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3 - 集中的艺术家

00:00
54:53
主播信息
xxx7xxxx

xxx7xxxx

人人都是蜻蜓主播,欢迎关注xxx7xxxx
关注
文学远征
--
文学远征是一档文学类的播客节目,脱胎于塔中之塔。以《文学回忆录》为底本往外延伸,探讨与文学相关的话题,但不仅限于文学。木心说文学其实就是人学。所以我们学文学其实是在了解人,包括了解我们自己。 廿一世纪,身处文化沙漠的我们,接续上世纪的文学团伙,持续远征,看看能否在单个的人身上,寻出一片水汪汪的绿洲。
APP内查看主播
节目详情

# 俄罗斯民族独特性格

# 文学艺术时效局限

# 娱乐致死社会现象

# 社会集体人格塑造

# 木心文学价值解析

# 耶稣语言艺术特征

# 艺术创作快乐本质

# 俄乌战争历史溯源

# 圣经文学表达层次

# 艺术精神血脉延续

俄罗斯民族性与戏剧性
节目从俄罗斯瓦格纳兵变事件切入,分析俄罗斯民族独特性格中蕴含的戏剧化特质,指出其民族性中"鲁莽的暴力"与旧俄文学传统的内在关联,认为这种民族性格既催生了世界顶级的俄罗斯长篇小说,也成为现实政治动荡的深层动因。
文学艺术的时效局限
通过对比政治军事事件对现实世界的直接影响,提出文学艺术无用论的观点,认为文学艺术需长期发酵才能产生作用。结合鲁迅对文字局限性的反思,强调科技影像的即时冲击力已超越文字,但托尔斯泰式"支线叙事"仍能在历史事件中体现文学价值。
娱乐致死社会现象批判
援引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出当前社会已陷入集体心智下降的困境。短视频文化导致审美扁平化,社会集体人格塑造机制正通过传媒渗透强化,但个体仍可通过知识储备与独立思考抵抗被塑造。
东欧历史溯源与艺术传承
为理解俄乌战争复杂性,节目主创系统补课东欧历史,重点提及蒂莫西·斯奈德《现代乌克兰的形成》课程和安妮·阿普尔鲍姆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强调艺术传承谱系的重要性,认为托尔斯泰、尼采等大师的精神血脉均可追溯至圣经文学表达层次。
木心文学价值解析
聚焦木心对耶稣作为"集中艺术家"的独特解读,剖析圣经体语言中"平凡非凡"的文体特征。通过《文学回忆录》对快乐主义的阐释,揭示艺术创作快乐本质在于突破桎梏的双重快感——创作过程的本能愉悦与突破常规的智性满足。
艺术精神血脉延续
以耶稣"你忏悔吧"的文体范式为例,说明伟大艺术家的精神谱系延续规律。指出毕加索"能工摹形,巧匠窃艺"的创作观,强调艺术传承需在虚实之间保持张力,既要有圣经式凝练抽象,又需托尔斯泰式的具体意象支撑。

展开
大家都在听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
大约是5年前,在我大学声乐老师所建的微信学生群里,偶然讨论起《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大家对这首歌颇为喜爱,老师也准备将它在近期的一次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因为我是内蒙古人,所以老师特意邀请我出来给大家讲解一下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在我之前的推文中有介绍过),我想讲的更加生动和全面,因此去网路上搜索了这首歌曲相关的资料和背景,无意中就搜到了席慕蓉先生《草原往事-我的家在高原上》的视频资料,忍不住把三集一口气都看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席慕蓉先生在草原上折了一把野草,捧在手中不停的闻着,一边闻一边流着泪说:“这就是父亲所说的故乡的草的香味,这只有老家才有的草香。”此时我也不禁跟着她热泪盈眶,我在想:我生在、长在内蒙古这片土地,却从未对故乡有这番憧憬和热爱,我虽然生长在这里,但我却并不了解我的故乡。从那以后,我也追随着席慕蓉先生寻根的脚步,从她的诗中、散文中探寻她所描绘出的故乡的全貌。 她把她寻根过程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画作和摄影作品完整的记录在《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这本书中,接下来的日子,用这本书作为开始,我准备把这些文字和书中所提到的一些诗歌作品作为内容,通过朗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现代的都市给予我们更优质的生活,但故乡永远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在那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轨迹、生活的情境、根深蒂固的文化,以及那些不可磨灭、简单温暖的美好回忆……
301
16
评论(0条)
快来抢沙发吧!
打开蜻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