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1 - 海风所说的,别的风都说不好

00:00
45:35
主播信息
xxx7xxxx

xxx7xxxx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xxx7xxxx
关注
文学远征
--
文学远征是一档文学类的播客节目,脱胎于塔中之塔。以《文学回忆录》为底本往外延伸,探讨与文学相关的话题,但不仅限于文学。木心说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所以我们学文学其实是在了解人,包括了解我们自己。 廿一世纪,身处文化沙漠的我们,接续上世纪的文学团伙,持续远征,看看能否在单个的人身上,寻出一片水汪汪的绿洲。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政治语言污染现象分析

# 社交媒体虚无主义表现

# 后现代愿景构建困境

# 文学反璞归真写作理念

# 音乐神性本质探讨

# 艺术天才层次划分标准

音频以政治语言污染现象分析为切入点,讨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通俗化语言风格对国际政治会谈的渗透,指出其语言对严肃政治讨论的消解作用。通过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对话中的“nice ocean”案例分析,揭示政治语言污染如何引发误解与冲突。
第二部分聚焦社交媒体虚无主义表现,以OnlyFans创作者Lily Phillips的极端行为为例,探讨当代网络环境中色情内容与流量经济的结合。分析此类行为如何反映资本主义对个体价值观的异化,以及社交媒体如何将共情转化为虚无主义的消费狂欢。
在后现代愿景构建困境主题下,音频批评信息爆炸时代集体信仰的瓦解,指出娱乐至死的文化倾向削弱了社会共同目标的意义。引用《北京折叠》的阶级隐喻,对比传统文学与现代资本主义虚无的差异,强调后现代创作需直面愿景缺失的核心矛盾。
文学反璞归真写作理念部分,通过沐昕与陶渊明的文风对比,强调中文写作应回归文字直觉与克制表达。以《海风》组诗为例,阐释朴素语言中蕴含的形而上哲思,批评当代文学过度追求故事性而忽视语言美感的倾向。
音乐神性本质探讨围绕巴赫与贝多芬的对比展开,分析古典音乐中节奏、调性对人类情绪的形而上影响。结合罗兰·巴特的“刺点”理论,解读音乐会中的咳嗽声、刑场铜扣等细节如何成为艺术感知的关键,揭示音乐与人性本质的深层关联。
最后在艺术天才层次划分标准议题中,提出一流艺术家的创造具有不可替代性,对比自然科学与人文领域的积累差异。以尼采、托尔斯泰为例,论证艺术天才通过破而后立的创造过程,实现接近“上帝快感”的自我表达,而非依赖渐进式发展模式。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大约是5年前,在我大学声乐老师所建的微信学生群里,偶然讨论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大家对这首歌颇为喜爱,老师也准备将它在近期的一次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所以老师特意邀请我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我之前的推文中有介绍过),我想讲的更加生动和全面,因此去网路上搜索了这首歌曲相关的资料和背景,无意中就搜到了席慕蓉先生《草原往事-我的家在高原上》的视频资料,忍不住把三集一口气都看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席慕蓉先生在草原上折了一把野草,捧在手中不停的闻着,一边闻一边流着泪说:“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故乡的草的香味,这只有老家才有的草香。”此时我也不禁跟着她热泪盈眶,我在想:我生在、长在内蒙古这片土地,却从未对故乡有这番憧憬和热爱,我虽然生长在这里,但我却并不了解我的故乡。从那以后,我也追随着席慕蓉先生寻根的脚步,从她的诗中、散文中探寻她所描绘出的故乡的全貌。 她把她寻根过程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画作和摄影作品完整的记录在《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这本书中,接下来的日子,用这本书作为开始,我准备把这些文字和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诗歌作品作为内容,通过朗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现代的都市给予我们更优质的生活,但故乡永远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在那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轨迹、生活的情境、根深蒂固的文化,以及那些不可磨灭、简单温暖的美好回忆……
301
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