映了艺术创作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重构逻辑,即通过强化对手的弱点来凸显主角的智慧形象。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