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9 - 西化与守成:木心作为孤本

00:00
41:47
主播信息
xxx7xxxx

xxx7xxxx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xxx7xxxx
关注
文学远征
--
文学远征是一档文学类的播客节目,脱胎于塔中之塔。以《文学回忆录》为底本往外延伸,探讨与文学相关的话题,但不仅限于文学。木心说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所以我们学文学其实是在了解人,包括了解我们自己。 廿一世纪,身处文化沙漠的我们,接续上世纪的文学团伙,持续远征,看看能否在单个的人身上,寻出一片水汪汪的绿洲。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西化与现代化进程

# 守成主义文化传统

# 木心文化孤本价值

# 贝多芬音乐崇高感

# 尼采哲学艺术关联

# 文艺复兴艺术融合

# 五四运动文化论战

# 理性主义功利思维

# 殖民扩张历史影响

# 传统文学现代转化

木心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独特个案,融合了西化与守成两种文化姿态。其成长背景处于民国西化浪潮与传统文化交织的黄金十年,早年接触圣经、西方文学与古典音乐,同时受私塾教育影响深谙易经、唐诗等传统经典。这种双重文化滋养使他形成“绍兴希腊人”的身份自觉,既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接纳西装、钢琴、尼采哲学等西化元素,又通过繁体字写作、古典文体创作坚守传统文学根基。
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主义与殖民扩张深刻影响了全球文化格局。艾凯在《反现代化思潮》中梳理了各国知识分子对西化的反思,而木心则通过艺术实践弥合文化断裂。他的《诗经演》以传统文体承载现代内核,《转音画》探索抽象艺术,展现了文艺复兴式的艺术融合追求。其作品既受贝多芬音乐的崇高感启发,又延续了尼采哲学对艺术超越性的思考,形成独特的文化孤本价值。
五四运动引发的全盘西化与文化守成论战,暴露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木心批评“百年幼稚病”,主张在传统文学现代转化中寻找出路。他借鉴圣经文风与西方经典,同时以守成主义抵御商业社会的异化,在创作中平衡功利思维与道德判断。这种实践不仅延续了鲁迅、张爱玲等作家的探索,更以世界性视野重构了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独特范本。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大约是5年前,在我大学声乐老师所建的微信学生群里,偶然讨论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大家对这首歌颇为喜爱,老师也准备将它在近期的一次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所以老师特意邀请我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我之前的推文中有介绍过),我想讲的更加生动和全面,因此去网路上搜索了这首歌曲相关的资料和背景,无意中就搜到了席慕蓉先生《草原往事-我的家在高原上》的视频资料,忍不住把三集一口气都看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席慕蓉先生在草原上折了一把野草,捧在手中不停的闻着,一边闻一边流着泪说:“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故乡的草的香味,这只有老家才有的草香。”此时我也不禁跟着她热泪盈眶,我在想:我生在、长在内蒙古这片土地,却从未对故乡有这番憧憬和热爱,我虽然生长在这里,但我却并不了解我的故乡。从那以后,我也追随着席慕蓉先生寻根的脚步,从她的诗中、散文中探寻她所描绘出的故乡的全貌。 她把她寻根过程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画作和摄影作品完整的记录在《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这本书中,接下来的日子,用这本书作为开始,我准备把这些文字和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诗歌作品作为内容,通过朗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现代的都市给予我们更优质的生活,但故乡永远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在那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轨迹、生活的情境、根深蒂固的文化,以及那些不可磨灭、简单温暖的美好回忆……
301
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