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年表读懂中国史(第3版)
作者马东峰、张景忠。用年表贯穿全书,标明公元、朝代、帝王年号,系以历史事件,包括朝代兴衰、帝王更替、战役、改革、政争等,世界史大事夹杂其间直接与之对照。每个朝代的重要史实,标题清楚,叙事明白,与年表相呼应,方便查询,实为及其适合学生与一般读者阅读的中国历史读物。
167

郑国继承矛盾与母子冲突
郑武公去世后,长子郑庄公继位,其母武姜因厌恶长子寤生(郑庄公),偏宠幼子共叔段,多次试图推动废长立幼。郑武公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立郑庄公为世子,仅将小城共封给共叔段,为后续矛盾埋下伏笔。
武姜干预与共叔段扩张
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以母亲身份施压,要求将战略要地京邑分封给共叔段。京邑分封之乱由此开始,共叔段借机扩充军队,兼并周边领地,甚至与武姜密谋内外呼应夺权。郑庄公表面隐忍,暗中布局,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为策略,等待其弟罪行暴露。
郑庄公反击与事件结局
共叔段起兵谋反时,郑庄公联合大臣公子吕、祭仲,截获武姜密信并设伏,迅速攻占京邑,瓦解叛军。共叔段兵败后逃往共城自刎,其子流亡卫国。此事件被《春秋》以“郑伯克段于鄢”记载,通过“克”字暗指兄弟相残,并以春秋笔法批评郑庄公的权谋与武姜的偏私。
历史评价与伦理反思
“克段于鄢”成为兄不友、弟不恭、母不慈的典型案例。史学家强调郑庄公的隐忍与共叔段的野心均违背伦理,而武姜的偏宠直接激化矛盾。事件揭示了周代宗法制度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春秋》微言大义对道德评判的重视。
沪ICP备06026464号-4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沪网文[2014]0587-13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0911603
©2011-2019 qingting.fm ALL Rights Reserved.
应用名称:蜻蜓FM | 开发者:上海麦克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