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 - 如种之茁,如泉之淋

00:00
40:27
主播信息
xxx7xxxx

xxx7xxxx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xxx7xxxx
关注
文学远征
--
文学远征是一档文学类的播客节目,脱胎于塔中之塔。以《文学回忆录》为底本往外延伸,探讨与文学相关的话题,但不仅限于文学。木心说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所以我们学文学其实是在了解人,包括了解我们自己。 廿一世纪,身处文化沙漠的我们,接续上世纪的文学团伙,持续远征,看看能否在单个的人身上,寻出一片水汪汪的绿洲。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文学远征播客主题

# 沐昕文学遗产研究

# 孩子气与人性元气

# 诗经文学性解析

# 语言与思想边界

# 美国社会包容性

# 中国历史地理影响

# 儒家思想演变分析

# 鲁迅文学性特质

# 文艺复兴个人实践

本期音频围绕文学远征播客主题展开,结合沐昕文学遗产研究,探讨人性元气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主讲人强调孩子气与人性元气的珍贵性,认为成年人需在成熟中保留天真特质,并以美国社会包容性为例,说明多元化环境对个体创造力的保护作用。
通过诗经文学性解析,指出古文与文言文在表达上的独特质感,引用维特根斯坦“语言与思想边界”观点,分析现代语言局限性。对比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文言文与白话文,反思语言简化带来的表达代价。
讨论中国历史地理影响时,结合秦制两千年与儒家思想演变分析,提出地理封闭性强化了儒家文化的渗透。提及鲁迅文学性特质,强调其文字耐读性与五四运动反传统背后的儒家底色。
最后呼应沐昕“文艺复兴个人实践”理念,主张个体在文化断裂中弥合传统与现代,以卧东怀西的姿态承接文学遗产,在限制中追求精神自由。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大约是5年前,在我大学声乐老师所建的微信学生群里,偶然讨论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大家对这首歌颇为喜爱,老师也准备将它在近期的一次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所以老师特意邀请我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我之前的推文中有介绍过),我想讲的更加生动和全面,因此去网路上搜索了这首歌曲相关的资料和背景,无意中就搜到了席慕蓉先生《草原往事-我的家在高原上》的视频资料,忍不住把三集一口气都看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席慕蓉先生在草原上折了一把野草,捧在手中不停的闻着,一边闻一边流着泪说:“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故乡的草的香味,这只有老家才有的草香。”此时我也不禁跟着她热泪盈眶,我在想:我生在、长在内蒙古这片土地,却从未对故乡有这番憧憬和热爱,我虽然生长在这里,但我却并不了解我的故乡。从那以后,我也追随着席慕蓉先生寻根的脚步,从她的诗中、散文中探寻她所描绘出的故乡的全貌。 她把她寻根过程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画作和摄影作品完整的记录在《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这本书中,接下来的日子,用这本书作为开始,我准备把这些文字和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诗歌作品作为内容,通过朗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现代的都市给予我们更优质的生活,但故乡永远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在那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轨迹、生活的情境、根深蒂固的文化,以及那些不可磨灭、简单温暖的美好回忆……
301
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